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山寺
屏山寺,在照壁山上。《贵州图经新志》:“山在治城东狮子山之南,形如屏障。”《方隅纪要》:“在城东北里许,以岩石屹立而名。”《清一统志》:“在府城东北一里许,本名相宝山,又名平顶高峰,列嶂排云,如屏障。”陈鼎《黔游记》:“山在会城东北里余,上有屏山寺。寺西一岩,周拥大树,踞岩西望,可穷千里目也。
吴振棫《黔语》纪之较详:“相宝山,俗呼照壁山,去城四里许,山甚高,樵径线白,攀援而登,上有古寺,塑十八阿汉像,颇庄严。又铜牛一,大铜镜一,相传旧时能照见人前世,奸僧惑村氓耳,今墨墨如磐矣。外有修廊,下俯断壑,远近诸山,俨与客对。岚霭紫翠,晨暮百变。凭栏吟眺,泉冽茶甘,宦游之极乐也。”
《贵阳府志·祠宇附记》云:“照壁山寺,崇祯九年(1636),巡抚冯晋卿建,顺治十三年(1656)重修。道光二十年(1840)改建。……寺内有古铜镜一,径可二尺;铜牛一,长二尺余。”
按《府志·政绩录》载冯晋卿(四川合江人,天启二年进士)以崇祯十一年(1638)巡按贵州。则“祠宇附记”所记九年建者误;而谓晋卿为巡抚,尤大谬也。李宗防(字静远,号芝龄,嘉庆进士,十八年(1813)视学来黔,因作《黔记》,后官至礼部尚书。)《黔记》有云:“相宝山楼上有镜,相传能照前世,名照妖镜。余于消夏时,过寺见之,昏昏不能辨人媸妍,其厚二寸许,两面皆有光。又有铜牛在佛座下,缺一耳,亦古物。疑二者当合为一,然后可用,俗人误置二处耳。”此与《黔语》所载略同,然尚惑于“照见前世”之妄语,其识去吴振棫远矣。清末,铜牛失,即铸一铁牛以补之,今与镜尚存。《通志》称:“山上有碧云洞”。今考其洞在正殿左,上为佛阁,下可通人。《黔记》又谓:“黔灵、相宝、栖霞诸山,并有吴达善、刘藻二制军诗最佳,余欲录归,以行不果。”今至山求二人诗,已不可得,惟石壁镌有庆均书“相宝留云”四字。庆均号博如,巡抚嵩崑子(嵩崑,字书龙,满洲镶红旗人,光绪中任巡抚,以劾去官),盛年好事,所至辄留题,时人多姗笑之。山右有小阜,上结殿三楹,以祀宋包拯。山麓有义园,江西瑞府侨民建。
秋日游相宝山
(清)刘远誉
振衣千仞俨凌霄,绝顶登来人望遥。
冶浦秋深烟漠漠,满林枫老叶萧萧。
窗开野色撩人醉,茶熟高僧向客招。
门外忽听风送急,蒙蒙吹雨过山椒。
游照壁山
(清)阎兴邦
人言相宝胜黔灵,似展窗前六六屏。
几度凭高看北极,望中先见一峰青。
暮秋游照壁山
吴廷祯
孤嶂开僧舍,山门碧藓侵。
游人不到处,吾辈独登临。
黄叶尊前树,清秋客里心。
黔南风日好,只是忆山阴。
——见乾隆《通志》
游相宝山示息知上人
朱文
朱文字湄云,广顺诸生,明亡自号大傲,弃冠服隐居以终,与吴滋大善,常相唱和,著有《湄云集,》已佚,见潘淳撰墓表。
乘醉逃禅散步游,闲云笑我碧山头。
忘年古木栖玄鹤,超劫朱栏卧白牛。
开路昔人沈电火,弹丸故国事蜉蝣。
欲来就此同君住,弄月吟风任岁流。
——见《黔诗纪略》
照壁山
邹一桂
一桂,字小山,江苏无锡人,雍正五年(1727)翰林,十三年(1735)督贵州学政,乾隆七年(1742)去,《府志》有录。
山势裁成幅,帆开未见舟。
游人常面壁,落日好登楼。
万景容窗隙,千峰插案头。
率然环雉拱,卓尔画屏秋。
拂藓寻题句,凭栏恣远眸。
啸空宜舞鹤,飞杖欲乘虬。
新月城笳动,疏钟梵呗幽。
归来衫袖重,携稿上呜驺。
——见《黔记》
次韵兰泉抚军九日
相宝山登高(四之一)
王本玉
本玉,字琢章,贵阳人,乾隆二十七年(1762)举人,见《黔风演》。
凭临绝巘兴添豪,爽籁时喧耳畔涛。
纵目剧怜红树满,举头弥觉碧天高。
忻看同乐挥银管,务去陈言隶绣糕。
微撚吟须闲四顾,群峰罗列俨分曹。
——见《黔风演》
四月十三日偕芷升登相宝山
次董观桥(教增)廉访
嘉庆癸亥九日诗韵
郑珍
老去登临意尚豪,万山环翠似奔涛。
大风呼涌僧楼震,细雨霏微石路高。
游本随心忘载酒,生犹无造忆题糕。
昏昏兵气苍茫外,喜未将身付马曹。
——见《巢经巢诗集》
按,福兰泉即福(满洲镶黄旗人)嘉庆七年(1802)来任巡抚。明年即癸亥,董教增(江苏上元人)适任按察,同时叠韵作诗,故王、郑所步韵同而题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