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手为药覆手毒——治疗中风痿证,有毒中药配伍

健康   健康   2025-01-16 14:58   北京  

导读

“是药三分毒”综观中医药发展长河,在数千年的临床实践中,古今医家应用有毒中药治愈了无数顽疴痼疾。有毒中药用之得当,则是治病扶伤的“良药”,但如若稍有不慎,则是伤人致命的“毒药”。今天我们就来走进有毒中药的世界。




我国对马钱子的文字记录起始于宋代,直到明代《本草纲目》将其载入,马钱子才作为中药走上历史舞台。近代人认为其为大毒之品,具有通络散结、消肿定痛之效,尤善止痛、通络。今人多因其毒慎之避之,刘惠民、朱良春等名医名家却使用马钱子治疗胃下垂、中风、痿证、脑肿瘤、癣证、痹证、血证等顽疾,屡获良效。



传说

马钱子与鹤顶红、钩吻并列为宫廷三大毒药,这主要与传说中南唐后主李煜被宋太宗用马钱子毒死有关。王铚在《默记》中曰:“牵机药者,服之,前却数十回,头足相就,如牵机状。”《默记》描述的症状与马钱子主要成分之一士的宁(strychnine)典型中毒症状“惊厥,角弓反张”极其相似,由此推断“牵机药”很可能就是马钱科植物马钱。

辨析
主要鉴定

生马钱子:呈纽扣状圆板形,常一面隆起,一面稍凹下,直径1.5~3cm,厚0.3~0.6cm。表面密被灰棕色或灰绿色绢状茸毛,自中间向四周呈辐射状排列,有丝样光泽。边缘稍隆起,较厚,有突起的珠孔。底面中心有圆点状种脐。质坚硬,平行剖面可见淡黄白色胚乳,角质状。气微,味极苦。


制马钱子:形如生马钱子,形体两面鼓起,表面棕褐色,内部红褐色,质地坚脆,气微,味极苦。


马钱子粉:为黄褐色粉末,气微香,味微苦。



运用



中药毒性——主要毒性成分

马钱子主要含生物碱类、苷类、酸类、醇类等化学成分,其中生物碱含量为1.5%~5%。其生物碱成分又以士的宁和马钱子碱为主,其中士的宁占总碱含量的35%~50%,马钱子碱次之。


此外马钱子中还有少量的番木鳖次碱、马钱子新碱、伪番木鳖碱、羟基番木鳖次碱等。多项研究表明,马钱子中生物碱类成分既是有效成分,也是毒性成分。

中毒案例

刘某,男,41岁。患者于当地某医生(后查证为无证行医)处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并服用含有马钱子成分的中药丸剂。起初患者每次服药30粒(1.95~1.97g),因无效,逐渐加量至每次110粒。


连续服药20日后,某日上午,刘某服药后突感头晕、牙紧,其妻按医嘱给刘某灌服一碗凉水,症状无缓解。晚21时许,其妻按医嘱灌服绿豆水时发现刘某牙关紧闭、抽搐、呼吸急促。后刘某因未被及时抢救而死亡。


刘某死后第11日进行尸体检查。解冻其尸体发现,已中毒腐败,可见尸绿及腐败静脉网,双眼睑、球结膜苍白,口、鼻腔见血性液体流出,双手指甲床发绀明显,余未见异常。组织病理学检查,见其脑组织水肿、淤血明显,部分血管周围见少量围管性出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左前降支见长1.0cm的I级狭窄,左旋支见长0.8cm的Ⅱ级狭窄,右冠状动脉见长0.5cm的Ⅰ级狭窄,心肌细胞灶性肥大,灶性自溶,右心室壁轻度脂肪浸润;肺膜略增厚,灶性肺气肿,部分肺泡上皮细胞脱落;肝淤血,部分肝细胞水样变性、自溶;脾淤血、自溶,部分脾细、小动脉管壁增厚,玻璃样变性;肾淤血,少数肾小球纤维化、玻璃样变性,肾小管上皮细胞自溶,部分肾小管内见橘红色蛋白管型。


提取刘某尸体的肝组织、胃内容物及所服中药丸剂送毒物检验,均检出马钱子碱。马钱子碱在药丸中的质量分数为16.2μg/g,在肝组织中的质量分数为0.061μg/g,未检出其他常见毒(药)物成分。


变通

马钱子作为中药始载于《本草纲目》,因其有大毒,且中毒量与有效量非常接近,今人多慎用,但却成为朱良春等名医名家治疗疑难杂症的一味常用中药,屡获奇效,值得探赜。

朱良春治疗中风、痿证

朱教授认为,马钱子性寒,能宣通脉络,因此常在治疗中风时应用马钱子。朱教授治疗中风从燮理阴阳、调整脏腑气血入手,将本病分为气虚血瘀、阴虚血燥两类,均配伍马钱子治疗。他利用马钱子善于走窜之性,以通经活络而疗痿痹,用于治疗中风后偏瘫,常常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研究表明,马钱子中的马钱子碱及其氮氧化物有类似于阿司匹林样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成的作用,为其活血通络的物质基础。


对于痰浊壅塞经络、血脉闭阻导致的偏枯,朱教授常用振颓丸。此方原为张锡纯创制,以马钱子为主药,取其温补脾肾、活血化痰、通络之功。


朱教授诊治外伤性截瘫,辨证属中医“痿证”者,曾拟定“龙马起废丹”。方以《医林改错》中的马钱子散为基础,配伍补肾祛风通络之品,以制马钱子粉引药入经,取其“起废疗瘫”之效。研究证实,痿证、截瘫多与中枢神经系统传导障碍有关。药理研究表明,马钱子中的主要成分士的宁可有效阻止胆碱酯酶破坏乙酰胆碱,还可通过阻断甘氨酸受体激活,使齿状回神经元过度兴奋,神经传导持续,刺激肌肉收缩,增加肌张力,从而发挥“通络起痿”的作用。




翻手为药,覆手为毒

翻手为“药”,覆手为“毒”,意思就是具有毒性的中药可能对人体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但若能趋利避害、辨证应用,“毒药”则可以“疗痼疾、起顽疴”。因此,如何合理运用有毒中药,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翻手为药覆手毒——毒性中药十一讲》一书选取临床中具有代表性的11种毒性中药,对这些中药的名称来源、传说故事、药物溯源及饮片辨析等方面进行简要论述,并着重对中药的毒性及古今中医名家对该药的临床运用方法进行介绍。本书每篇皆以中药传说故事作为导入,选取古代经典医案和现代临床案例,分析各有毒中药的毒性成分及有效成分,通俗易懂、图文并茂。本书既可视作中医药工作者学习研究的参考书,亦可作为中医药爱好者科普学习指南用书。



本文仅作知识分享,不构成对任何药物或治疗的推荐和推广,不能代替专业医生的医疗建议。如有诊疗需要,请咨询和联系正规医疗机构。


往期推荐
Historical articles

养生就是养精、养气、养神



“有是证,用是方”,合方治疗睡眠障碍



人人可学,家家必备的《中医药国民典藏丛书·国学养生六讲》,新书直播约起来!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翻手为药覆手毒:毒性中药十一讲》(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微信号ydzhongyi)推荐发表,封面及文中图片来源于摄图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编辑:杨东伦

✦审核:魏杰

✦排版:杨东伦

✦转载、投稿、合作和团购书:17701086692(微信号)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本文推荐好书
求分享
求收藏
求点击
求在看

悦读中医
关注悦读中医,即时收取有关中医的理论知识,精品书摘和读书心得。抢先知晓有关中医药类的新书,活动信息及热点和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