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记得——贵阳贯城河

文摘   2024-09-16 16:04   贵州  

        好几次坐公交车,在等待红灯通过的时候,看到立交桥下有几处黑乎乎的地下道,两侧钢筋悬里,深得不见底似的,带着一种恐惧和好奇地歪头多看了几眼。旁边的一个老爷爷看出我的疑惑,笑哈哈说到:那下面是河,以前的老贵阳河,穿过贵阳城中心的——贯城河!

        喔,原来在贵阳城市中心还有一条被今天水泥地板盖住了的河流,后来才慢慢了解到,是贵阳南明河的一条支流,因为穿城而过,大家就喊上了:贯城河。如今,对于贵阳的“母亲河”,大家比较熟悉的是南明河。其实,七八十年前,南明河还是城区与南面郊区的界河,贯城河才是贵阳城名副其实的“母亲河”。

        贯城河,顾名思义,贯穿城市的河流。

        贯城河,古代原称玉带河。它像一条碧绿透明的玉带,从贵阳城东北八里的崆岘(嚨)山发源,流入城区后,蜿蜒曲折通过城区,到城区西南部,过六洞桥,出水关,汇入南明河。它发源于贵阳城东北郊山区。明志中有“贯城河,省城之阴溪,远出夷箐,贯入城腹”,清志说它“自崆嚨山发源贯入城中会南明河”,《贵阳府志》说“崆嚨山……麓有龙潭,为贯城河源”。今天贵阳市东北郊的茶店、六冲关等地区,古称“夷箐”。也就是贯城河主源出源处,其位置大概是在茶店以北的玉马山(现地图标为马鞍山)山下,原余家湾洞门寨的溶洞中流出(洞在今中天御景湾后),是为贯城河的主源,下淌至原来的茶店村后又接纳了中天御熙谷与桃花园方向流来的两股水流,共同形成一条河沟往大营坡、宅吉方向流去。至于崆嚨山,《贵阳名胜古迹略览》说“崆嚨山,史称镯镂山,俗名小葫芦山,距贵阳市五里。今贵乌大道左侧……”,即现在中天花园东大门侧,新添大道旁的葫芦山。至于府志所载的“龙潭”,应是洞门寨出水溶洞后方山间距葫芦山一一公里处的玉马山(马鞍山)侧杨柳井的杨柳湖,这湖以前人们将它叫为“龙潭”,此湖水与山下洞门寨的溶洞相通,从溶洞流出成为贯城河的主源。在杨柳湖北侧,隔着长蛇坡的那一面,即传说向杨柳湖供水的所谓“田家土”山窝。

         杨柳湖(已消失)   图片来源:贵阳方志云平台

        贯城河曾经流水潺潺,自六广门侧面流入贵阳城,与中华北路、中华中路、中华南路大致同向,呈中轴线般贯穿全城,在大南门与次南门之间注入南明河,从六广门沙河桥算起,全长大约三四公里。贯城河纵贯城区,古代为了车马行人通过的需要,在这条河上架起了许多座桥,主要有黄山冲桥、汪家湾桥、泡姜河桥、彭家桥、沙河桥、普陀桥、联云桥、化龙桥、普惠桥、苏家桥、北门桥、玉带桥、太平桥、盘桥、狮子桥、贯珠桥、府桥、都司桥、汇灵桥、六洞桥。贯城河上最早修建的桥,是明朝永乐年间(1403年~1424年)建成的狮子桥和都司桥。狮子桥又名遵德桥,靠近行政管理机构布政使司衙门;都司桥又名振武桥,靠近军事管理机构都指挥使司衙门。接着修建了北门桥。北门桥又名威远桥,地处老城北门。弘治十年(1497年)建成了化龙桥。正德三年(1508年)建成了忠烈桥,隆庆时贵阳府成立后,改名府桥。清初,先是修建了六洞桥,六洞桥又名月殿虹桥;重建了普陀桥,普陀桥原名镇北桥,又名福桥,在新城的洪边门内。不久,于雍正三年(1725年)新建了盘桥,雍正五年(1727年)重建了苏家桥和玉带桥,雍正八年(1730年)建成了普惠桥,雍正九年(1731年),重建了贯珠桥。从贯城河上一些重要桥梁的修建年代,大体可以看出贵阳城由内城向外城发展的轨迹。 

       查阅地方志的记载,化龙桥旁的巷子,明朝称渔巷铺,清朝称鲜鱼巷,说明明、清两代贯城河产鱼,已有集中卖鱼的街巷。在曾公祠(今贵北市阳七中后)对岸,水中有大石如山,上刻“挽澜”二字,说明此石在河中可以力挽狂澜,岸上有焚纸用的烧纸塔;化龙桥下有石,形如灵龟;太平桥上有石亭,行人可以坐着休息,亭柱上刻有字迹潇洒的联语。这些都证明贯城河沿岸有不少名胜古迹,可惜今天多已不存。贯城河进入城区后,随着流量逐年减少,河床鹅卵石和沙子增多,清末以后,自六广门至化龙桥,形成一段段河滩。城北贯城河沿岸有几家简陋的牛皮作坊,采用老祖宗传下来的土法生产牛皮。贯城河滩又是加工棉线,晾晒蓝色、黑色土布的地方。旧社会贵阳少见机制线,老百姓用的都是人工棉线。加工棉线的场地要几丈长,不能让人横穿,河滩最适宜。广东街棉线铺的师傅们,将棉纱、打线架、约子架、梢竿、掌板、坠托、车头抬到河滩上,把棉纱加工成棉线。晴天,还经常可以看见河滩上放着大木盆、大木桶,土法染色后的窄幅土布,由棉布店的伙计抬到河边清洗,然后在鹅卵石上晾干。买蓝色、黑色土布的顾客,主要是近郊的少数民族同胞。

民国初年的化龙桥    图片来源:《贵阳老照片》

       贯城河是一条小河,河道宽度约40米,水也不深,却常年不断,先前妇女们常在河边浣洗衣物,也时有小孩在浅浅的水流中嬉戏。贯城河也有涨水的时候,尤其在化龙桥下,那一段河道落差较大,又是岩石河床,有几处还乱石嶙峋,遇暴雨时,河水奔腾而下,击石拍岸,涛声轰鸣,很有些气势。

        地方史料采访记载:1952年,某天夜里大暴雨,河水猛涨,化龙桥下游不远的苏家桥被淹没,水线高达桥边一家供销合作社的天花板。第二天查看,这家供销合作社一片狼藉,不少商品还浸泡在未退尽的水中。同年,立于贯城河北门桥北侧的贵州省政府主席周西成的铜像被拆除,原址改建为街心喷泉,原“铜像台”名称从此被“喷水池”替代。同时,贯城河开始被进行改造,贯城河流入市区后的河床下设置了下水道,上面盖上水泥板,工程一直延伸到流入南明河的河口。这在当时算是很了不起的工程。喷水池附近的苏家桥至北门桥,是贯城河河道最平坦宽阔的一段,市政部门还在北门桥下筑过低坝,形成一米多水深的水域,成为许多小孩游泳戏水的好地方。

        20世纪70年代前,贯城河一直是直接饮用水源。随着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快、人口越来越密集,大量的污水被无序地排放到贯城河里。水越来越臭、越来越黑,降到了最差级别。同时,由于贯城河的河段地势比较低洼,容易造成内涝倒灌主城区,这个河道的80%被用盖板给盖死,贯城河从此失去了生态景观以及净化的功能,变成了一条雨污混流的大沟。后来人们又在这个盖板的上面自发形成了许多市场,非常无序,所以贯城河逐渐地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但是“拯救”呼声一直不绝于耳。2012年,贵阳市启动南明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明确以“适度集中、就地处理、就近回用”为原则,在南明河干、支流沿线修建污水处理厂,推动污水处理“末端兜底”向“前端减量、沿途分处”转变。2014年,贵州首座分布式下沉再生水厂——青山再生水厂建成投运。在这里,所有污水经预处理、生化处理、深度处理、污泥处理四个环节后,水质达到准Ⅳ类标准,再重新流进南明河。2018年以来,南明河中心城区段水质稳定达到Ⅳ类以上,部分区域达Ⅲ类及以上,城市河流基本实现长治久清。2023年,南明河被评为贵州省美丽幸福河湖,并入选生态环境部美丽河湖优秀案例。2024年1月26日,被封盖近60年的贯城河首次揭盖182米河道,宣告复涌。与它一同亮相的,还有太平路潮汇街区。太平路一带,自古便是商贸、文化集聚区。贯城河是南明河支流,流经喷水池、大十字、大南门等重要路段和传统商业聚集区,承载着不少“老贵阳”的记忆。

       贯城河,从生命形成之初起就默默地流淌了不知道好多年,经历了明清时期贵阳城的兴起,见惯了河流两岸民众的朝起暮落,也见证了贵阳城从一个小村落到如今盛世繁华的新城。

        可是,谁记得过她?

1958年清理贯城河

贯城河上的太平桥    图片来源:《贵阳老照片》

解放初期的北门桥到龙井桥段贯城河   图片来源:贵阳方志云平台

城南水关         图片来源:《贵阳百年图鉴》

贯城河防洪隧洞工程首次分洪(刘辉 摄) 图片来源:《贵阳年鉴》(2000年)


黔中史地
行走黔中大地,探究贵地黔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