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市需要一座怎样的剧院?|海外观察员 57

学术   2024-08-02 20:30   中国  

剧院与城市的关系,深刻反映着文化与社会的内在联系。时至今日,剧院早已超越建筑地标的范畴,成为城市文化身份的独特象征,同时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中小城市,一座大剧院的落成意味着地方文化得到了表达,更多文化消费需求将在刺激之下产生,甚至新的产业随之出现。本篇文章主要以斯旺西这座小城为例,结合媒体建筑理论与身体现象学等视角,试图探讨中小城市所需剧院的特质及其实现路径



本文作者

阮豪毅

英国威尔士三一圣大卫大学艺术设计专业博士生,《城市中国》第7期海外观察员



城市是剧院的背景板


剧院(Theater)意指特定的、由永久性的建筑体构成的表演场所,亦可作为表演场所的总称。从词源学的角度来看,可以回溯到希腊语Theatron,意为观看的地方。剧院这一形式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当时的剧场主要用于宗教节日中的戏剧表演。公元前三世纪,罗马剧院继承并发展了希腊的剧院传统,一直到中世纪早期至晚期(大约从公元10世纪开始,持续到15世纪),剧院活动有所减少。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剧院艺术重新在意大利、英格兰和西班牙等地蓬勃发展。


△ 相较于古希腊剧场,古罗马剧场以圆形化的观众席设计,提升了视觉体验,同时规模也力尽彰显城市建筑的恢弘。然而,剧院从古希腊时期承载社会政治深思的载体,逐渐沦为充斥暴力和血腥的竞技性娱乐活动,其内涵与城市精神渐行渐远。图为希腊埃匹达鲁斯(Epidaurus)露天剧场。

图片来源/www.greeka.come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是英国文学与剧院的黄金时期,涌现出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克里斯托弗·马洛(Christopher Marlowe)以及本·琼森(Ben Jonson)等伟大的剧作家。这一时期的剧作反映着社会复杂变革,题材大多与城市化加速、中产阶级兴起等背景关联。优秀剧作品的诞生反过来推动空间物理载体的提升,诸如环球剧场(The Globe Theatre,1599)、黑衣修士剧院(Blackfriars Theatre,1596)、瑞斯剧院(Rose Theatre,1587)等著名剧院均诞生于这一时期。


到了17、18世纪,剧院遭受政治和宗教影响,一度陷入沉寂。然而,这一沉寂状态在19世纪工业革命浪潮中得到了改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剧院逐渐实现了商业化转型,而伦敦在此背景下成为了全球剧院艺术的中心之一。尤其是伦敦西区(London's West End),它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坐落于伦敦中心地带,靠近特拉法加广场、白金汉宫和伦敦眼等旅游景点,聚集了餐厅、酒吧和购物场所,为游客提供了完整的文化和娱乐体验。这种综合吸引力使伦敦西区成为全球旅客的热门目的地之一。


最新的数据显示,2022年伦敦西区剧院的总票房收入达到了8.93亿英镑,较2019年增长了11.6%。这一年的观众人数达到了1,642万,同比2019年增长了7.21%。此外,2022年的平均票价为52.17英镑,比2019年增长了2.21英镑。这些数据不仅标志着伦敦西区剧院逐步走出疫情的阴霾,还彰显了其作为文化地标对经济的强劲拉动作用及对国际游客的非凡吸引力。早在1998年,由伦敦商学院和MORI调研机构发布的Wyndham Report便指出,前往伦敦西区观看戏剧的观众中,15%会在当地过夜,70%则会在附近的餐馆用餐,这一消费行为直接促进了当地酒店业与餐饮业的繁荣,支撑了5000家酒店和1.5万家餐馆的运营,总经济价值超过了10亿英镑。这不仅体现了西区剧院业的文化韧性,更凸显了其作为城市经济引擎的重要地位。


△距离伦敦近380公里的海滨城市斯旺西是威尔士第二大的城市,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闻名。

制图/阮豪毅


在英国,中小城市的定义可以参考英国国家统计局(ONS)的数据,小城市的人口在5千到2万之间,并提供基本的城市功能;中型城市的人口在2万到7.5万之间,并提供更多样化的城市功能和就业机会。这与中国国家统计局的《中国城市划分标准》中对于城市人口的定义小城市(20万),中型城市(20-50万)之间存在较大差异。通过更深入的对政策制定中的差异和共性,中国对于城市管理的定义更注意解决人口集中带来的城市管理问题,而英国则更关注城市的多样性和居民的生活质量。在本文论述中将强调人口数量本身作为城市论述的标准,进行城市设施和活动之间的讨论。


常住人口约24万的斯旺西作为威尔士的第二大城市,为游客提供了广泛的旅游和娱乐体验,特别是在旅游基础设施和剧院文化方面表现突出。斯旺西大剧院(Swansea Grand Theatre)是城市的文化地标,建于1897年,曾在1980年代进行过现代化改造,一直以来,举办戏剧、歌剧、舞蹈和喜剧等艺术活动,也承接本地和国际艺术团体的演出。斯旺西竞技场(Swansea Arena)位于斯旺西市中心的海边区域,是斯旺西海滨城市再生计划的一部分。自2022年3月开业以来,它以其多功能的场馆设计,承载了戏剧、音乐会、体育赛事及多样的文娱活动。


回归到剧院观看的整体观念之下,截然不同的两种剧院形式体现出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社会文化,建设和运营以及城市发展与影响等视角的区别。下文将从这三个点结合相关案例和理念,以威尔士斯旺西这座海滨城市为例子,对比阐述在发展背景要求之下中小城市到底需要一所什么样的剧院。


△ 大剧院与竞技场所在地。

图片来源/谷歌地图,作者改绘




剧院空间:戏剧空间与观演方式的演变


对比可以看出,大剧院更侧重于传统的表演艺术,强调音质和观众的亲密感受;而竞技场则突出其多功能性和高容量,适应各种大规模和现代化的活动需求。大剧院内部由一个主舞台和固定的观众席构成,它的建筑设计倾向于支持声音的自然扩散,仅适合戏剧和音乐表演,因为这些传统的表演方式通常需要固定的舞台布景和较为复杂的灯光系统。竞技场是一个现代多功能场馆,拥有可变化的座位和宽敞的开放空间,可根据不同事件的需要调整其结构和座位配置,设计用于承办大型音乐会、体育赛事和大型会议等活动。此外竞技场还配备有VIP休息室、会议室和商业设施,这些空间支持更广泛的商业和私人活动,非常适合大规模的国际会议和社交活动。


△ 斯旺西大剧院(Swansea Grand Theatre)近期活动清单。


△ 斯旺西竞技场(Swansea Arena)近期活动清单。


间的变化体现出戏剧文化的现代化发展和观众需求的变化。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观众体验期待的提高,传统戏剧形式已经逐渐扩展到包括沉浸式和环境式戏剧,身体戏剧,实验戏剧在内的多种新兴形式。以上海麦金侬酒店的《不眠之夜》(Sleep No More)为例,戏剧场景内部被巧妙地布置成多个不同的房间和环境,每个空间都有其独特的装饰和氛围。观众戴着面具,在剧场空间内自由移动,可以自主选择跟随不同的演员或探索不同的房间。这种布局使每位观众的体验都是唯一的,依据个人选择的路径不同,体验的故事和情节也会有所不同。这种变化将戏剧形式从“眼睛”游离到“身体”之上,观众也从单一的观看者身份,变换为故事的一部分。这种互动性带来的体验感,必须通过观众与演员之间的近距离接触和可能的非语言交流实现。


△ 图为《又见平遥》演出现场。我国沉浸式旅游演艺中的“印象”“又见”“只有”系列,展现了从实景到情景再到行进式实景的舞台时空演变。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观众(也是演员之一)随演员切换不同的场景,感受不同的舞台布局和空间设计。

摄影/阮豪毅


“观看”戏剧的形式从“眼睛”游离到“身体”之中,涉及感知、美学以及视觉文化的发展。梅洛-庞蒂认为身体是知觉的主体,感知不仅仅是视觉或其他单一感觉器官的功能,而是整个身体与世界互动的结果。德勒兹和伽塔里在《千高原》中挑战了传统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探讨了多种感觉和知觉的复合性和流动性,强调多感官的体验和感知的复杂性以及身体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下的多感官美学观念。米尔佐夫强调视觉体验不仅仅是个体的感知活动,而是与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紧密相连的。上述观点都支持了将戏剧感受的形式往身体的方向进行延展的方向可能性。


综上所述,现代戏剧的发展反映了观众对更丰富、多样和沉浸式体验的追求。传统剧院和现代竞技场的对比,不仅展示了不同建筑空间对表演艺术的影响,也揭示了观演关系的转变趋势。从单纯依靠视觉的传统观剧方式,到强调观众身体参与和互动的新兴戏剧形式,体现了戏剧艺术在技术进步和文化变迁中的动态演进,也推动着剧院这一演艺空间的创新。(延伸阅读:如果座椅都不能动,算的上什么先进剧院?




剧院语境:文化与经济复兴的动力


斯旺西大剧院(Swansea Grand Theatre)和斯旺西竞技场(Swansea Arena)是斯旺西市的两个重要文化设施,但是它们的投资和管理模式,以及对城市未来的塑造路径上各具特色。


斯旺西竞技场是斯旺西市中心再生计划中的大项目,由英国政府注资1370万英镑,这部分资金来源于斯旺西湾城市协议(Swansea Bay City Deal)。其运营权委托给了Ambassador Theatre Group,预计年客流量可达23万人次。内部设有多功能表演空间、VIP休息室和食品饮料销售点,主要举办音乐会、喜剧表演、电子竞技和会议等活动。在此之外,政府期待通过竞技场的繁荣创造直接的就业机会,提升城市的商业和文化吸引力,进而带动旅游和相关服务行业的蓬勃发展。


而斯旺西大剧院,作为承载这城市深厚历史的文化地标,主要依靠地方政府和公共资金的支持。它不仅是传统艺术表演的舞台,更多扮演着文化传承和社区服务的角色。通过多样化的艺术节目,不断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丰盈城市的文化氛围


△ 疫情期间,利兹的Slung Low剧团在卡车上举办家庭式演出。这不仅是剧院在特殊时期的别样存在,还是社会关怀的延续。剧团每天为家庭送热饭,关心人们的心态与行为,并尽可能帮助他们做一些有助于产生积极情绪的事情。

图片来源/Slung Low


斯旺西市通过这两个设施展示了其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双轨战略:一方面利用斯旺西竞技场吸引国际游客和大型活动,推动经济现代化;另一方面通过斯旺西大剧院保持和培养地方文化特色和社区凝聚力。未来,斯旺西可以继续依托这两个设施,发展成为一个既具有现代活力又不失传统魅力的城市。斯旺西大剧院和斯旺西竞技场虽然在功能和运营模式上有所不同,但都是斯旺西城市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的共同目标是提升城市的整体文化和经济水平,使斯旺西成为一个更具吸引力的居住和旅游目的地。


从城市规划的视角来看,两个设施的建设和运营策略体现了斯旺西如何平衡历史保护与现代化发展的需求。斯旺西大剧院作为一个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增强了城市中心的文化吸引力和经济活力;而斯旺西竞技场则代表了城市向外扩展、开发新区域的战略,通过引入现代化设施来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形象。这两种策略共同推动了斯旺西作为一个宜居和有吸引力的城市的形象,同时也表明了城市在满足不同居民和游客需求方面的多元化努力




剧院效应:重塑城市文化景观发展


“……超过7万个LED灯泡将成为英国最大的数字形象”这是斯旺西竞技场在其设计之初用作宣传的话语。建筑的表面即将成为或已经成为用作宣传的媒体。从宣传方式的野心和营销的方式可以看得出斯旺西企图通过竞技场吸引国内外旅客。而一个地区可以依靠某个单体文化建筑和巨额投资,理想状态下可改变社会和经济状况,这样的模式,在建筑和社会学科中被称为“古根海姆效应”。



△ 斯旺西竞技场通过穿孔铝板上的 LED 照明使铜色外墙在夜间呈现出动态的视觉效果。整座建筑俨然变成媒体,完美展现了斯科特·麦夸尔所提出的“地理媒介”概念。

图片来源/www.swansea-arena.co.uk


开幕于1997年,位于西班牙毕尔巴鄂的古根海姆博物馆由著名的普利兹克奖得主弗兰克·盖里设计。这座标志性的艺术博物馆成为了城市命运的转折点,帮助毕尔巴鄂从一座工业衰退的城市转变为西班牙最重要的文化艺术中心之一。当然,这种变革并非仅仅由博物馆本身带来,更多的是背后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尤其关键的是,那些始终将居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的政策与措施,构成了毕尔巴鄂过去20年深刻变革的坚实基础


△ 当媒体建筑被描述为在城市空间中产生影响的具有动态图像、图形、文字的媒体立面时,灯光秀就成了最直观、最震撼的形式。但这种形式能在多大程度上增强人与空间、人与人互动、交流的情感体验,仍有待评估。图为深圳城市灯光秀。

图片来源/酷吧


斯旺西竞技场的模式强调了单一标志性建筑在经济振兴和城市品牌重塑中的中心作用。通过其创新设计和技术特征吸引注意力,此外,通过一系列策略性的文化和娱乐活动,来促进更广泛的社会经济参与。这种集中投资的方法通常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如增加就业、提升旅游业和激活周边商业活动。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这种策略也可能促使城市社会结构的变动,吸引高技能和创意产业人才的聚集,从而带动城市经济的多元化和现代化。


与此呼应的“歌剧院效应”,由《大西洋月刊》旗下Citylab联合创始人Richard Florida提出,他认为歌剧院等文化设施的建设往往成为城市社会结构变化的转折点——它们吸引了更多具有高人力资本价值的就业者。这是因为各类剧院倾向于吸引对艺术有一定鉴赏能力及高消费能力的人群。歌剧院对于城市空间的构成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城市的对外形象以及人群的对内需求。


无论是“古根海姆效应”还是“歌剧院效应”,强调的都是剧院作为城市空间当中文化驱动作用。顺承着两者效应的斯旺西竞技场带来的城市思考在于如何平衡好城市文化想象和商业市场营造之间的矛盾,这也是城市众多大屏幕媒体建筑的内容抉择的核心思考




编辑/刘诗怡,《城市中国》助理研究员+崔国
统筹/崔国



内容合作联络 cgcuiguo@urbanchina.com.cn

其他对文章的意见和建议,或新奇有趣的话题问题,都欢迎您微信留言或邮件联络我们。

email:00urbanchina@vip.163.com

微博/ Youtube/ Facebook/ Linkedin /小宇宙 搜索:城市中国 UrbanChina  

App:海外版App Store搜索 城市中国UrbanChina  

官网:www.urbanchina.com.cn





城市中国杂志
《城市中国》杂志官微。《城市中国》创刊于2003年,是国内独一无二的一份城市研究型杂志,它具有鲜明的国际化视野,从政策、规划、建筑、经济、人文、社会生态、商业形态等领域的各层面出发,全面剖析当代中国城市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轨迹与思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