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昌阁小巷子穿过到贵阳二中的位置,路至尽头,抬头间,一旁的建筑有些显眼。曾经的华家大院就在此地。顺门而入,里面的房屋构造与现代周边的建筑略有不同。特别是一栋高耸的阁楼,更显此处的不凡——这就是曾经华家大院的大觉精舍。
以前的此地周边建筑不高,而华家大院的高楼大厦一楼耸峙,古朴耀眼,远近皆可仰视,此楼即著名的大觉精舍。
大觉精舍,俗称华家阁楼,地址在贵阳城东电台街上,为民国13年(1924年)华之鸿出资建成。
华之鸿(1871年~1934年)是清末民初贵州最大的企业家,也是这一时期贵州政坛的重要人物之一。晚年他感到世事剧变,退出政界,究心佛理,因而有建大觉精舍之举,可惜直到逝世时他始终未能移住精舍。
大觉精舍是一座仿古式佛楼建筑。共5层,楼高20多米,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楼内供有佛像多尊。阁楼四周有藏经楼、僧寮及其他辅助用房,都与回廊相连。设计独具匠心,特色鲜明突出。藏经楼藏有影印的《碛砂藏》一部,计6362卷。精舍建成后,华之鸿聘天台宗名僧天曦法师为住持,华之长女及幼子均依天曦披剃。民国时期精舍内经常住有十几个僧人,生活所需全由华家供给。民国30年(1941年)天曦法师圆寂后,继任住持有昌明、寄生、怀一等僧。抗日战争时期曾设广播电台于精舍内。天曦任住持时,精舍一度成为贵阳的佛教中心。
“大觉精舍”四字系华之鸿托人请当时大书法家郑孝胥书写,出资白银八百两,待阁楼建成安置好藏经后,因为军阀混战,阁名还没有来得及刻,已书好的四字竟然遗失了,所以至今该阁楼仍没有“大觉精舍”的匾额,以至对于是“大觉精舍”还是“大觉经舍”比较有争议。因是华家修建且建成后好长一段时间为华家使用,所以贵阳市民都称它为“华家阁楼”。
而今天的华家大院,依然偎依在繁华的闹市之中,静静地矗立在那里,悄悄地告诉进进出出的游客,曾经这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