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太多的父母总是习惯性地过度保护孩子。
很多父母受上一代人教育方式的影响,对孩子的前途和未来的发展之路有自己的规划,所以会对孩子严加管教,生怕孩子脱轨。
还有一些父母只会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缺乏同理心,对孩子的兴趣爱好横加干涉,不了解孩子,盲目干预孩子的成长。
这些行为,不仅影响到孩子自身判断力、学习和生活能力的发展,让孩子失去个性,更阻碍了孩子自我探索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和成才。
家庭教育专家曾经说:
“比起孩子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发现孩子自身的价值,并让孩子去做喜欢的事情,才能够将孩子内在的潜能激发出来。”
让孩子去做喜欢的事情,激发孩子的内在潜能,因材施教,更能促进孩子的健康全面成长。
擅长领域:厌学、成瘾性行为矫正;亲子关系紧张、危机干预、人际交往障碍、情感障碍、性别认知障碍等;个人学业及职业规划及提升;抑郁、焦虑等青少年心理成长问题;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缓、思维奔溢等
今天我们专访了纽扣家庭教育的周桐老师。在她分享的案例中,父母从小到大的包办式教育,让孩子缺乏了自我价值感,进而逃避学习,最终发展为休学。
周桐老师是如何帮助孩子走出包办教育的影响?让我们一起往下看:
周桐老师采访视频
PART/1
印象深刻的案例?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案例是一位来自北京的21岁大学生。
求助者是孩子的妈妈,这位女士找到我们时,孩子已经休学一年多了。
学校方面也给孩子下了最后通碟——如果一年后不能正常上学,那么学校将取消孩子的学籍。
所以,孩子妈妈来找到我们,咨询目标就是希望孩子尽快回归校园。
孩子妈妈猜测说,孩子不去上学的原因是,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
因为孩子上的大学和专业都不是自己选的,而是在孩子不知情的情况下父母帮她选择的。
所以孩子妈妈觉得,孩子排斥学校的原因是排斥父母为她做的选择。
之后,我和孩子妈妈进行了多次电话沟通,详细了解了孩子从出生开始到大学阶段的成长经历。目的就是挖掘出孩子出现休学状态的内在原因。
整个沟通过程中,我发现我的沟通对象一直只有孩子妈妈,对于孩子爸爸我并不了解。
于是我便在孩子妈妈这里了解了孩子爸爸的情况。
我发现孩子爸爸在家庭里是非常严肃的形象,但其实,他是非常爱孩子的。
从小到大,孩子爸爸为孩子倾注了很多心血。
从孩子3岁开始,孩子爸爸就为孩子报了很多辅导班。
这些辅导班都有一个特性,就是以精神滋养为目的,报的辅导课也都是些艺术类的,比如,美术、音乐、舞蹈、演讲等。
而这些辅导班,孩子当时并不知情,是孩子爸爸单方面为孩子报的名。
所有的辅导班,孩子坚持到初中就全部放弃了。
因为从初中开始,孩子就正式进入了青春期,个人意识觉醒,孩子意识到自己可以选择人生。
这时候孩子会思考,父母给出的选择自己是否喜欢。
当孩子发现自己并不喜欢的时候,孩子当时就把爸爸给报的兴趣班全部放弃了。
在沟通中孩子妈妈还对我透露了一个信息。
孩子从初中开始,便出现的被校园霸凌的情况。
孩子妈妈觉得是因为孩子过于优秀,从而被周围的同学嫉妒。
其实,无论是什么原因遭受的校园霸凌,孩子的内心都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
而且,孩子在原生家庭中并没有学习到正确的人际关系相处模式。当她面对来自同学的语言攻击时,不知如何处理,这便导致了她与同学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恶劣。
所以,孩子在学校的环境中是得不到滋养的。
慢慢地,孩子便出现了一些典型的躯体化症状。比如,头痛、神经性肠胃炎、胃疼或者莫名奇妙地拉肚子等。
这些躯体化反应导致孩子请假的频率越来越高,即使到了高中阶段,孩子还会请很长一段时间的假期。
无奈之下,孩子父母为了能让孩子考上大学,就擅自做决定把孩子转到了艺术班学艺术。
填志愿时,孩子自己已经选好了学校和专业,但是父母在她不知情的情况下帮她换了学校和专业。
所以,当孩子进入到这个学校的时候,她内心是抗拒的。
另外,她和同学的相处也不愉快,这就造成了对孩子的二次伤害,唤醒了她早年的创伤。进而造成了她逃避上学的状态。
PART/2
孩子从小到大为什么会如此抵触
学校?
因为孩子从小到大对学校的感受都是差的。
她和父母的关系是既疏离又紧密,父母对她也是既严格又溺爱,从小到大包办代替的比较多。
这就导致孩子在真正需要去独立面对新环境时,就会有非常严重的分离焦虑。
孩子妈妈也向我反映,孩子在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出现了分离焦虑,而且持续了非常长的时间。
小贴士
分离焦虑,就是在孩子脱离家庭环境进入到社会系统的时候,所产生的情绪。
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第一个社会系统就是幼儿园。
当孩子进入幼儿园的时候,她会产生很多焦虑的情绪。
比如说,孩子会哭闹,而且哭闹会持续很长时间,这种情况就可以定义为分离焦虑。
在管控比较严的家庭里,父母对孩子的保护也是比较好的,孩子更多的是在熟悉的环境和熟悉的人互动,从小到大接触外界的机会就比较少。
这就导致孩子很难建立起独立的人际交往模式。
一旦进入陌生的环境,需要独自面对陌生人的时候,她就会产生焦虑。焦虑产生后,父母没有办法为孩子做良好的情绪处理,那么孩子就不能学会正确的人际交往模式。
PART/3
针对这个个案您的具体方法是什么?
当时梳理孩子成长经历的时候,我们发现有很多片段是无法连到一起的。这就说明,单纯与父母沟通是无法全面了解孩子的。
所以,针对这个个案,我们从线上咨询转为了线下面询。
我们和孩子父母商议后,决定与孩子见面。
当与孩子聊到人际关系时,我们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点。当孩子谈到同学对她进行语言霸凌时,她脑海里浮现的是她爸爸的形象。
后来与孩子爸爸沟通才知道,爸爸的确对孩子有过打骂的情况。
所以,孩子其实并不是惧怕与同学相处,而是在与同学相处的过程中,同学出现了与她爸爸相似的互动模式时,孩子早年遭受的创伤被激发,产生不良的情绪反应。
所以要解决孩子问题的关键不是加强人际交往能力,而是要处理她和爸爸之间的亲子关系,抚平创伤,让孩子与爸爸达成和解。
PART/4
这个个案中您做心理咨询的过程
是怎样的?
这个过程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我们与孩子进行共情。
引导孩子正视自己的内心,帮助她把内心的情绪都宣泄出来。
咨询期间,孩子向我提到,其实孩子的父母给她找过很多心理医生,其中不乏北大六院的知名专家,但遗憾的是,接触之后效果不明显。
孩子认为之前接触的心理医生都是在帮她“洗脑”,没有站在她的角度上解决问题。
我们用共情的手段站在孩子的角度解决问题,所以孩子很愿意配合我们。
第二部分工作是由我团队里的另一位老师和父母进行沟通,帮助孩子爸爸意识到,孩子出现如今的情况与他的教育密切相关。
我们对孩子爸爸进行了轻度催眠和意向对话,充分调动他的潜意识,让他充分地进行情绪宣泄。
孩子爸爸向我倾诉说,他的确不会做家长,因为他的原生家庭也是不快乐的,没有人教他怎样成为一名合格的爸爸。
这样孩子爸爸就意识到,孩子出现如今的情况,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家长的问题。
进行完这样两部分的工作,就为以后双方关系的和解奠定了基础。
PART/5
孩子的早年经历对她产生的什么
影响?
和孩子爸爸的咨询过程中,他跟我谈到了孩子早年的经历。
他说,孩子与外界的沟通其实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所有的沟通都有一个前提,孩子希望老师、同学和周围的人都哄着她,把她当做中心。
通过孩子爸爸说的这一点,我们又对孩子有了进一步了解,孩子的这种沟通模式,只是希望得到别人更多的尊重。
这种渴望受到尊重的心理是因为孩子早年与爸爸的相处模式是不完整的。
孩子从小接触到的爸爸一直都是严父的形象,但是孩子内心一直渴望一个既威严又慈爱的完整父亲形象。
所以孩子在与外界接触时,就一直在寻找,希望通过其他人来弥补亲子互动模式中缺失的那部分。
PART/6
现在孩子和爸爸和解了吗?
现在双方已经彻底和解了。
孩子爸爸慢慢学会了放手,他意识到,孩子已经长大了,其实很多方面都比他要强,而且,爸爸也学会了尊重孩子的想法,孩子也更加理解爸爸。
PART/7
您觉得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
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
我觉得需要双方都慢慢地适应。
因为心理学归属于科学而不是神学,心理咨询师不是神仙也不是算命的,不可能经过几次心理咨询,就可以把问题彻底解决。
对于心理咨询师来说,我们更想来访者在经历几次咨询后,他可以意识到自己内心的力量是强大的。
其实来访者之所以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状况,都是因为他的内心力量出现虚无化的状态。
作为心理咨询师,我们需要帮助来访者找到他的内心力量,梳理自己的思维,使其有序化,最后让来访者恢复内心力量,成为真正解决问题的人。
就比如我的这个案例。
从小到大,孩子父母对孩子包办的太多,在她不好好学习和成绩不好的时候,一直都是父母在督促她。
所以,孩子自然地觉得上学这件事情是父母的事。
但是通过我们的心理疏导,孩子意识到上学这件事只与自己有关,与他人无关,那么她便会自己做规划。
拿上学这件事来讲,如果她是内心是真的不喜欢这个学校或者专业,她就能有独自面对困难的力量,重新选择学校、专业,重新开启她的人生。
我想,这是心理咨询师的最终目标。
PART/8
您是如何进入心理咨询行业的?
我出生于一个有心理学背景的家庭——我的姑姑是心理医生。
但是我曾经对心理学是比较排斥的,就像很多来访者家庭的孩子,他们很排斥心理咨询师,这一点我非常能与来访者共情。
可当我慢慢进入社会,当我遇到人生困难的时候,我发现我解决问题的很多视角都是从心理学角度出发的。
我觉得真正能拯救我的是心理学的理论和思维。
所以我慢慢意识到,我应该从事这份行业。
PART/9
您为什么会做家庭教育的
心理咨询师?
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我本人非常喜欢孩子,我喜欢和孩子一起工作的状态。
而且通过家庭教育,我也可以疗愈自己的内心。
因为每个成年人都是带着原生家庭的伤痛在成长,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还没长大的孩子。
通过和孩子的接触,我也可以回到自己的童年,把自己再重新养一次。
这也是我坚持了这么久的原因。
而且所有的心理疗愈,第一步都应该做到自我疗愈,然后再去帮助其他人。
在帮助其他人的时候,收获到喜悦和能量。
PART/10
送给家长的话
大人就是不停长大的人,当我们面对孩子不知如何去爱时,或许我们可以想想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是孩子,会希望有一个怎样的父母?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你的教育原则。
★ 纽扣家长福利 ★
父母若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
自己就得先成为那样的人
要想培养出杰出的孩子
就要学会做一名“智慧型”父母
↓
扫码关注“纽扣教育”公众号
↓↓
点击“在线学习”
↓↓↓
即可观看免费课程
更多专题访谈
1 | 孩子屡教不改,如何解决? |
2 | 怎样与青春期孩子相处 |
3 | 青春期孩子的那些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