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好久没来了(下)

教育   2024-12-20 17:05   上海  

小编的话:

上期,我们介绍了由“她好久没来了”所引发的一个班本化活动。(点这里可回顾)孩子们对同伴为什么“好久没来了”的关心,引发了他们对于“为什么会生病”的好奇,进而关注到“如何保护自己不生病”。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对“细菌”又产生了许多新问题,老师如何为他们提供支持?



文/徐 葳   周文波(浙江省长兴县机关幼儿园)



一天,西西忽然对我说:“我想看看洗过的手上还有没有细菌。”


一石激起千层浪,好多孩子纷纷表示,他们也想亲眼看看真实的细菌。



洗过的手就没有细菌了吗?


“那就来做个小实验吧!”


我们给每个孩子准备了一个可以进行简易操作的细菌培养皿。孩子们分为“洗手组”和“不洗手组”,将手按在培养皿上,盖上盖子,放在常温下的室内,静静等待细菌的出现。为了方便孩子的观察,我在两组细菌培养皿上分别贴了不同的标签。


使用细菌培养皿进行实验


三天之后,孩子们发现细菌培养皿上竟然出现了许多圆点,有大有小,有黑有白。“原来这就是细菌!”兴奋之余,大家发现,竟然所有的细菌培养皿中都有细菌。这是怎么回事?明明“洗手组”是洗完手再去按压的,为什么还是培养出了细菌?


三天后的细菌培养皿



珑珑:“大概是盖子没盖牢,别的细菌跑到我的培养皿里了。”

灿灿:“是你的手没洗干净。”

吨吨:“对,洗手的时候指甲缝里没有洗,细菌都藏在缝里了。”

六六:“我发现洗手组的细菌比较少。”

波仔:“我也发现了!没洗手的话,就有好多好多细菌,还很大。”

我:“你们观察得很仔细。没有洗过的手上藏着好多细菌,但洗过的手上还是有一点点细菌。”

小泽:“那我们还要再洗得干净一点。”


显然,幼儿并不满足于仅仅在视频中看见细菌,他们更想验证自己认真洗手的成效。我们利用实验助推幼儿的自主探究。在等待、观察、看见细菌的过程中,幼儿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他们主动观察、自发讨论。


三天后的实验结果验证了“没洗过的手上会有很多细菌”,也让幼儿有了新的发现和感悟,如“即使洗过的手也有细菌,但比没有洗过的手要少”“还要再洗得干净一些”。可见,幼儿的观察具有目的性,能够发现实验组与对比组的差别,并根据实验结果提出建议。这是一个基于兴趣的自主学习过程。



细菌都是“坏”的吗?


随着活动的进一步开展,洗手间里出现了新的现象:很多孩子洗手的时间变长了,洗得更仔细了。


元宝:“我要把细菌统统洗掉,它们都是坏人!”

妮妮:“我问过妈妈的,世界上也有好的细菌的。”

康康:“怎么会有好的细菌呢?细菌让我们生病,它们肯定是坏的。”


细菌真的都是“坏”的吗?我们和孩子们一起阅读了图画书《噼里啪啦益生菌来啦》,孩子们对书中所描述的“肚子里藏着很多看不见的小人”感到新奇。


当他们得知这些“小人”原本住在酸奶里时,便争先恐后地猜测“小人”到底是谁。随着阅读的深入,他们发现:“小人”名叫益生菌,可以帮助我们赶走难受的胀气,拉出健康的便便,还会打跑坏细菌;如果益生菌“罢工”了,我们的身体就会不舒服。


之后,我们再度和家长携手,开展家长助教活动“好喝的酸奶”。在波仔妈妈的带领下,孩子们动手制作、品尝美味的酸奶,进一步体验益生菌的益处。


和家长一起制作酸奶


活动的持续深入给幼儿带来了不小的影响。他们看到了生活中真实存在的细菌,更加重视洗手这件事,与此同时,也产生了新的问题——细菌都是“坏”的吗?通过读一读、做一做、尝一尝的亲身体验,幼儿了解到有益细菌的存在与作用,在形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同时不再谈“菌”色变,尝试辩证地看待“细菌”这一事物。


幼儿是在真实丰富的生活环境中获得整体发展的。在探索“细菌”的过程中,由幼儿生发的大大小小的问题推动着活动的持续与深入,教师则为幼儿的观察与探索提供了支持与鼓励。幼儿逐渐具备自我保护意识、自觉建立和保持健康生活方式,这是活动所激发的内生行动力,将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本文选自《上海托幼》2024年4月刊,订阅杂志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责任编辑 /刘   宣

美术编辑 /郭吉明


上海托幼
展示上海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成就,推动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专业理念与内容,传递0~6岁婴幼儿科学育儿理念和方法,为婴幼儿家长交流科学育儿经验提供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