看孩子需要哪套系统。
他要入世系统,要成功,要成为一个精英,就从小带他体验各种好吃的好玩的,引导他去提问,发表观点,引产生自己的主见,带着好奇心及时吸收各领域的知识。同时告诉他不要害怕失败,增加他对父母的信赖,让他无论碰到什么困难都知道有人在他身后。
其他的什么资源,平台,能力,职业,这些都不着急,可以在他0-15岁之间,有整整15年的时间来观察他到底在什么领域感兴趣,家里又供养的起的,筛出来abcd等选项,告诉他哪条路上各需要的能力有什么不同,让他自己选择,父母成为后盾尽力托举,其他的,听天由命。
这条路最重要的,就是培养独立人格+勇敢。
具备这两个素质,即便有很多缺点,即便没有什么一技之长,也不会混的差。
独立人格是他有自己的一套模式去理解世界,理解他人,这样他才能识别的出来别人识别不到的东西,发现机会。
勇敢,是发现机会后,他不给自己设限,大胆的上,赢了最好,输了也不亏,整个人非常的灵活。
这世界就是个游戏,他可以选择玩,也可以选择不玩,但只要想玩,那一定会去痛痛快快的体验,尝试,练习,而不是自己吓自己“我不行”,把自己套住了。
如果他刚好有一技之长,那么混的不错的概率乘以10倍。
如果他的技能刚好是热门领域,混的不错的概率再乘以10倍。
即便有低谷,我相信他,相信自己培养出来的孩子有可以度过低谷的能力,他也相信自己有这样的能力,这份默契不需要通过一问再问的担心来证明。
他笃信自己就是会过的不错。
他要出世系统,要内心的宁静,那就把上面那套系统扔掉。
只做一件事——专注。
不要学习,不要思考,不要提问,只是专注。
3岁给一本字典,老老实实的去背,不理解也没关系,也不需要理解;
5岁读圣贤书,背了就忘也没关系,只要屁股能在规定时间内老老实实的坐在凳子上;
7岁带他去观察生活中各种柴米油盐的人间烟火,一边观察,一边克制在他面前发表任何善恶是非对错好坏强弱的观点。(比如不能说这个卖菜的老奶奶好可怜,那个脾气暴躁的人是坏人之类)
这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
在生命早期培养足够的耐心,定力,不着急评价,不着急学习,他自己的智慧和内心的平静,都会在足够的定力中,一点点长出来,不要被外界的乱七八糟的信息迅速的染污。
同时,读的那些圣贤书,就像阳光一样,会在他的心里种下一颗种子,让他相信美好,相信自己的信仰,愿意去为这个信仰坚定的走自己的路。
等到定力基础扎实,后面开始学知识了,学习速度会爆发式的蹭蹭上涨。
定力教给他的事情,是明白一切知识从外面死记硬背,复制他人的学习方法,都只是一知半解,事倍功半。
只有耐心的钻到事情里面,沉浸在这个知识当中,去感受,去体验,去把这个知识灵活的运用,尽可能的串联到认真体验过的一切日常中,那就很快真正成为了自己的知识体系,是自己悟出来的,而不是别人教的。
即便他没有高超的悟性,也没关系,单单专注本身,就会给他带来快乐和宁静。结果是什么,并不重要。
所有的人情世故,所有的升阶技巧,所有的道和术,都不需要。
只要专注在他觉得快乐,有价值,有意义,又没犯法的事情上就行,他得到了他想要的,作为父母也不要求更多。毕竟没有人可以代替别人,去过别人的人生。
其实,我们这个宇宙的秘密,太复杂也太简单了。
一是万物,万物是一,这句话的意思,刘丰老师理解为” 宇宙中的任何一个质点,都包含宇宙的的全部信息。”
我理解的意思,“任何一件事,钻到它里面,都在和整个宇宙产生共振。”
沉浸式体验,感受,思考,进入了心流状态,整个人的大脑和心灵都处于非常高频的震动,感到无与伦比的满足和意犹未尽,做了还想做,玩了还想玩,永远不腻,生命力通过心流源源不断的增加,而没有被熵增消耗(大多数生命都会被熵增消耗的),他有自己的能量系统,来抵御外界的各种批判和规则。
我想教给他的,就是这件事:
不想麻烦,对他人的事情也不感兴趣,没有什么野心,那就去相信美好吧,去培养耐心吧,去专注于热爱的事情中去吧,别管有用没用,你会得到想要的。
对世界和他人有蠢蠢欲动的好奇心,对自己的热爱有强烈的要证明给他人看的冲动,有好多想要表达自我的欲望,那就大胆去做,但要保持自己的独立,去把失败和成功都变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等到专注于做的那件事已经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成果(内心圆满安宁也算),他的人生会自然而然进入下一个阶段,会试着把入世和出世结合,更好的平衡。那时,他或许会很感谢父母,继而把这份珍贵的财产,继续传给下一代。
现在可以添加四月的微信号了,朋友圈会发很多不对外公开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