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俄罗斯与中国“抱团取暖”有其深刻的现实基础。西方国家将中俄视为全球秩序的“挑战者”,不断施加经济和军事上的压力。俄乌冲突爆发后,欧洲国家对俄封锁加剧,美国也在亚太地区对中国进行围堵。在这样的局面下,俄罗斯与中国无疑看到了联手抗衡的必要性。中俄都是发展中的大国,长期以来在反对霸权、维护国际平衡方面有着共同的目标。如今,在西方的打压下,两个国家更加认识到彼此的战略价值。
除此之外,经济合作也是关键因素。俄罗斯作为能源大国,拥有丰富的天然气和石油资源,而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市场。制裁让俄罗斯难以向欧洲输出能源,于是其逐步将出口转向中国,依赖中国市场来保持经济稳定。此外,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与俄罗斯在产业链上形成互补。面对西方封锁,俄罗斯的经济重心逐渐东移,与中国的经济联系也更加紧密。
在今年的瓦尔代俱乐部会议上,普京给出了对中俄关系的评价:“中国的政策绝对平衡。”他认为,中国在俄乌冲突和美俄对立等问题上始终保持独立判断,不像某些国家左右摇摆。中国不参与西方的制裁阵营,也不随波逐流,而是坚持自己的外交方针。这种“平衡”正是俄罗斯看重的,中国的稳定性让俄罗斯找到了可信赖的伙伴。
普京的表态不仅仅是对中国外交政策的肯定,更是一种姿态——即使西方压力再大,俄罗斯也不会背弃与中国的合作。这一态度为中俄关系注入了信任,也显示出普京对西方阵营的“不信任”。他深知,西方只是在需要时拉拢,但并不真正接纳俄罗斯。
对美国来说,中俄关系的加深无疑是“最不愿看到”的情景。表面上,美国在欧洲扶持乌克兰对抗俄罗斯,同时在亚太地区拉拢盟友围堵中国,似乎在两条战线上都取得了主动权。但实质上,这种双线施压反而加快了中俄的战略合作。正所谓“怕什么来什么”,美国如今面对的,正是它最担心的局面:中俄的“准联盟”成形,对西方构成实质性的战略挑战。
普京在演讲中还详细阐述了中俄关系的五大特点:其一,中俄关系虽不是正式同盟,但比同盟更为牢固,任何外力都无法撼动。其二,中俄合作不是为了针对第三方,而是基于彼此的共同利益。其三,中俄联合军演,意在回应美国在亚太的挑衅。其四,如果美国能改变敌对态度,世界局势会更和平。其五,关于台海问题,普京明确支持中国,反对任何分裂企图。这些表态既表达了对中国的支持,也向美国传递了信号:如果不调整对中俄的态度,未来将面对更大挑战。
要理解俄罗斯对中俄关系的坚定,就得回溯一下俄罗斯与西方国家的复杂历史。在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之前,俄罗斯曾是西方主导的“八国集团”成员,试图融入西方体系。然而,西方对俄罗斯的期望并非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大国,而是一个顺从的“边缘角色”。普京曾试图通过外交手段赢得西方的尊重,但西方的态度让他逐渐清醒——俄罗斯永远无法进入“贵族俱乐部”,尤其是当它展现出“不可驯服”的强硬姿态时。
经历过被排挤、被制裁的过程后,俄罗斯越来越明白,西方的“合作”只是在需要时的拉拢,而不会真正接纳俄罗斯。因此,普京开始果断转向东方,在中俄关系中寻找真正的伙伴。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一贯维护主权、独立发展的态度,与俄罗斯形成了高度的共鸣。相比之下,西方的“温情”则更像是一场有条件的拉拢。
值得注意的是,中俄的合作不仅仅是应对当前的制裁与压力,更是对多极化世界秩序的推动。在国际事务中,二者的相互配合为全球提供了一种不同于西方主导的模式。俄罗斯向东看,不仅仅是因为西方的排挤,更因为在中国这个东方大国中,它看到了平等互信的外交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