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明寺是贵阳一所重要的佛教寺院,民国时期贵阳许多重大的佛事活动都在黔明寺举行。地址老地名叫双土地,新地名叫阳明路。
黔明寺始建于明朝末年,清朝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重修。在明清两代,该寺规模不大,在贵阳也算不上著名。该寺的辉煌是在民国时期广妙任住持之后。清末至民国初年,黔明寺被士绅舒竹平及其子舒华楼占有,改名为“舒家祠堂”,古寺遭劫,几被世人忘记。民国21年(1932年)广妙法师被聘请到舒家祠堂,以后在维修中发现乾隆年间重修黔明寺的资料石碑三块,据此,广妙告到地方法院要求裁决舒家私占古寺,判令恢复黔明寺。在贵阳广大佛教徒及著名人士平刚、向知方的声援下,广妙终于收回,恢复了黔明寺。自广妙任黔明寺住持后,数年间,化缘集资增建了供有丈六阿弥陀佛的弥陀殿、高三层的藏经楼,弥陀殿后为地藏殿,其他如方丈室、客堂、僧寮也逐渐完备。藏经楼上层藏有影印的《碛砂藏》和《频伽藏》各一部,共一千余册,又有大小铜佛数十尊;中层供达摩像;底层在广妙圆寂后供广妙塑像。
黔明寺是佛教净土宗的佛寺,因寺在城市中,与普通老百姓接触较多。净土宗信徒,只须口念“南无阿弥陀佛”,就达到要求,所以老百姓到寺烧香拜佛的多。
20世纪30年代末和40年代,黔明寺成了贵阳最重要的佛教活动中心。广妙及其继任者续宽曾在寺内传戒,远近僧尼多来此求戒;该寺又对信众举行受三皈仪式,多时受三皈者达数百人。重大佛教节日期间,到寺的信众达两千人之多。抗日战争时期,全国著名高僧太虚法师曾到该寺讲经说法。民国33年(1944年)全国著名佛学刊物《海潮音》由上海迁到该寺出版,直到抗战后才迁回上海。民国38年(1949年)初,贵州省佛教分会设在该寺内。当年6月,佛学院曾在该寺上课。
解放后,黔明寺经多次维修,面貌大为改观,成为贵阳对外开放的佛教寺院之一。
(以上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照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