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来,南北来客因丝绸产业而驻足于此,进而催生了各地会馆与庄面的兴起,成为了多元文化的交融之地。9月初,《城市中国》聚集了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高校的12位学员与6位业界年轻力共创导师,齐聚蚕花里,共同参与一场探索小城镇更新路径的工作坊。围绕“日常的遗产与空间生产——问题、禀赋、方案”这一主题,为期三日的开营活动通过“地毯式”在地调研、导师授课、共创论坛、小组设计等一系列活动,深入探讨如何为小城镇构建在地性、前瞻性与创新性的更新方案。随着开营活动结束,学员们完成了分组并明确了各自的研究与设计方向。在接下来的两周里,他们将全身心投入到蚕花里的更新研究中,寻找既能改善空间环境,又能挖掘社区文化脉络与日常生活方式的综合性解决方案。深度的在地调研,无疑是获取一手资料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在这几天“地毯式”调研过程中,学员与导师们深入街区一些看似不起眼的“隐秘角落”,通过观察、步量与访谈,从最真实、最微观层面感知街区内部的真实脉络与生活状态。“以前巷子口有一家是专门卖豆腐的,不然的话怎么会叫豆腐弄。”“弄堂里路不太平,积水处常会长青苔,容易滑倒,要小心。”“以前的蚕花路是一条河,划船划到这里上岸就是先蚕祠,再往东到东白漾,连着京杭大运河就能乘船去上海了。”随着调研的深入,工作坊的成员们逐渐达成了一个共识:小城更新要回归日常生活本身。城市更新的传统路径往往会把锚点落在回溯“曾经”——那些往昔的故事和人物,并以此为基础,依托老旧厂房、历史古迹等载体进行更新,试图将记忆再次赋予街区。然而,与当地居民深入交流并观察他们的日常生活后,一个更为本质的问题浮现:这些历史符号固然重要,但如果脱离了当下的生活场景,它们就无法真正激活街区的活力。当认识到城市中最能够体现“原真性”的空间时,小城更新的首要任务就成为了如何重塑日常生活的连续流,让过去、现在和未来在一个完整的空间中互动并共存。(延伸阅读:张宇星、韩晶 | 城市更新的本质是重塑日常生活连续流)工作坊学员与导师们跟随城市中国与蚕花里街区主理人张文轩走访与了解街区中的关键点位,如先蚕祠、小满广场、烧卖博物馆、豆腐弄、带福桥等。在集体考察后,各学员与小组进行了多日调研,除对于空间的基本观察与评估外,与街区内的居民、商户进行对话与采访成为获取更微观、更真实信息的途径。
更新,是对一座的城市的优化与完善,而不是摧毁重建,也不是一味复现和单纯保留。在调研过程中,学员们发现,盛泽蚕花里街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不同的角色,每个阶段都为街区的独特性增添了新的层次。如果只将其片面地定位为众所周知的“桑蚕文化”象征,无疑会削弱街区历史与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先蚕祠曾经做过粮食厂的仓库,90年代又恢复成祠庙。”“胡桃街延伸至带福桥,是以前连接老城和乡下的重要通道,是居民和商户往来的必经之路。东边是乡下,西边是城里,卖的东西应有尽有,从油米酱醋茶,到歇脚的旅店,闹忙地不得了。”面对种种历史,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契机和形式,叠合到当下的现实生活中。这种叠合既要留存好历史中有价值的部分,也要确保二者之间的融合不突兀,相得益彰。对于这样细致的全要素提升,相比起传统的“规划”手段,我们更需要借助“设计”的力量来完成。不同于已经成为旅游景点的江南市镇,盛泽的“小桥流水人家”仍然尽显生活气息。河岸上的民居与雨廊交错出现,转弯处还有一片小百货店,河道里没有红漆的游船,偶有浣洗的居民。天气炎热的下午,工作坊的一行人闯入了安静的小巷,不少居民上前搭话询问。深度的在地调研,在配合专业理论的支持与真实案例的分析后,往往能形成最佳的“三部曲”效果。来自不同领域、具有国际视野与丰富经验的六位导师,围绕自然环境、社会结构、商业发展、政策影响、视觉美学等多维议题,展开了与城市更新相关的交叉讨论。六节主题性授课涵盖国内外学术理论的精髓,结合实践中的案例与经验,深入剖析了城市更新的复杂性与多元性。导师们在为学员们提供启发性思路,快速聚焦可更新点位与元素的同时,提前预告了学员们在更新实操中可能遇到的盲点与挑战。“临时都市主义”具有渐进性,可以应对纷繁多变的社会矛盾与城市问题。“日常都市主义”则具有经验性,推动日常生活介入城市设计。以“临时”作为起点、以“日常”作为目标的剩余空间价值研判和更新实践,保证了城市建成环境在流动背景下的短期效用与长期发展。无论是已经被国际官方认可,还是更加“日常”的水遗产,都承载着独特的景观、文化、公共价值。通过印度恒河沿岸水边阶梯(Ghats)、太湖流域圩田景观(Polar Landscape)、广东地区蚝壳墙(Oyster Shell Wall)等案例,我们认识到水遗产中“水”的功能、以及“人与水”的关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动态演变。这需要适应性和灵活度高的文化景观策略,在赋予这些遗产持久生命力的同时,仍然满足日常生活使用的功能需求。“小”设计也可以破“大”局, 品牌设计不仅仅是一个视觉呈现,更是所有目标受众在不同接触点上与品牌产生的整体体验和沟通,需要价值、情绪、审美和功能等多重驱动力来共同塑造品牌形象。视觉设计是品牌身份的重要载体与核心表达,如何与周围的人群和环境产生交互反应成为核心问题。理解好 “品牌新五感”——存在感、原生感、氛围感、松弛感、社交感——可以帮助创造构建品牌与消费者之间自然、深刻且持久的关系。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是新时期我国应对内外因素的必然选择,是城市开发建设方式转型的抓手。苏州古城的保护更新经历了多轮实践,从坚守全面保护到活化利用,在市—区到片区再到项目的更新传导体系下,逐渐探索城市更新可持续模式。苏州“十全街综合整治提升”项目是一个极具时效性和讨论性的街道更新实践案例,通过搭建共设、共建、共治、共享的平台,让管理者倾听群众的声音,积极引导市民参与设计。城市中人口老龄化和住房老旧化的“双老化”既带来了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适老性服务缺失等问题挑战,也存在明显的优势潜力,如稳定的社会网络、较强的社会凝聚力、较低的相对剥夺感等。在“双老化”逐渐加深的未来,“在地养老”与“养老所在地” 这两个概念形成了相互嵌套,老年人生理老化与生活环境的变化是在动态中相互联系的。城市更新中的包容性设计能够有效回应愈发复杂的环境、社会与文化需求。真正的包容性设计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深度体验特定人群的生活方式,提炼出真实需求,避免形式化的表达。同时,“公平”的概念不仅体现在对人的关注,也应延申至对生态系统和所有物种的“公平”。城市更新需要具备整体性、系统性的思维,精准表达设计语言的同时,在设计尺度上保持敏锐的平衡感,通过与在地文化与周边自然环境的互动,形成尊重与赋权的设计方法。
每位导师的主题性授课内容,我们即将发布更为详细的报道与分享,请持续关注!相比于特大超大城市,小城镇资源相对有限,因此轻量化、小尺度、低成本的设计,针对具体点位进行“定向破圈”无疑是短期内成效显著的最佳选择之一。本次更新工作坊的开营仪式中,学员与共创导师们自主组成三个小组,每组由四位学员与两位导师协作,聚焦于四个核心方向展开研究与设计:街区视觉导视系统设计、街区里弄空间营造、景观空间和城市家具设计、与创意轻量化打卡点设计。(更多关于研究与设计方向的解读,请阅读:更新工作坊开启倒计时)更新,从不止步于空间设计的视觉呈现层面。真正的更新,是基于对人与空间(Space)互动关系的完全理解后,进而进行场所(Place)的营造。在工作坊的第三天,学员们分享了调研进度和初步的更新构想。值得注意的是,各组在设计草图背后,都深入探究了如何将生活、文化、历史以及人与空间的互动作为核心驱动力,推动小城更新朝着更加人性化、功能性和可持续性的方向发展。从空间到场地,从建造到营造,这个过程是通过设计这一媒介,使人与在地空间产生链接,实现互相理解与参与,并且赋予空间与以独特的个人意义。这种意义的建构在更新过程中不断交替发生,最终形成一个富有互动性与归属感的场所。(延伸阅读:鲁安东|回到场所谈城市更新)盛泽蚕花里的更新设计,如何平衡日常生活和空间生产二者之间的博弈关系?如何在保留历史文化精髓的同时,巧妙融入现代生活元素?在资金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城市又如何通过轻量化、精细化、渐进式的方式实现更新?接下来的更新工作坊中,学员们将在导师的指导下,结合现有调研资料与反馈意见,继续驻地调研并进一步深化各小组的设计提案。作为最终成果,学员们所提交的不仅仅是一份完整的研究报告与设计方案,更是一套可以总结为适用于小城镇更新的实施路径与方法。共创导师 | 周详,王婷,石丹,张起,张祎婧,朱恺奕学员 | 畅嘉怡,何佳成,黎芮嘉,刘帅儿,阮曼淇,田韬,谢伊鸣,徐孝逸,徐渊亭,于翔,俞嘉炜
创意总监 | 张文轩
总策划 | 崔国 × 城市八部
执行总策划 | 大悦
学术召集人|周详
活动总执行 | 成国强,李若曦
筹备组成员|张洁,汪紫玉,许诺,薛琰文,刘诗怡,汤雨杭,张云婕(《城市中国》第六期观察员)
出品机构 | 江苏盛泽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城市中国》 苏州小满江南文旅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专业指导 | 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风景园林专委会 吴江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共建单位 | 苏州市城市规划协会 江苏省城乡与景观数字技术工程中心 上海华都建筑规划设计(HDD)
合作支持 | 《城市环境设计 UED》 城市设计联盟 UP 城市 《建筑实践》 建筑学园 一筑一事 《Homeland 家园》 Local 本地 More 城读 REAL 更新 上观新闻
特别参与|王秀(复旦大学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专业博士研究生),刘子琛(《城市中国》第七期观察员),魏凡栋(利兹大学可持续城市硕士,《城市中国》研究员)
研究团队 /《城市中国》研究中心
撰文 / 许诺+刘诗怡
摄影 / 黄家骏+施俊楠+张云婕
新媒体编辑 / 刘诗怡
内容合作联络 cgcuiguo@urbanchina.com.cn
其他对文章的意见和建议,或新奇有趣的话题问题,都欢迎您微信留言或邮件联络我们。
email:00urbanchina@vip.163.com
微博/ Youtube/ Facebook/ Linkedin /小宇宙 搜索:城市中国 UrbanChina
App:海外版App Store搜索 城市中国UrbanChina
官网:www.urbanchin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