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湘雅村嘞!
文摘
2024-09-25 09:54
贵州
在贵阳生活,老是听到身边人说到湘雅村,没去之前,脑中幻想的是这么一个好听名字的城里村,一定值得去逛逛。去了之后才发现,如今是只留一个名字存在的地方。 在今贵阳城去花溪方向花溪大道南面两公里处,有一个名叫湘雅村的地名,虽然名字叫“村”,但早已是贵阳市一个日渐繁华的工商业区域,昔日乡村风光已不见踪影。倒是旁边如今的花果园新城声名远扬。在今花果园”白宫“山头背后侧的山坡一侧,月圆之夜,站在山顶俯瞰细听:月光下仿佛还残留着昔日湘雅医院忙碌的斑驳身影。 湘雅村原来的名称叫长郡义园,是湖南会馆的公共墓地。抗日战争时期,湖南湘雅医学院迁来此处办学,始改名湘雅村。据说,湘雅村是由湘雅医学院在筑期间的院长张孝骞命名的。湘雅村之名已近一个世纪的历史。张孝骞(1897年~1987年),字慎斋,湖南长沙人。1921年毕业于湖南湘雅医学院,后获博士学位。曾数次赴美研究医学和讲学,曾在湘雅医学院和北京协和医学院执教,1937年至1948年担任湘雅医学院院长。解放后,历任北京协和医院教授、内科主任,《中华内科杂志》主编,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张孝骞是我国著名的医学教育家,首屈一指的内科专家。 抗战以前,贵州医学教育一片空白,不但没有医科大学,就连护士学校也没有。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躲避战火的袭击,包括当时迁到贵阳的湘雅医学院在内,内迁到西南的医科院校共有9所,其中迁到贵州的就有4所,约占内迁医科院校的一半,得益于这4所院校内迁带来的各种人才、设备,在抗日战争中,贵州成为全国医学教育的重要基地。
战时遭破坏的湘雅医学院(图片来源: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官网)湘雅医学院西迁贵阳途中(图片来源: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官网) 湘雅医学院原是一家在湖南长沙的私立医学院,由湖南育群学会和美国雅礼学会合办。抗日战争时期的1938年初,上海沦陷,武汉告急,日军进逼长沙。在张孝骞院长领导下,6月起,该院低年级学生陆续迁来贵阳,分住于民房中,学院好容易才租得房屋于10月24日在筑开学上课。后长沙毁于大火,高年级学生也分批迁筑。到11月底,学院已全部搬迁完毕。到1939年时,学院临时校舍建成,没有电灯,没有自来水,房屋简陋,但从此弦歌不辍,热闹起来。张孝骞和许多著名的医学专家一起,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教学,坚持实验,坚持开展学术研究。1940年8月,湘雅医学院由私立改为国立。1944年黔南事变后,12月学院迁重庆,1945年5月迁回长沙。湘雅医学院在贵阳办学达6年之久。 西迁贵阳初,湘雅师生没有住宿的地方,只能借宿在贵阳东山顶上的寺庙中,东山陡峭难行,师生们每日坚持上下,不间断开展教学活动。学院的办公室和教室都是靠租用和借用。后在张孝骞院长的努力下,经贵阳的湖南会馆帮助筹划,在离贵阳城次南门外两公里的石洞坡长沙义园(用于安葬死人的墓地)租得一块土地修建校舍。当时的次南门外还是一片荒山野岭,十分荒凉,荆棘杂草遍山坡,有些湖南人的坟墓错落散布其间,乌鸦飞临觅食,除有守义园的老者外,别无他人。在石洞坡的山腰上,全校师生在校长张孝骞率领下,200多名师生花了4个月的时间,先后建起三栋两层的楼房,两排平房和厨房等校舍,看上去很象一个不小的山村。而这一山村模样的学院也初具了规模,拥有教授14名、副教授5名、讲师15名、助教6名,另有10名兼职或名誉教师。内科专家有张孝骞、吴执中、齐镇垣,外科专家有沈克非、袁道,还有儿科专家钟世藩、妇科专家何碧辉和吕淑贤、热带病学专家李宗恩、皮肤科专家秦作粱,以及五官科专家陈世彬等。学生除了原从湖南随迁的以外,还收容了上海、杭州等地流亡来筑的60多名借读生,其中尚有印度、马来西亚学生数名,由南京内迁来的中央医院院长沈克非接收学生实习。 由于中国人建房讲究风水和名声,为改变学院校舍地在贵阳的名称,1939年4月学院建成后,张孝骞院长以“湘雅医学院”的“湘雅”两个字做文章,叫总务人员在医学院大门前挂上一块木牌,上书“湘雅村”三个大字,于是贵阳人便称呼学院所在的这一地块叫“湘雅村”了。
贵阳国立湘雅医学院校门(图片来源: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官网) 湘雅医学院在贵阳“湘雅村”度过了6个年头的艰苦岁月。虽然“湘雅村”这个名字略带乡土气息,学校的办学条件也极艰苦,但“村里人”从三年级起,就要用英文写病历,四年级时每周上两次临床教学课,报告病历都得用英语,洋文不好在“村里”就不好混,教学之严格可见一斑。那时的湘雅医学院约有学生120人,他们坐的是活动手提式凳子,有时还要站着上课;住的是简易木房,一间约20平方米的屋子要住12~14名同学;没有电,没有自来水,甚至没有稍像样的实验室,而是将包装箱等作为实验台。当时,学校经费极为困难,物价 飞涨,米珠薪贵。张孝骞教授为了度过国难与支撑办学局面带头减薪,将本来就很微薄的薪水减去一半;同学们也自动组织起“自助会”,女同学组织起“缝衣组”; 师生们利用课余时间去开荒种菜……。特别是张孝骞教授,不仅要完成纷繁的院务工作,还要亲自担任基础教学与临床医务。他既讲授生物化学等基础课程,又要教授临床专业课。当时迁来贵阳的中央医院(由张孝骞教授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工作时的老同事沈克非教授任院长)则作为湘雅医学院的教学实习基地,他们相互协作,医学院教师参加医院临床诊疗,医院医生也参加学院教学。张孝骞教授担负了中央医院内科工作,亲自查房、会诊及抢救治疗病人等等。不仅如此,张孝骞教授还往返于湖南湘西沅陵县与贵阳之间,去到西迁沅陵的原湘雅医学院的护士学校教学…… 湘雅医学院在贵阳期间,初迁来时,不分科,与贵阳各医事机关密切合作,开展教学工作,其后期学生就在贵阳中央医院实习临床医学,在贵阳市卫生事务所、定番(今惠水县)、清镇两卫生院实习城市及乡村公共卫生,张孝骞和该院许多专家也在中央医院及贵州省立医院分任诊务,领导学生实习。同时,该院又与卫生署公共卫生人员训练所及国立贵阳医学院密切合作,各科教授交换上课。张孝骞院长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由湘雅村到城里讲课及担任诊务,都是步行数里上班,从不迟到,其他教授也是如此。1938年11月底,该院实到学生120名,约占原额的95%;到1940年改私立为国立时,该院有在校学生256名,较迁来前增加一倍以上。学院在为贵阳医学教育作贡献的同时,本身也得到蓬勃发展。 为了纪念湘雅医院抗战时期的特殊日子和对贵州医疗事业的贡献,2024年7月21日,重走湘雅西迁路暨院训碑揭幕式在贵阳南明区湘雅村广场举行。贵州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胡忠雄,中南大学校长李建成,中国工程院院士赵中伟等出席仪式。 历史已经过去快一个世纪了,但湘雅村之名,使贵阳人把张孝骞、湘雅医学院长留心间。当今天路过湘雅村时,放慢脚步,驻留瞬间,在繁华的街道的后面曾经有这么一段历史告诉我们——它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