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工作坊开启倒计时|日常的遗产与空间生产——问题、禀赋、方案

学术   2024-09-05 21:05   江苏  

新实

概念不再止步于纸上,有落地投入使用的机会

深度参与

地毯式深入调研,走街串巷深入发掘在地需求

多方共创

组织方、导师团、本地代表、参与者共议共创

 

“新蚕事”苏州盛泽蚕花里社区设计节已经缓缓拉开帷幕,而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更新工作坊将以“日常的遗产空间生产——问题、禀赋、方案”为主题,深入探寻乡镇老城区的更新路径和发展模式。


经过半个多月的招募,更新工作坊收到了来自东南大学、北京林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侨大学、南京艺术学院、苏州科技大学、河南理工大学、福州工商学院等高校的同学们发来的报名信息,感谢大家对盛泽蚕花里的关注和支持!最终,我们遴选出11名学术背景各不相同、专业技能各有所长的参与者,他们将与6名年轻力共创导师一起汇聚各方智慧,共同讨论社区发展问题,挖掘社区独特禀赋,共筑社区更新的可行性方案。


 活动信息 

|活动地点|

苏州盛泽蚕花里

先蚕祠文创馆

 
|活动时间|

9月7日~22日

(其中5天为在地活动,具体安排详见下文)

 
|工作坊主题|

日常的遗产空间生产

——问题、禀赋、方案

 
何为日常的遗产?

“日常的遗产“最初源于亨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对”日常生活“的哲学剖析。至今,无论是《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对日常体验的关注反思,还是巴黎“明日之文物建筑”论坛的举办,抑或是历史性城市景观(Historic Urban Landscape,HUL)所提到的动态层积性,都已将镌刻有生活痕迹的日常作为遗产的一种。而蚕花里社区的遗产也同样隐匿于日常生活中,是在岁月流转中沉淀下来的传统、记忆与底蕴。一如盛泽极具代表性的丝绸文化,丝丝缕缕却紧密交织,缝进社区的每一处角落,等待着我们去发掘、保护和延续。


何为空间生产?

在蚕花里社区所谈及的“空间生产”,绝不仅仅囿于大卫·哈维(David Harvey)所说的那种由于过度积累的资本长期控制物质空间而产生的空间修复(spatial fix)。实际上,它更多地体现为汇聚多方力量,共同致力于实现社区的未来创造与发展。所以,即便快节奏的发展主义值得我们警惕,但也不得不承认增量开发对于城市更新,特别是老城更新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与意义,而问题的关键则在于,应当如何在保留本土特色的基础上,合理地进行社区经营,不断完善空间生产模式。


规划理论大师约翰·弗里德曼(John Friedmann)曾在文中写道:“我们常常觉得某些日常生活的城市意义老套陈旧、不合时宜,避之唯恐不及。但多年后再回想起这些,又为之心醉神迷,恨不得重温旧情。”日常并非是一个“机械客体”,而具有置身于具体环境当中的主观性意义。但在资本主导的轰轰烈烈的空间生产中,珍贵的日常遗产却往往被“官方叙事”所抹杀,失去了原有的灵魂与深意。如何借助城市更新找寻日常生活中的遗产?如何将日常生活模式纳入城市发展策略?日常的遗产与空间生产二者又该如何平衡?将是本次更新工作坊探讨与研究的焦点。

 共创导师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曾先后赴欧洲和日本开展学术研究与学位攻读,拥有诸多专业成果和社会兼职,研究方向涉及城市更新与公共空间品质营造、景观遗产与历史性城市景观数字化、景观感知与视觉景观等内容。现担任《Landscape Architecture Frontiers》《World Journa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编委、执行编委,《Home Cultures》《中国园林》《风景园林》《国际城市规划》《西部人居环境学刊》等学术期刊特约编辑与专家审稿人等职。相关研究产出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指导学生参与设计竞赛并获奖,完成中国扶贫基金会乡村振兴项目、南京市秦淮区社区营造项目、昆山市“昆小薇”城市微更新项目数项。

分享题目

《从“临时都市主义”到“日常都市主义”:城市剩余空间的社会性与公平性》

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博士后,香港大学景观建筑学博士、讲师,苏州市林学会高级顾问。她是一位环境人文研究者,研究方向为城市与环境治理、景观遗产保护等。她参与过多项城市环境更新治理相关的课题,如中国苏州市工业园区智慧城市农业研究项目和吴江双湾村可持续农业景观研究,并获得联合国人居署亚洲城市景观奖提名。王婷特别关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对大众的影响力。她是澎湃新闻《普通人的自然》专栏发起人,中国林业出版社自然科普书作者,《广东园林》期刊审稿人,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伙伴协定(EAAFP)青年工作组成员。

分享题目

《水遗产作为延续的文化景观》


DDS品牌设计主理人,知名资深品牌设计师、创意人,重庆市创意设计家协会会员。在品牌创意、定位、设计与视觉艺术创作上实践深耕多年,尤其擅长以品牌策动整体商业升级,进而激活城市更新片区的综合路径。参与西部国际传播中心、重庆紫薇路、新山书屋、见山艺术中心等商业项目的视觉平面设计。主张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用精准简洁的定位、创意设计,塑造美学态度与情绪体验,在商业、文化、艺术中找寻链接,创建品牌独特的视觉气质。

分享题目

《不出圈就出局——社区商业更新既要又要!》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更新研究所规划师,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城市规划专业。主要从事城市规划研究和城市更新规划设计实践工作,参与过苏州、台州、玉树等多项城市规划的工作与课题研究。项目实践包括《苏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姑苏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暨城市更新规划(2021)》《苏州市三香路沿线城市更新与城市设计》《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升》等城市更新项目。

分享题目

《从苏州古城保护更新实践出发:探究城市更新创新路径》


香港理工大学博士,武汉市自然资源保护利用中心-同济大学建筑学院联合培养博士后,原武汉市自然资源保护利用中心城市治理科研工作室带头人,高级规划师,曾主持或参与香港、湖北省级科研项目7项,于《Habitat International》、《国际城市规划》等中英文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同时也是《城市中国》特约编辑,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发展局《建筑物条例》上诉审裁团成员(2021-2024年),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城市与区域规划系访问学者。

分享题目

《人口与住区环境双重老化视角下的社区更新》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建筑与建成环境学院博士后,讲师,硕士生导师。曾先后赴香港、英国、荷兰展开学术交流和学位攻读。在多个国际机构研究和联合国遗产教席担任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为建筑与城市规划史、城市更新与遗产保护保护、批判性遗产研究与后殖民主义景观等内容。现担任期刊《Blue Papers》以及《European Journal of Creative Practices in Cities and Landscapes》编委,是《Planning Perspectives》《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Discover Sustainability》等学术期刊的审稿人,相关研究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十余篇。参与过首钢北区城市更新项目,牵头开展扬州仁丰里历史街区自下而上的微更新实践,是上海金陵东路余庆里城市更新项目以及其他类似项目的历史保护顾问,形成教学和实践的互补。

分享题目

《从遗产地的活化利用到城市更新中的包容性表达》

 

 研究方向 

|街区视觉导视系统设计|

街区“场所精神”的产生,需要清晰完整且具有视觉吸引力的色彩与导视系统,隐藏在巷弄中的独特建筑才能被游客所发现。因此,该方向鼓励参与者立足蚕花里的文化要素,结合片区肌理、建筑外观、景观环境等展开综合设计,探索符号引入、色彩凸显、材料运用的多元方式。

 

创意轻量化打卡点设计

街区“破圈”需要有标识性、可供拍照打卡的创意装置来吸引游客,从而形成独属于街区的深刻印象。因此,该方向鼓励参与者大胆地发挥创意思维,并结合街道环境现状、本土特色品牌及文化创意元素,以轻量化、可持续的设计手法营造独具魅力的街道空间。

 

街区里弄空间营造

街区内涵盖了许多曲折回环的街巷空间和历史悠久的房屋建筑,修缮与治理将带来整个里弄空间的焕新。因此,该方向鼓励参与者遵循片区的建设要求、传统布局、空间形制、风貌特征、产权现状等,形成具备可行性的营造方案。

 

景观空间及城市家具设计

公共空间的功能设施配套,可以留驻往来的人群停下来休憩片刻,从而提高街区内的人流聚集和功能使用程度。因此,该方向鼓励参与者聚焦景观空间、城市家具、文化小品的置入,对空间内公共设施的布置进行优化设计,满足各类人群的不同空间使用需求。


 活动流程 


蚕花里社区设计节 

吴江盛泽,以“日出万绸,衣被天下”的丝绸织造闻名于世,尽管行政建制上是镇,但其城市规模却十分可观,坊间甚至有“镇级市”之称。蚕花里社区,是盛泽纺织行业繁荣兴盛的见证,它充满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市井生活气息,是盛泽古镇资源最为集中、传统民居街巷保存最为完整的区域。2023年,吴江区唯一一个入选省级城市更新试点项目的,正是盛泽蚕花里。作为中国乡镇一级难得一见的实践样本,盛泽已然具备了城市更新的所有前提条件。

 

“新蚕事”苏州盛泽蚕花里社区设计节,旨在通过基层、高校、社会之间的跨界合作,邀请行业领袖、专家学者、本地居民共同参与,共商“在地更新创生”大计,推动蚕花里物质空间的改造,以及文化传承、社区参与、经济转型的创新。


设计节前期已经陆续开展了蚕花里街区及周边区域的基础调研、“蚕花叙事”等活动(相关链接:活动回顾|“市”在“人”为,让表达和对话成为更新“新常态”),初步了解了蚕花里历史风貌街区的现状情况,并开启社区对话聆听在地居民的声音。这个9月,我们还将举办主题为《日常的遗产与空间生产——城市更新可经营性的小城探索》的共创论坛(相关链接:城市更新可经营性的小城探索|盛泽蚕花里共创论坛预告),以及更新概念展、成果落地展等活动,大家敬请期待!

 
 





苏州盛泽蚕花里社区设计节

创意总监 | 张文轩

总策划 | 崔国 × 城市八部

执行总策划 | 大悦

学术召集人|周详

活动总执行 | 成国强

筹备组成员|张洁,汪紫玉,许诺,汤雨杭,薛琰文,刘诗怡,张云婕(《城市中国》第六期观察员)

出品机构 | 江苏盛泽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城市中国》 苏州小满江南文旅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专业指导 | 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风景园林专委会 吴江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共建单位 | 苏州市城市规划协会 江苏省城乡与景观数字技术工程中心 上海华都建筑规划设计(HDD)

合作支持 | 《城市环境设计UED》  城市设计联盟  UP城市  《建筑实践》 建筑学园  一筑一事 《Homeland家园》 Local本地  More城读  REAL更新  上观新闻

特别参与|王秀(复旦大学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专业博士研究生),刘子琛(《城市中国》第七期观察员),魏凡栋(利兹大学可持续城市硕士,《城市中国》研究员)



研究团队 /《城市中国》研究中心
撰文 / 汤雨杭
新媒体编辑 / 刘诗怡



内容合作联络 cgcuiguo@urbanchina.com.cn

其他对文章的意见和建议,或新奇有趣的话题问题,都欢迎您微信留言或邮件联络我们。

email:00urbanchina@vip.163.com

微博/ Youtube/ Facebook/ Linkedin /小宇宙 搜索:城市中国 UrbanChina  

App:海外版App Store搜索 城市中国UrbanChina  

官网:www.urbanchina.com.cn



城市中国杂志
《城市中国》杂志官微。《城市中国》创刊于2003年,是国内独一无二的一份城市研究型杂志,它具有鲜明的国际化视野,从政策、规划、建筑、经济、人文、社会生态、商业形态等领域的各层面出发,全面剖析当代中国城市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轨迹与思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