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贵阳行政地名起源
贵阳作为一个地名,因位于贵山之阳而名,元代以前就有城邑存在。元朝时期的贵阳称为顺元城。明洪武五年后,贵阳城改称贵州宣慰司城。永乐十一年(1413年),贵州建省,又改为贵州布政司城。
成化十二年(1476年),又设程番府在惠水,下设八番,布政司城属程番府。 贵州的政治中心在惠水。惠水1914年设定番县,1941年改名惠水县,历史上有“先有程番府,后有贵阳府”之说. 在元朱思本撰,明罗洪先增补1541年《广舆图》中无贵阳府。
到了隆庆年间(1567年),深感吏治行政不便的巡抚杜拯等奏请将程番府移入省城,并建议将贵竹,平伐(今贵定)两司分别设县部分州卫并黔事。呈上后,朝廷同意移府,并州事未决,迁府的事情也就耽搁了。次年,王阳明年龄最小的学生余姚人赵锦(字元朴)升任右副都御史巡抚贵州。到贵阳后,立即觉得贵州怎么会没有一个省会城市呢?各衙门,都指挥司,布政司,各卫所施政困难。便会同巡按御史王时举共同上疏,认为一切府署学宫都是现成的,不会增加额外的财政负担。但是,不便再沿用原来的程番府名“乞新名,亦维新之典”。隆庆三年(1569年)准其奏,并钦定为贵阳府。
至此,贵州在建省一百六十八后设立了省会。而贵阳也有一个地名成为一个行政区域的正式名称。
以上内容取自贵阳也贤书店提供资料——(周胜:《“贵阳”什么时候由地名成为行政区域的正式名称》)
周胜老师走了,贵州那些旮旮角角的历史故事,还有人继续书写。
笔者愿在前人基础上继续耕耘,想继续探寻贵州的历史地理故事。最近正好在读范稳先生的雪域圣地的基督传教士藏地三部曲《水乳大地》、《悲悯大地》和《大地雅歌》,感叹之余,脑中响起贵州的基督教的传入钟声是好久开始的呢?
传入:天主教在贵州的传入历程
天主教亦称“公教”、“罗马公教”,明末传入贵州。明万历三年(1575年),罗马教皇额我略十三世将中国列入传教区域时,将贵州划归澳门教区管辖。在西方传教士进人贵州之前,贵州已有天主教活动。清初,南明永历帝的太后、太子、重臣、婢女中信教者数十人。传教士瞿纱微等曾在永历朝廷任职,永历朝延还与罗马教廷有交往。清初,永历朝廷退至安龙,天主教亦被带人该地。贵阳陆某教徒,原住江西,因信教发配至贵州后,仍时常宣传教义,并去重庆法国传教士处受洗。思南府王某,其先祖在京信奉天主教,回乡后世代承袭其信仰,又因王某与孙家开亲,孙家也因此信教。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法国方济各•巴侣(巴黎外方传教会创始人)任东京(今越南北部)代牧(即罗马教廷直接指定的主教),并为中国南方数省的“宗座总理”(教皇指派的负责人),贵州即属其管辖。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罗马教廷划出中国北京、南京、澳门三主教区归葡萄牙传教势力管辖,将贵州隶于南京教区。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罗马教延在中国增设8个“代牧区”,贵州即为新设的代牧区之一。康熙四十年(1701 年),意大利耶稣会士都嘉禄(亦译为杜克蒂)兼任贵州首任代牧,他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派遣法国遣使会会士亚比亚立,耶稣会会士博尔克、顾朵克斯到贵州考察(后亚比亚立前往四川,顾朵克斯前往云南)。次年,博尔克亦因在贵州无法立足而离开。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法国耶稣会传教士刘声闻任贵州代牧兼福建、广东宗座代理,由于当时清政府禁教甚严,他无法进入贵州,便将贵州教务委托四川宗座代理、法国遣使会传教士穆肋勒(又名穆天池、穆勒尼)兼管。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穆肋勒到务川、思南一带,发展了几名教徒。雍正朝以后,贵州的修士至槟榔屿巴黎外方传教会所办之总修院求读。
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务川毛田有一生意人在四川信教,回家后劝说家人信教。两年后,外国传教士范益盛到务川活动,便以他家为据点,发展并成立贵州境内第一个教会,约20人。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罗马教廷传信部令贵州与四川传教区合并,由四川代牧主教选派中西传教士前往贵州管理教务。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范益盛被罗马教廷委任为四川宗座代牧及云、贵两省署理主教。范益盛曾亲到务川毛田、思南一带给新奉教者讲道,给一些成年人付洗。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法国传教士梅耶与中国籍传教先生孙本笃(生于思南,在四川入教),从四川涪州(今属重庆)到贵州务川毛田一带传教,先后4次入黔,“劝化”约百人。梅耶还为发配贵阳的陆姓江西望教徒(愿意信教尚未受洗入教者)付洗礼;派四川女教徒罗宋氏保纳到贵阳,在妇女中进行传教活动,有30多人入教。后因官方严禁,罗宋氏保纳返回四川。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已升神父的孙本笃被派到绥阳黄渔江传教。同年,刘瀚墨神父至遵义传教。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前后,法国传教士梅耶神父管理川东、贵州教务。此后,贵州教务的管理权从广东转移到四川,从葡萄牙转归法国,从耶稣会转移到巴黎外方传教会。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孙本笃转至贵阳,逗留数月,曾至猪场铺,吸收10余教徒,随即返回四川。后蒋若翰(务川人),负责巡视务川一带教务,其间曾至贵阳吸收20余名教徒。贵阳教徒因无神父,曾派出5名代表至重庆受洗,并请求重庆教会派神父到贵阳,未获同意。仅蒋若翰派一传教先生至筑。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巴黎外方传教会传教士徐德新(曾用名李多林)由澳门回重庆,接管川东北及贵州教务。乾隆六十年(1795年)中国神父罗玛弟应徐德新之请,到贵州管理教务。他派传教先生胡世禄(教名老楞佐)、冷某2人来贵阳传教,2人停留1月后返回。途经遵义时,为当地89名教徒布道。嘉庆元年(1796年),罗玛弟神父至龙坪场传教。次年,务川教友购地办学,四川一贞女来设女校一所。
清嘉庆三年(1798年),胡世禄又与罗宋氏保纳来到贵阳传教,与贵阳教徒集资购猫猫巷(今陕西路)民房一幢,作为布经讲道、接待外地神父之所。另有教徒张大鹏、袁巴尔、多录茂(都匀人)在定番(今惠水)、都匀传教。次年,有教徒在贵定传教。至嘉庆四年(1799年),全省教徒为599人(其中贵阳教徒100人)。清嘉庆年间,贵阳举人王正与罗某、袁某3人到京会试时曾受洗信教,王正还买了100卷书籍回黔散发,发展了望教者80余人。嘉庆七年(1802年),徐德新赴四川崇庆州黄家坎,就任四川宗座代牧之职。次年9月2~9日,主持召开川、滇、黔天主教历史上第一次教会会议——“崇庆会议”,与会14人中,有黔籍神职人员朱荣、罗玛弟、甘玛窦。徐德新分贵州教区为两部分,一为黔东道,包括贵州东部和东北部,主要堂口在务川(毛田、毛燎)及川南,由中国神父蒋若翰管理;一为黔西道,包括贵阳、遵义及兴义等地,由中国神父罗玛弟管理(后因罗玛弟未至,派鲁依纳爵至贵阳、遵义一带巡视)。清道光元年(1821年),天主教传入毕节发支窝“开教”。道光四年(1824年)后传入兴仁大山等地。
由于清政府禁教,嘉庆五年(1800年)入教人数有所下降,贵阳领洗者为12人,望教者53人,教徒中婴儿领洗者77人。次年,人数有所增加,领洗者21人,望教者23人。嘉庆九年(1804年)领洗者7人,望教者41人。嘉庆十三年(1808年)望教者增至104人,领洗者48人,全省教徒为1402人。在贵州从事传教的中国籍神父还有刘达陡、杨本笃、刘玛窦、陈西孟、李哥斯默、刘多默和法籍神父伯特朗等。早期入黔传教的传教先生,多来自四川,除前述的孙本笃、罗宋氏外,还有冷么公、胡世禄等人。由于清政府不允许天主教在中国传教。天主教传入贵州,最初是由传教先生和教徒秘密进行。因民众入天主教后,不拜天地、不敬祖宗、男女齐聚,不合中国的传统习俗,故受到封建统治者的反对和民众的敌视。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天主教获得在华传教特权。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道光皇帝被迫下令对天主教开放“教禁”。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二月二十日又发布上谕,允许归还雍乾年间查禁的天主教教产,但仍不允许教士自到内地活动。是年三月二十日罗马教皇额我略十六世宣布贵州为宗座代区,仍由四川代牧区助理主教范若瑟兼管。次年六月法国巴黎外方传教士白斯德望至贵阳。白斯德望早年接受天主教系统教育,在新加坡、泰国等地传教时学习中国语言文字和礼仪。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白斯德望由泰国经重庆进入贵州。当时贵州仍为禁教地区,但因他貌似中国人、能说汉语,活动较为方便。他多次到黔北、黔东、黔南、黔西南、贵阳附近传教。其工作为巴黎外方传教会所赏识,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升为贵州代牧区主教。清道光二十八年至咸丰元年(1848~1851年)间,其招收教徒子弟在传教士身边或派学生出国到槟榔屿大修院进行培训。道光三十年(1850年)贵阳北堂(贵州教区主教府即在此堂)落成,附有男、女学堂各1所;为加强与外地联络,建立贵阳到广州的定期邮班。咸丰元年(1851年),白斯德望祝圣了贵州第一位中国神父骆文灿。清咸丰二年(1852年)开办男、女学堂各1所(教师分别为3人、4人),修院1所(在贵阳北天主堂,有修生6人、教师1人)。根据贵州社会贫困的状况,白斯德望设立医馆,免费给人治病,特别对患病儿童免费施药,以此作为传教的重要渠道。道光二十八年至咸丰二年(1848~1852年)在贵阳、定番(今惠水)、都匀、镇远设立了4个医馆。在白斯德望主教任内,共有法国传教士5人,中国神父1人,教徒由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的1200人,上升到2200人。白斯德望所开创的兴建教堂、开设宣教点、培训本地传教人员、兴办医馆、兴建幼稚学校等,成为此后贵州教会工作的基本模式。
(网络图片)
随着清政府开放“教禁”,贵州天主教活动内容和形式在发生变化。法国传教士童文献于咸丰四年(1854年)接任贵州教区教区长,为发挥贞女在传教中的作用,在北天主堂侧面建女修院,培养修女,为教会传教服务。重视培养本地传教人员,在贵阳市六冲关建男修院,培养神职人员。历3年建成,胡缚理任院长,修生共15人。规定修院不只使用拉丁语教学,修生还要用全部课程1/3的时间学习中文。为减少修生们抄誉书籍的大量劳动,在修院创办了一个小型印刷厂,先是用木刻翻印了一些文学书籍,随后从法国运来活字钉,以活字版印刷。
咸丰七年(1857年),修生杨通绪(圣名达陡)学成毕业,晋升为神父。为帮助外国传教士教授拉丁语和修生学习《圣经》及神学知识,童文献编了《拉丁中华小字典》、《法、拉、中通行官话字汇》、《中国格言录》、《增补法、拉、中通行官话字汇》、《中拉对话集》、《谈话写作中国文规》、《中国古书中公教信理的痕迹》等著作,并创办《贵州教区日志》,刊载教区动态消息,介绍历史、地理知识。但童文献强调外国传教士有权监督中国神父。
咸丰四年(1854年),教会在贵阳六冲关购置马家土等处的土地,并将白斯德望墓迁葬该处的小山包上。咸丰九年(1859年),在青岩购地建成大修院,在贵阳北堂开办贞女院。咸丰十一年(1861年),修葺贵阳北天主堂。同治二年(1863年),在主教府建造主教住房。同治五年(1866年),兴建圣斯德望堂和贵阳南天主堂。同治六年(1867年),以200两白银买得贵阳大营坡作为神职人员、教友的墓地。次年,建贵阳六冲关天主堂。还先后开设孤儿院、印刷厂,出版教区日报,筹建图书馆等。
咸丰十一年(1861年),贵阳青岩大修院被青岩团务道赵畏三摧毁后,先迁至清镇塘儿(坡),未及3个月,经堂失火,遂并人贵阳六冲关修院,白伯多禄任院长,有修生44人,内分大、中修院(1897年大修院又迁往贵阳南门外及幼堂)。咸丰六年(1856年),在贵阳北堂修建女修道院(称童贞院)。同治六年(1867年),又建南堂童贞院(任国柱任院长)、安顺童贞院。同治九年(1870年),贵阳北堂设立预修院。为培养在俗传教人员,同治十三年(1874年)重建贵阳北天主堂、建六冲关圣母堂。光绪八年(1882年)建六冲关若瑟堂。光绪三十三年至三十四年(1907~1908年),在贵阳北堂创办一传教学堂。
再续:天主教也是部分民众的生活方式
今天,宗教也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生活方式,也不再显得那么的神秘和惊险。而每年的十二月二十四的平安夜成了城市多数人热闹的地方消闲去处。不管有无信仰,在平安夜,跟着大伙热闹的步伐,也神圣地一起走入教堂,跟着有信仰的教徒听听圣歌、一起祈祷:祝福国家繁荣富强、社会稳定团结、人民安居乐业!
不管哪种宗教信仰,这只是我们生活中的一种方式而已,我们与上帝同在,我们与国家同在,我们与精神自由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