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继续讲解《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委曲便会保全,屈枉便会直伸;低洼便会充盈,陈旧便会更新;少取便会获得,贪多便会迷惑。
这一句在如今,已经不被年轻人认可了。
西方的自由主义大行其道,重点就在一个“爽”字,人生已经好苦了,有仇当场就要报,想怼人当场就要反击回去,一听什么要委屈,要妥协,头都大了。
举个很典型的例子,来说明“过犹不及”的原理。
一个大美女的照片下面,尽是嘲讽,“也不怎么样嘛/加了多少滤镜啊/我比她好看“之类;
一个普通女生的照片下面,都是赞美,”小姐姐你真的很漂亮/很自信/要努力做自己“。
有时真是让人疑惑是不是眼睛有问题。
老子的这一句,已经概括了所有的处世哲学。
谦虚就行。
小时候不明白为什么要谦虚,就死记硬背。
成人后才知道,谦虚不是为了别人舒服,也不是为了故意展现自己的美德,而是减少麻烦。
不要让那些低能量的人,有机会缠上你。
太丰盛的人,本身就会引发很多低能量群体的嫉妒、仇恨之心。
也会有很多人担心,“看起来老实善良的人,很容易被欺负啊”,这点和老子的话并不矛盾。
关键在于一个【实事求是】,把重心放到做事上去,提高自己实力,成绩会说明一切。
即便这个人看起来其貌不扬,不善言谈,没有其他优点,但别人有成绩,又不整天自我夸耀,众人还是会尊重他,靠近他。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是说,圣人知道【一】才是全部,他能把一用到所有事情上。
怎么用呢?
1,给自己尽量做减法,去保持身心头脑的清明。
什么委曲啊,低洼啊,少取啊都是这个目的,没那么多事,那么多欲望去缠着你,就能在清净中了悟到一些隐藏的危险和机遇;
暂时的后退,都是为了争取更大的利益。
后退只是手段,不是为了后退而后退。
2,统一身心。
这么做,他自己是舒服的,他以自己的感受为主。
他看见未来了,所以相信自己。
而普通人看不到未来,不确定一件事做了,值不值得。对自己没有足够的自信,也没有敢于承担后果的底气,就会斤斤计较于当下的得失,绝不愿意吃亏。
让他去委曲,妥协,听起来就好像要当冤大头的样子,那么就算去遵循这套模式做了,心里也不舒服。
那么不如不学,这条路不适合你,去重新找其他的路。
下一段:
不自见,故明; 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 诚全而归之。
圣人不固执己见,因而能更清晰地认识事物;不自我夸耀,因而能获得真正的成就和尊重。通过不与人争斗,圣人达到了一种超越竞争的境界。老子认为,古代智者所言的“曲则全”并非虚言,而是包含了深刻的生活智慧和哲学真理
这一段,是个难点。
很多人会认为,就是不争嘛。
争,还是要争的,只是在该争的时候争。
就连一棵大树下的每棵小草都在互相争取更多的雨水和阳光,以供生长。
生命的本质,不过在四个字,【万物竞奔】。
奔跑,动起来,才能拥有更多的生命力,自己才能生长的更加健康茁壮。什么都不争,或者不知道什么时候该争,什么时候不该争,就会事事慢一拍,导致自己的能量被他人强行吸收,自己成了他人的养料了。
至于权衡是否该争取,看两点:
1,能否为自己带来生命力;
生命力,每个人的标准不同。
有的人爱权,有的人爱名,有的人爱钱,有的人爱德,首先要知道哪个领域,哪些事会让自己心领神往,发自内心的渴望,那么就去大胆的追求,只要自己能承担得起代价就好。
2,是否在能力范围之内;
渴望虽好,但假如没有能力去匹配,那么就会被那声名利禄反噬。这些大家都喜欢,你有,他无,那多少双眼睛在下面盯着,只等你暴露缺点,伺机夺取。
争取能争取的,守护能守护的,这两点,能做到的就已经踏上了精英行列。
老子说的圣人,是个几乎不存在的小概率群体。
是人就有贪嗔痴,贪嗔痴不可怕,可怕的是拥有强烈贪嗔痴的人,还拥有强大的权力。
那围绕在他身边的人的命运,就全凭对方良心了。
《道德经》是以智慧来辅助人的心性,从而能集中精力去做大事。这个智慧因为站的够高,视野够广,头脑清明,所以自己就把自己闭环了。不用别人提醒,就能主动的查漏补缺,知道自己哪里不足。
而拥有权力的人,其实很难做到这一点,完全违背人性。
因为权力本身,就是放大贪嗔痴。
本来身在低位还能扮乖卖巧,一有了权力,那么从前吃的所有亏,忍的所有辱,都会像原子弹爆炸一样无范围,无差别攻击。
除非修身养性已经刻入骨髓,是真真正正的对自己有严格的要求,并经过长期的刻意训练,一刻都不会松懈,那么不管环境怎么变,还能保持本心。
所以才说能做到的,是圣人。
于是一部《道德经》,会有千人千面的读者,都正常。根据各自的能力和悟性,做到个二三分,就已经难得。
————————
历史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