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的话:
“全国爱牙日”刚刚过去,而幼儿园大班的孩子正值换牙的年龄阶段,“牙齿”由此成为他们近期很感兴趣的话题。很多老师借此契机,通过布置主题墙面的形式,留下孩子关于“牙齿”的探索经验和成长痕迹。本期推荐的这篇案例,记录了老师如何与孩子一起共建主题墙的故事。
文/ 沈逸珺 (虹口区体育幼儿园)
最近,常听到孩子们在班级里互相交流经验:“我的牙摇了!”“昨天妈妈带我去看牙医了。”
于是,结合大班学习活动主题“我长大了”,追随孩子身体成长的规律性及他们的生活经验,我和孩子们一起创设了“牙齿的秘密”主题墙面,并尝试在主题墙面创设的过程中寻觅孩子成长的痕迹。
观察牙齿后,做了各种好玩的牙齿模型
班上的孩子先后开始换牙,他们对牙齿表现出很大的兴趣。于是,我们决定自己动手做一个牙齿模型,贴在教室的墙面上。
在家长的帮助下,孩子们用各种材料、各种方式做出了风格不一的牙齿模型,如有上下排、每排有数字标注的“牙齿”,还有很多夸张的和好玩的。
看着墙上张贴的各种“牙齿”,我能清楚地感受到孩子的浓厚兴趣,以及对牙齿的简单认知。
从照镜子开始的观察和记录
随着班里掉牙、换牙的孩子越来越多,我发现他们不再仅仅把注意力集中在嘴巴和牙齿的外观上,还有了更深层的探索需求。
我又给每个孩子发了一面小镜子:“来,仔细看看你的牙齿,上下左右都看看。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
孩子们从各个角度照镜子、观察牙齿。除了看自己的,还互相看,有的还要求看老师的。照完了镜子,孩子们将自己的发现记录在纸上,并交流起来。
有意思的是,因为有了之前集体学习活动的体验,孩子们的“照镜子”行为时常发生,他们的发现也在不断积累、完善。
比如,可可在第一次照镜子时,告诉大家他有38颗牙齿。我很纳闷,因为儿童乳牙一般是20颗,成人的恒牙一般是28~32颗。
于是,我问可可:“你的38颗牙是怎么数出来的呢?”他认真地告诉我:“大牙后面的红色牙肉里也都会长出牙齿,我把它们都一一数了进去。”
对此,我没有加以评判,而是对他笑了笑:“有空的时候,你继续照镜子看看哦。”随着可可照镜子次数的不断增多,他似乎慢慢对自己口腔构造有了了解,还改变了先前的说法,告诉我:“大牙后面红色的部位是牙肉,那里不会长牙。”
每个孩子都不断地将自己的发现逐一记录在纸上,当孩子们的观察和记录结果日趋稳定后,我便和他们一起将记录纸贴在墙面上。
可以看到,孩子们对牙齿的形状、大小、颜色、坚硬程度,以及牙缝、牙肉都有自己的理解,非常有趣。
更有趣的是,经过这一系列的观察和记录,孩子们开始着手记录自己的“换牙日志”。
这一切为后续的主题墙面创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充分显现了大班孩子的认知和能力特点。
各种不同的“换牙日志”
每个孩子的换牙时间不同,我们可以看到,墙面上有的孩子的记录多,那就表示他已经逐渐成为一个有经验的“换牙老手”了。
有的孩子记录很少,上面还有一个哭丧的脸,这表示他还没开始换牙,他很焦虑又很渴望,期待着那一刻的到来。
“换牙日志”中还有孩子们对自己掉牙、长牙过程的生动描述:医生拿着拔牙钳,孩子一脸紧张;孩子用舌头舔着空空的牙床,讲话时觉得有风吹过来;慢慢地,小牙宝宝冒尖尖了,慢慢地,牙长好了;刚长出一颗牙,另一颗牙又晃动了……
“换牙日志”的记录很稚拙,但是一笔一画都能显示出孩子们鲜活生动的“换牙初体验”和随着生长规律慢慢积累的身体经验。
墙上的“换牙日志”是孩子们对自己牙齿更换的记录,还有他们对自己换牙心情的感知、对自己成长喜悦的分享。
下期预告:
孩子们持续记录着自己的“换牙日志”,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又产生了新的问题,老师如何为他们提供支持?师幼共建的“牙齿的秘密”主题墙最终会变成什么样?敬请关注下期内容。
本文选自《上海托幼》2021年9月刊,订阅杂志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责任编辑 /刘 宣
美术编辑 /郭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