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路是连接宝山北路和文昌北路的一条小路,一条一直直的,宽宽的巷子路。
九华大院是位于贵阳市云岩区九华路上的一个老旧房屋大院子,也正好在九华路边上,也正好在贵州师范大学宝山校园的对面,就是以前老师大大门口正对面,只要在师大读书的或在师大附中读书的“读书人”肯定印象最深刻!
九华宫东边的江南义园
自元在贵阳建顺元城以来,贵阳城就初具雏形。有明以来,贵阳城得以新建,在顺元城的基础上,城市向周边缓慢延伸。而在历史的城市建设过程中,九门四阁六宫十四关十八坡留给今天的只剩下地名的记忆。
明清时期,省城贵阳日益成为五方杂处的商品集散地。《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载:元朝至正年间(1341—1368年)已有江西庐陵商人彭如玉来筑经商。到明中叶,省城贵阳计有较大的商业坊市12处,其中的“四牌坊市”百货聚集,既有摊贩,也有店铺。其他各坊市亦人潮流动,往来不绝。到了清代,由于统治者推行轻徭薄赋政策,前来贵州图利的商人更是川流不息。既有来自邻省四川、云南、广西、湖南的,也有来自陕西、广东、江西等省的。这些商人或先聚于贵阳,再视各府(州、县)物产情况,迁往当地从事经营;或直接前往目的地,到各县从事专项买卖牟利。各省商人处于同乡和同行组织的需要,在贵州各地及贵阳城区购买土地兴建会馆,便于生意和老乡情谊之需。
考察贵州各地会馆,大多数都建于明清两代。鉴于贵州地理与民族状况的特殊性,会馆对于来黔经营的工商业者显得尤其重要。因此,自清以后,整个贵州省几乎无县不建会馆。而各地的会馆又多以省城贵阳的规模最大,似乎成了来自不同省区商人的最大立足点。而会馆的创建与发展,在明清这一历史时期,又对贵州货物的流通与商品经济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清代前期,各地商人在贵州创建的会馆大量涌现,颇有“争修会馆斗奢华,不惜金银亿万花”的味道。由于各省风俗习气及信仰上的差异,会馆名称往往大不相同。四川人尤其是南川一带推崇古代修建都江堰的李冰,将其奉为“川主”,故四川会馆一般都称为川主庙或川主宫;两湖人推崇古代治水的大禹,两湖会馆大多又名禹王宫;明清时期,江西经济发达,赣籍商人行走全国,所建会馆大都称为万寿宫;岭南客家人多信奉道教,而庄子著有《南华经》,所以两粤人的会馆大多叫南华宫;贵州会馆则有黑神庙或荣禄宫等别称。
清代,省城贵阳的会馆不仅数量多,规模大,实力也强。代表性的有湖南会馆、江西会馆、四川会馆、两广会馆、云南会馆、陕西会馆、福建会馆。此外,还有位于九华宫的江南会馆、位于市府路的湖北会馆、位于中山东路的浙江会馆、位于富水路上的北五省会馆等。《贵阳府志》记载:“浙江会馆在贵阳府城内东南隅,道光8年(1828年)建。”在今贵阳东门内头浪坡,现为老东门小学校址。
九华宫,何时所建,已无历史可考,只知道在今天九华路九华村附近。最起码在清时期还是郊荒旷野一片,江南会馆建立时,江浙一带的商人顺便买下这片作为坟地(义园供用)。江南会馆建于清初,是苏、皖、浙等省的官、商及移民集中的地方。其位置位于今陕西路沿线,与陕西会馆仅隔一墙之隔,当年的会馆早已不知所终。现在,很多人认为江南会馆在今市东路小学处。其实,市东路小学是浙江会馆所在地。因为现在的文昌路以东,一直到民国时期还是城外郊野。从九华村到市东路小学一带都是江南会馆购置的坟地、田土(也叫江南义园),还建有留宿同乡的客栈、行宫。莲花坡到解放前都还是回族的义园。
贵阳历史上有过许多会馆,由各地同乡捐资修建,能够建设会馆的行省和地区往往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都是在城内建会馆,城外购田地、建别墅、置义园。江南会馆在东郭外的九华宫风景独具,原为贵阳城民踏青赏景的游玩地。清朝光绪、宣统年间,新泰洪班、高升班等贵州梆子戏班时常到九华宫演出《洛阳斩单》、《华山下棋》、《困曹府》等剧目。民国时期,九华宫经常驻兵,遭到一定的破坏。建国后,何时损坏没有具体的记载。其遗址在现在的市东小学内。九华村就因为九华宫而得名。如今,九华宫虽然已经消失,很多人只知道有条九华路和师大对面的九华大院。
九华路诞生的贵州药厂
贵州是药材大省,自然有许多闻名全国的药厂。贵州德昌祥就是一家有名的大药企业。公司前身为成立于1900年的贵阳“德昌祥药号”;1938年,德昌祥药号成立德昌祥制药厂;1967年,德昌祥制药厂公私合营后更名为贵阳中药厂;2000年,贵阳中药厂改制成立贵阳德昌祥药业有限公司。德昌祥创建于1900年,距今已有百年历史,时人一度将华北“同仁堂”、华东“胡庆余堂”、华南“陈李济”与西南“德昌祥”并称为“四大名堂”。
(图片来源网络)
而德昌祥制药厂原厂址贵阳九华宫(现贵阳市九华村51号)。一九三八年,德昌祥制药厂创始人,当时贵阳地区资本雄厚的德昌祥药号刘绍先、杨竹屏合资组建了贵州早期工厂——德昌祥制药厂。德昌祥制药厂来源于德昌祥药号,是刘绍先之父刘辅臣在傅益寿堂学徒满师后,与杨德轩(即杨竹屏父亲)以银子一百两作为资本,于庚子年(一九○○年)在贵阳慈善巷(即现富水西巷)八号院内开业,取名“德昌祥药号”。它象征吉祥、道德、仁义、不卖假药。德昌祥以药材质好、利微而深受各药铺欢迎。
九华大院的故事
而师大大门对面的九华大院,是一座四方工整的四合院大院,呈九宫格的分布,北门坎位正好是其出口。里面中间位置呈四面方向的合体楼,四周再围绕四面楼,形成一个完整的四合大院。这样的建筑样式深受传统风水文化的布局,在贵阳的城市建筑中独具一格。
笔者在走访的过程中,在门口询问了做生意的一位阿姨和门卫大叔,得知九华大院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三线建设时期从上海来贵阳的援建队伍在中间平地位置修建了独具江南水乡的木质楼房,在当时的贵阳显得亮眼。到1964年,人们又在四周修建五层左右的红砖房,到了八十年代,中间的木质房子重新修成了面朝四面方向的五层左右的高层青砖房,一直保留到如今。
临街宝山北路的这边,形成了独特的小食街。这条街面各种特色的口味小吃,留住了好多人的胃口,如果问到曾经在师大读书的学子和师大附中读书的学生,最难忘的还是沿街一排排的各种美味美食。最让笔者难忘的是九华大院出门左转中间有家遵义饮食店,名字忘记了,但是她家的“粉蒸肉”永远不会忘记,后来多次路过,早已经找不到了。如果,你想在贵阳留下美食的印象,来这里肯定不会失望。
九华大院由于地处闹市中的位置,旁边是师大和师大附中,租房便成为一处好去处。师大附中很多父母为了孩子高考陪读,往往在里面一租就是三年,很多孩子在师大附中读书三年,这个地方便成为一生中难忘的记忆。当年师大毕业的青年学子也往往把这里作为毕业后的临时驻地,在贵阳开启工作的开始。便利的地理优势和学校资源,也成为很多教培行业的老师的兴起之地,也致周边形成了贵阳一度繁荣的教培的市场圈。
而如今,还居住在九华大院的住户,最期盼的是何时侯能拆迁?通过拆迁来换取一种更好的生活。谁不想通过这种方式获得更好了,可是,等待政府的通知不晓得何时到来?卖粉的阿姨感叹怕是等不上好日子那天喔……
九华宫已经没有历史的影子,留下的是九华路上的故事,九华大院还在延续九华宫的历史。那一串串的美食,也许才能更好地展现九华路上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