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苏57现身珠海航展后,美国媒体的“挑刺”模式便全面开启。《国家利益》、《纽约时报》等媒体不约而同地将注意力聚焦于苏57的地面样机,放大其工艺上的“瑕疵”。据他们描述,苏57的弹舱舱门缝隙大得可以伸进手指,机身蒙皮未经细致处理,铆钉遍布机体表面,完全不像是隐身战机该有的样子。甚至有媒体直接断言,苏57的隐身性能“基本等于零”。
不仅如此,美国专家还强调,苏57与中国歼20和歼35同台展示,等于“拿自己的短板对比别人的长处”。中国隐身战机无论在工艺细节还是技术性能上,都远胜苏57——机身表面更平整,座舱盖等关键部件的处理也更加细腻精良。专家们直言,苏57这样粗糙的工艺不仅吸引不了客户,反而可能损害俄罗斯军工的国际形象。
美国媒体的质疑并不止于技术层面,甚至对苏57的参展目的大做文章。他们抛出一个引人发笑的论点:苏57来珠海航展,是为了“蹭中国热度”,借中国的影响力打广告。具体而言,这种观点认为,俄罗斯希望通过中方的“隐性支持”,吸引潜在买家。如果解放军对苏57表现出一丝兴趣,就会被用作“宣传噱头”,比如“连中国都有意向,你们也该考虑”。
但这些媒体也没有忘记补刀。他们认为,即使中国站台,苏57的市场前景也不乐观。原因很简单,战机自身的问题太多了。从技术上看,隐身性能不足已经是硬伤;从实战来看,俄军在俄乌冲突中对苏57的使用极为谨慎,几乎不敢深入战场空域,这更暴露出俄军对其隐身性能的不信任。如果一架苏57在实战中被击落,那将是对俄军工声誉的致命打击。
虽然美媒的批评看似有理有据,可实际上,本次参展的苏57地面样机和飞行表演的型号都并非俄军现役的量产版。地面展示的057号样机,是专为航展设计的模型;飞行表演用的054号苏57,则是早期验证机。这两款战机本就与俄军现役版本有较大区别,不能完全代表苏57的真实水平。
根据俄军此前展示的量产型苏57来看,其工艺水准已有显著改进。虽然仍难以与中美顶尖隐身战机媲美,但也远不至于被贴上“粗制滥造”的标签。更重要的是,俄联邦国防出口公司在航展期间宣布,苏57E隐身战机已经成功签下首份出口合同,虽然未公布买家身份,但这已足够让美媒“打脸”。
围绕苏57的争论,看似是技术层面的优劣对比,实际上更是一场舆论战。美国媒体的批评,不只是针对俄罗斯军工的实际水平,更是对中俄在军事合作中加强联动的警惕。从战略上看,中俄联手展示军工实力的意图已经很明显,而这正是美国极力想要削弱的。
从市场角度看,苏57有其独特的吸引力。尽管技术上难以媲美中美,但它的定价更为实惠,对于许多预算有限的国家来说,仍然是一款颇具吸引力的隐身战机。尤其是经过此次珠海航展的宣传,其潜在客户群体可能进一步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