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市”在“人”为,让表达和对话成为更新“新常态”

学术   2024-08-27 13:02   上海  


更新,是城市的天赋;
参与,是市民的本能。
城市更新,“市”在“人”为。这里的“市”就是盛泽自古便形成的“市”。既是布匹、桑蚕经济;又是市井、文化与惯习。
“市”起于人,归于人;城市更新,亦如此。

本着这样的认知,8月19号下午,在盛泽先蚕祠文创馆,“蚕花叙事”活动以《“市”在“人”为——蚕花里的以前、现在和未来》为主题,开启了蚕花里社区对话的首次尝试。叙事、分享、探讨是方式,以人为本的社区更新是共识。


△ 城“市”更新在“人”为,许多居民、商户主理人、社区工作者、媒体工作者等来到蚕花叙事活动现场,共同探讨蚕花里街区的更新动态。















空间记忆与功能再生

个体故事里的街区更新


孟盈佳

@盛泽烧卖博物馆


城市文化向来是多元又复杂的,了解一个地方不仅可以从历史文化入手,也可以从味蕾开始。鲜活的、有机的城市更新需要着眼当下最真实的社区生活,代表性美食同样承载着丰富的地方记忆和文化基因。盈佳是土生土长的盛泽姑娘,和盛泽烧卖,她有着特殊的缘分。

小时候的盈佳就很爱吃盛泽烧卖,有一件趣事至今记忆犹新。小学三年级的一个早晨,盈佳和往常一样去店里吃烧卖,恰好客人比较多等候烧卖的时间比平时长了些。尽管时间紧张,但是还是抵挡不住烧卖的诱惑,吃完急急忙忙赶去学校的时候,上课铃已经响了,迟到被老师抓了正着。由此可见盛泽烧卖的魅力了。

小时候和烧卖的缘分一直延续到现在,盈佳现在在蚕花里的盛泽烧卖博物馆工作。盛泽烧卖博物馆是一家可以吃的博物馆,有着独特的文化展示和营业方式。街区主理人张文轩巧妙地设计了“轮值烧卖店”的概念,集合了镇上数家烧卖店,肉馅每周轮一次,来自不同烧卖店,在博物馆包好后卖给顾客。这样一来,大家在烧卖博物馆里,既可以了解制作盛泽烧卖的工艺和步骤、认识制作烧卖的工具,也可以当场坐下尝尝盛泽烧卖的鲜,一饱口福。于是,烧卖博物馆就变成了盛泽传统美食文化的会客厅。除了博物馆的日常经营工作,盈佳还与师傅一起学包烧卖、和从各地来吃烧卖的顾客聊天、给大家讲解盛泽烧卖的工艺和历史故事。

来到烧卖博物馆工作,我天天与烧卖打交道,和师傅一起学包烧卖,和来店里吃烧卖的客人聊天。作为盛泽姑娘,能够把盛泽独特的烧卖文化通过这样的方式延续和传播,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情。

值得一提的是,烧卖博物馆所在的建筑是一座有百年历史的老宅子,盈佳是这座建筑从废旧到新生过程的见证者。由于房屋木材老化严重,博物馆的改造在保持老宅结构的基础上,对损坏的梁柱进行了更换和修复。亲眼看到木屋结构一根一根搭建完成,再到刷砌墙面、添砖加瓦,好像看着一段新生命,一点一点长大一般欣慰和喜悦。建筑是文化的具体载体,通过对这些建筑的精细修复,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得以延续,它们在新社区生活中的角色也被重新定义、功能得以再生。

百年老宅年久失修,通过精细的修复更新,盛泽烧卖博物馆承载着历史记忆生长出新的生命力。

金海山
@得理咖啡

老城区的设施翻新或许只是城市更新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链接新的业态在地孵化与繁殖。得理咖啡,一家集咖啡、男士理发(Barbershop)、黑胶唱片为一体的复合型咖啡店,即将在蚕花里街区开业,为历史悠久的社区注入一股年轻活力。当谈及为什么选择在蚕花里开设这样一家独特的店铺,店铺老板海山说起自己和蚕花里的缘分,年轻业态注入老城区的重要性,以及对蚕花里更新的美好期待。

因为家里从事丝织产业,每逢小满节气,即蚕神诞辰,海山会随家人前往蚕花里的先蚕祠祭祀“蚕花娘娘”——嫘祖。先蚕祠,也叫做蚕花殿或蚕王(皇)殿,经典的古典庙堂式建筑,是盛泽历代蚕农百姓祭祀蚕丝行业祖师的公祠。多次来到蚕花里后,这个街区成为海山盛泽记忆中独特的一部分,他不仅熟悉这里的街道和建筑,也了解这里的文化脉络和历史底蕴。这次和得理咖啡一起再次回到蚕花里,海山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归属感。

即将开业的得理咖啡是海山的第三家店,他酷爱在有丰富文化氛围和历史底蕴的老城区,开设有着别致风格的年轻店铺。城市老城区的活力焕发,除了传统业态的延续,也需要年轻新业态的加持,来满足年轻一代的需求
蚕花里这样一个街区,自身就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像以前的苏州平江路。这种独特的历史与文化氛围为街区带来了独有的魅力。非常期待在未来,能有更多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店铺入驻,比如弄堂里沈大姐的蟹肉饭这样的本土美食,不仅能丰富街区的业态,也能吸引更多年轻人来这里感受和体验蚕花里的独特文化。
在有历史感的街道上进行City Walk成为年轻人中流行的一种新型生活方式,他们喜欢没有目的性地和朋友去漫步、去聊天、去探索一些新奇的店铺、去认识一些有趣的人。蚕花里随处可见的弄堂、旧房子、老建筑便赋予了这个街区独特的空间和文化特质,是一个具有潜力的地方,通过合理的更新和再利用就能焕发新的活力。和开设前面两家店铺的想法一样,海山希望通过在蚕花里的老建筑群中开设一个年轻态的咖啡店,不仅能让更多年轻人感受到蚕花里的历史文化底蕴,也能为有趣的新老朋友提供一个互相认识和交流的机会。
△ 复古怀旧的得理咖啡,不仅是一个喝咖啡的地方,更是一个集结新老朋友的独特空间。(图片来源/金海山)
海山将选择这里的过程比作“一见钟情”:当街区更新的规划图纸展现在他面前时,咖啡店装修完成的模样已经在他脑海中清晰浮现,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决定要在这里扎根,与其他店铺主理人一起,助力蚕花里街区的更新,期待“老建筑新业态”的形成。
沈芳华
@兆德饭堂

当“新”的概念一度成为城市更新的核心测量标准时,我们也在不断反思,那些老弄堂里的日常生活和痕迹该如何保留和延续。蚕花里街区有着一大批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店铺,这些店面虽然朴素,但是承载着周围居民邻里之间的温情。沈芳华大姐经营的兆德饭堂就是其中一间。

蟹肉饭是一种传承,有很深的文化性,制作程序和手法都要求很严格,这是从老一辈人那里传下来的,把蟹肉剥出,放进油锅和猪油一起炒出蟹黄油,盛起来密封可以吃上一两个月,这是奶奶一辈的做法。现在沈大姐在老方子的基础上,保持蟹肉的新鲜原味,不添加任何味精添加剂,仅靠不断改进葱、姜、酱油的配比调配出盛泽人喜欢的好味道。现在,兆德饭堂是老弄堂里一家以蟹肉饭闻名的邻家饭馆,这里不仅在食餐时人声鼎沸,更是成为平日里许多老顾客的聚集聊天地。沈大姐的秘诀是,做好自己的蟹肉饭,把每一位客人都当作自己家里人一般对待。日复一日,她发现,店里的顾客来自盛泽,来自上海,来自浙江各地,竟都是老顾客帮忙宣传和推荐的

蟹肉饭是一种传承,是盛泽的老方子。我已经退休了,想做的很简单,就是做好蟹肉饭,每一位客人来我就当作自己人一样。

△ 弄堂里的秘制兆德蟹肉饭,承载着浓厚的人情味,也维系着老街区的美食记忆。(图片来源/沈芳华)

沈大姐在蚕花里长大、生活、经营商铺,说起街区几十年的变化,从纺织盛行到现在商业百态,她感谢街区的更新工作。老旧的房屋加以修缮、老店铺在更新过程中并没有被遗弃而是保留下来,新的公共空间被挖掘、新生业态也在注入街区,和老店共生。

蚕花里街区一直在变化,谢谢有这样一个团队来到蚕花里,为我们长大和生活的家乡进行改造和更新。















表达和对话

是最简单有效的“公众参与”

不难看到,在许多城市更新实践中,“公众参与”被不断前置,“人”的主体性被反复强调。城市更新从来不是单向度的行动,我们需要创造一个窗口,让各方的观念注入其中,并充分流动,最终达成共识。而现实情况里,公众的声音是否真正被听到、被接纳、被重视,还是仅仅停留于形式化的表面文章,仍然值得深思。

“蚕花叙事”是一次尝试。

盛泽是一个有趣的市镇,包容是它长久以来的关键词,南北来客因为丝绸流通在这里驻脚交汇,而盛泽选择接纳和滋养着各种文化与人群。同样的,城市更新于此,不仅关乎老城区的活力焕新,还是听到每一种地方身份的坚持,承认每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

策划这样一场尝试,是因为意识到,蚕花里社区更新的过程中,是平凡而独特的个体维系着社区的日常生活运转,构建了城市最底层的文化肌理。就像本次活动的三位分享人,既是见证者,也是推动者。通过他们的视角,我们得以窥见蚕花里最细微的空间变迁和最细腻的社区故事。社区更新需要最真实的声音,这样形式的发声与表达同样也将赋予原本渺小的个体以参与感和凝聚力,使更多的旁观者进行角色转变,成为参与者和建设者。

△ 居民和商户们提出个性化的需求和建议,例如完善街区的基础设施和增添街区导视系统。

许多有趣的对话在这里不期而遇。在三位分享人的叙事后,蚕花里中的不同角色坐在一起——居民、街区商户、衡悦社区陆祯书记、街区更新主理人张文轩、江苏盛泽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褚春华老师、东秀书院芦根荣老师等——以轻松家常地方式聊起街区的更新问题和未来方向:

蚕花里需要一条独特的城市更新路径。市面上不少模板式的文旅更新项目追求短期和表面的效益,丢失了本地性,趋于同质化。“本地人的生活过得有声有色,自然会吸引到游人的前来”,服务好蚕花里社区当地是首先,文旅则是顺势而为的副产品。点位式的微更新可以激活街区的自发生长,节事可以作为触媒引导更新的节奏,而协调各个部门、各类人群之间的诉求是关键所在。(延伸阅读:城市更新需要“好事者”

城市更新的周期也需要根据具体范围和目标一地一议、一街区一议。蚕花里在更新计划指导下,“逐个点位的推进和积累才能达成量变到质变的期望,前期走的稳一些,后期就可以少走些弯路”。更新的目标人群画像是全年龄段,针对社区的老龄人群,接下来的更新计划中,也期待增加更多能够满足老年居民需求的活动空间与功能服务。而以上这些工作都将基于合作,街区主理人张文轩说“我们都是蚕花里的合伙人”,互相信赖是共生的前提。

△ 集结多方声音、不同视角,是社区对话该有的底色。

“蚕花叙事”作为首次公众交流议事的活动,难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何鼓励更多的居民参与进来?被提出的个性化需求和建议应该如何解决?但是,它无疑为城市更新中社区对话与合作开辟了一个新的起点,它传递了一条最通俗易懂的简讯:封闭和自我无法促进共识的达成,聊天、表达、和对话就是最简单和有效的方式。

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能够真正实现居民共建、共治、共享,让蚕花里街区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焕发新的活力。

九月,“新蚕事”盛泽蚕花里社区设计节的后续一系列活动也将为街区带来更多社区、高校、业界等多方的声音,让对话变成常态,共商“在地更新创生”大计。期待大家持续关注与支持!


更新工作坊持续招募中,点击链接了解、报名或转载。




蚕花叙事
联合主办|苏州小满江南文旅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城市中国
活动主持|城市中国 · 许诺


苏州盛泽蚕花里社区设计节
创意总监 | 张文轩
总策划 | 崔国 × 城市八部
执行总策划 | 大悦
活动总执行 | 成国强

专业指导 | 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风景园林专委会   吴江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出品机构 | 苏州小满江南文旅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城市中国
共建单位 | 苏州市城市规划协会  江苏省城乡与景观数字技术工程中心

合作支持 | 《城市环境设计UED》  城市设计联盟  UP城市  《建筑实践》 建筑学园  一筑一事 Homeland家园 Local本地  More城读  上观新闻 澎湃新闻



研究团队 /《城市中国》研究中心
撰文 / 许诺 + 王秀
新媒体编辑 / 大悦
摄影 / 张云婕
版权归本公众号所有,转载请联系。


内容合作联络 cgcuiguo@urbanchina.com.cn

其他对文章的意见和建议,或新奇有趣的话题问题,都欢迎您微信留言或邮件联络我们。

email:00urbanchina@vip.163.com

微博/ Youtube/ Facebook/ Linkedin /小宇宙 搜索:城市中国 UrbanChina  

App:海外版App Store搜索 城市中国UrbanChina  

官网:www.urbanchina.com.cn



城市中国杂志
《城市中国》杂志官微。《城市中国》创刊于2003年,是国内独一无二的一份城市研究型杂志,它具有鲜明的国际化视野,从政策、规划、建筑、经济、人文、社会生态、商业形态等领域的各层面出发,全面剖析当代中国城市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轨迹与思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