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活动是幼儿在园一日活动的重要环节,关乎其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在2024“幼•道”户外活动现场观摩与交流中,上海大学附属嘉定留云幼儿园(以下简称“留云”)以“遇见户外,孕育成长的无限可能”为主题,呈现了他们在户外两小时活动实践中的“遇见”与思考。
走进留云,可以看到孩子们在户外场地上奔跑、骑行、攀爬……充分感受户外活动的快乐与自如。
“近年来,我们以骑行运动为突破口,开展园本化的课程行动。然而,在对骑行运动现状进行调研后发现,骑行材料单一、空间狭小使孩子们的骑行热情不高。”园长王小菁认为,怎样调整园内的户外活动资源与空间,激发孩子的运动兴趣,同时直面户外活动中的诸多挑战,更好地支持孩子的学习与发展,是留云一直在实践和思考的问题。
调整材料与空间,激发孩子的运动兴趣
留云陆续添置了适合不同年龄段孩子的骑行车辆,共24种95辆。
同时,他们也改变了原本囿于一段道路的“1”字形折返骑行路线,将环绕整个幼儿园教学楼的主路拓展为骑行道,形成了“O”字形环绕路线,支持孩子获得单圈达276米的长距离骑行的充分体验。“显然,骑行圈的升级大大激发了孩子的运动热情,助推了骑行的速度与激情。”王小菁说道。
王小菁园长分享报告《遇见户外,孕育成长的无限可能》
自主创设运动环境,促进孩子运动能力的发展
有了丰富的骑行体验后,孩子们开始主动使用各种低结构材料创建自己的骑行之路:内庭院联通室内外空间的“沙水池”,成了“穿越沙漠之路”;草坡上的石板路,被命名为“钢琴路”;长板架成的斜坡,成为飞流直下的“瀑布路”……
在遇见不同路况时,孩子们需要做出快速判断和选择,不仅实现了不走“寻常路”的自我挑战,更让平衡、协调、灵敏、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和操控能力在骑行中得到充分、持续的发展。
“这是孩子们的活动场地,当然必须听他们的想法。”教师张敏补充道,幼儿园里深坑荡绳的改造创意也来自孩子,其中不仅有对器械材质的思考,如有抓握的横梁、粗粗的麻绳等,还有对活动安全的考虑,如要在坑里铺上厚厚的垫子等。深坑竣工后,孩子们在讨论中找到了成功荡过深坑的“秘诀”——要有一个“向上的力量”,也就是“核心力量”。
孩子之间的互助激发了大家锻炼核心力量的积极性,以往草地上无人问津的吊环,现在每天都有孩子主动拉练。过程中,他们发现了自己的力量,也收获了努力实现目标的成就感。
张敏分享案例《一根荡绳的力量》
在户外活动的真实场景中建立安全意识
随着运动速度和难度的提升,幼儿开始思考在运动过程中如何确保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一次户外活动中,3个孩子争夺一辆小车,直到围观的老师提醒他们游戏时间不多了才放弃争抢。”谈及此事,教师陈逸菲颇有些无奈。然而第二天,正当她担心“抢车风暴”会继续上演时,却惊喜地发现,孩子们开始轮流骑车了——“昨天我已经骑到车了,今天就让其他人骑吧。”“抢车太危险了,我们一个一个骑。”
经过商议,孩子们确定了“轮流骑”的规则,并提出了骑行中要注意的安全事项:班级多的地方不要去;遇到弟弟妹妹必须绕行;骑行时要控制车速,以防紧急刹车时摔倒……就这样,每个孩子的心中都建起了一条安全之路,实现了运动中“有边界的自由”。
陈逸菲分享案例《这是我的车》
专家点评
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研室)学前教育教研员贺蓉对留云户外活动的研究成果以及幼儿园的课程样态表示赞赏。
“我欣喜地看到孩子与同伴、教师、动植物融洽地生活在一起的样子,这就是幼教理想的状态。”贺蓉充分肯定了留云户外活动场景的创设思路,以及教师在活动中的状态——耐心倾听孩子,用真实、坦诚的方式与孩子进行交流,以更好地理解、支持孩子的学习与发展。
最后,她指出,我们不是要做“完美”的教师,而是做主动成长的教师,不仅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待孩子的发展,还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待自己,更好地探寻自身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
文/邱丽媛
责任编辑/ 刘 宣
美术编辑/陆晨
照片由幼儿园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