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名师医案学习是中医医生提升临床技能、提高临床疗效的捷径,这是薛钜夫老师学医、从医、传医数十年的真切体会。中医之所以生生不息,代有发展,说到底,就是因为植根于临床疗效。
按照传统说法,中医临床疗效有三个层级,即上工十全九,中工十全六,下工十全三。他认为,若要真正领略上工级疗效的神韵,唯有临床跟诊,或阅读其临床诊疗真实病历。
学好名师学术有二途,一是临床侍诊,一是研读医案。侍诊时能目睹名师诊病处方过程,眼观,耳闻,手记,日积月累,由被动跟随到主动思考,一定会有大量收获。阅读与侍诊结合,养成理法方药一体的思维习惯,加深对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真切感受“有病的人”与“人的病”的区别与联系,如此即可提升技能,提高疗效,获得由常达变、熟能生巧的认知与实践能力。那接下来让我们跟随薛老师的好友傅延龄老师学习刘渡舟先生的一则感冒医案。
孙某,女,61岁。
1989年7月28日,初诊:全身乏力,肢体疼痛,头昏冒不适。大便干结。冠心病史。舌淡,苔白厚,脉细无力。证属风寒外感,治先疏风散寒。
苏梗10g,桑枝30g,桑叶10g,桔梗10g,羌独活各10g,细辛3g,藁本15g,蔓荆子15g,白芷10g,生姜5片。6剂,水煎服。
感冒既有可能以呼吸道症状为主要表现,亦常见以乏力、肢体疼痛或酸楚不适、头昏冒为主要表现。本案主诉为全身乏力、肢体疼痛,师父断为“风寒外感”。风寒外感的辨别依据是什么?从病历记载看,只有舌淡、苔白两项指征最为明确。笔者认为在此二项指征之外,一定并无任何热证,面无热色,或者也可能面部显现或轻或重的寒色,如此方可确定为风寒外感。当然,本案病历还漏记了病程这样一项关键信息。从案中记载“治先疏风散寒”6个字来看,本例应该属于新起之病,其乏力、身痛、昏冒不过数日。如果其病已经年累月,那还未可断言风寒外感。因为在风寒外感之外,也存在寒湿内生、外浸肢体的可能。另外,本病例还有两个疑点:一个是大便干结,一个是脉细无力。大便干结多为热结,而本案并不辨为热结,也不因为大便干结而诊断为风热外感。我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其色、舌与脉象并无热证。脉细无力一般反映气血虚弱、正气不足。而本案处方是一派疏风散寒之品,并不用补虚药物。之所以如此,我料患者之形象一定是形气俱实的特征。须知脉细无力并非皆由正气不足,湿阻气血也可导致脉细无力。
本案虽然只言风寒外感,未言湿邪,但祛湿也是处方的一个重点。苔厚乃湿邪的特征。湿胜者,首如裹。湿胜者多见身体沉重,而身体沉重的感觉也会被患者诉说为身体乏力。处方用羌活、独活、苏梗、苏叶、白芷、藁本、蔓荆子辛温发散,疏风散寒,祛湿止痛,其中有治风寒湿痹阻所致身体疼痛之经典名方羌活胜湿汤的身影。方中桑枝的用量较大,为30g。桑枝甘辛、平,具有祛风胜湿、疏通经络的功能,常用于治疗风湿痹痛、中风半身不遂、肢体麻木、水肿、皮肤瘙痒等症,用量宜大不宜小。生姜用量仅5片。当年师父用生姜常以“片”计,其1片约计为1g。不过我认为对于风寒湿痹阻所致身体疼痛的治疗,5g生姜的用量似略嫌过小。薛钜夫师兄临床用生姜亦常以“片”计。一次笔者问其具体重量,薛兄答曰可以按4g计。虽然生姜兼具食物性质,我认为在处方上还是以采用标准计量单位“g”计量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