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地方的社会发展,主要是这个地方的各姓宗族在地方社会的综合展现的融合。就像人类学家固定的一个社区范围内的研究区域,在这个一定的小区域内扎根落叶的各姓宗族参与地方建设的历史发展过程。也是国家意识在地方渗透的历史发展过程,国家和地方家族的发展是一种长时段的传统在地方社会的相互酝酿过程。
姓,主要是指同一祖先的子孙为标志的亲属关系,而共同使用这种标志名称,也就是姓族名。而地处黔西北、黔东北、川西南的乌蒙山沿线的彝族社会群落,所处的历史时代久远,是少数民族地方姓氏的社会发展顺延。在彝族社会中,彝族的氏是总的,姓是分支,部分人是没有氏。在早期时期,姓氏带有一定的阶级色彩。彝族最早的追述到古芒部,而贵州的彝族与古芒部彝族,乃同祖异支。彝族传说中世孟乃共同的祖先。而今多数彝族把祖宗起祖追溯到笃慕为源,根据彝族史学研究者的推测,笃慕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760年前后的西周末期。西周末年时期蜀地洪水时期,居住在近川成都平原一带的彝族先人笃慕在洪水爆发后由蜀入滇,落点在今云南东川(会泽)乐尼白一带。
而笃慕的六个儿子就成为了彝族的六祖分支:笃慕的长房妻生下长子慕雅切(武)部、次子慕雅考(乍)部,这两部后人互为联姻,其后代主要分布在滇西、滇中和滇南一带;次房妻生下三子慕雅热(糯)部、四子慕雅卧(恒)部,这两部相互联姻,其后代主要分布在云南昭通、川西、川南一带,为今昭通、凉山、盐源、古蔺等地彝族之祖;幺房妻生下五子慕克克(布)部、六子慕齐齐(默)部,这两部相互联姻,其后代主要分布在今云南会泽、宣威、曲靖和镇雄、贵州毕节、兴义、安顺、六盘水、广西隆林等地区。
而和黔西北汉姓为主的宗族不同,陇氏则是彝族少数民族传衍下来的姓氏。笔者目前了解的黔西北汉姓多为明初平定云南残元势力后而留下至今的,而陇氏彝族则是世代相传的本地区彝族后人。而毕节地区赫章县罗州镇的陇德昇、陇德芳、陇正发、陇正清、陇明宏、陇明权等彝族陇氏后人于二零一五年八月组织成立陇氏修墓续谱组筹划新修入黔始祖墓和族谱,历时六年,族谱终审付印。今从陇氏后人手中翻阅《阿鲁陇氏家谱》,该谱编纂印刷于二零二一年十月,主编为陇德昇。精装印刷本,页数相对较少,前后相对十个章节,单本成书,印刷经典。从谱中资料概述。从中大致可以知道以下方面事实:
一、陇氏家族概况
陇氏族姓在毕节地区也是零散分布的少数民族姓氏,主要集中在赫章县罗州镇、水塘堡乡和六盘水汪家寨周边乡镇。赫章陇氏族人也是在最近年份新修成谱,其阿鲁陇氏族人分布主要是赫章县罗州镇、水塘堡乡和周边六盘水部分区域。
而毕节赫章罗州陇氏属于彝族阿鲁支系,其先祖根据族谱记载由云南东川迁入赫章。而阿鲁在彝族中是一个盖世英雄。通过彝族民众口述略知:阿鲁也叫支格阿鲁,是彝族神话传说中的一位创世英雄,也是彝族人民公认同的最崇敬的祖先。在彝语中,“鲁”是“龙”的意思,阿鲁也就是大鹰神龙。支格阿鲁就是彝族神话里的“后裔”,骑着一匹由神鹰变成的骏马在世间为贫困的民众救苦救难,用手中的弓箭射下天上的六个太阳使人间不再受烈日的煎熬。相传天神恩体古子的某一个下属神溜到彝族人间用害虫危害众生和庄稼,于是人们在支格阿鲁的率领下,在农历六月二十四这天用火把烧死了害虫,战胜了天神,于是彝族人民把这天定位火把节,代代相传。
(图片来自百度网络)
而阿鲁陇氏一族起祖原籍于云南东川,在东川居住一段时间后,由东川迁徙到威宁的夸都居住,后又由夸都迁移来到赫章县罗州镇红岩冲居住。其先祖来到带来家传祭祀的金杯银碗,存放于红岩洞内,并把红岩洞作为祭祀祖灵住地,设有门锁守护门口,逢年过节族人来到洞口燃放鞭炮、奠酒祭祀。其阿鲁陇氏一族迁到红岩冲后,就以红岩冲岩洞为祖记“发卓讷益绍底阿鲁”。后期随着家族人口的增长,其族人后裔搬到岩洞对面的李子树园子建房居住。在其地逐渐发展成一地望族,家里招养管家,帮忙搭理家族事务,族内有代代相传的布耄。兴盛延续五百年左右后,家族后裔增多和家庭内部不和的原因,加上本地其他家族的逐渐兴起,其家族后人纷纷迁居外出各地一方,由当时兴旺发达的大家族变成了弱势的小家族 。其后世分居成五房后,各房后系迁移周边村落。
二、陇氏家族后续发展概况
有明以来,明廷在平定云南残元势力后,在云贵驿站沿线设立系列卫所确保西南地区的稳定。便于对地方民众的统治和管辖,儒学的跟进和深入地方村落,使民众的教化得以和中央集权政府的思想统一。明清以来,陇氏一族同样接受汉族儒家文化的洗礼和融入,和其他众多汉姓姓氏一样在地方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为毕节的发展相应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其族谱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以下方面的情况。
(一)入黔世系已无考
毕节陇氏入黔始祖名字号已无可考,其家族所有家族记忆曾毁于战乱火灾,其后人也是二零一六年三月清明节日集资重新入黔始祖墓茔。数百年来、陇氏先人曾几建宗庙、数修家谱。历经清末的艰苦、经历中华民国的战乱、惨遭十年文革浩劫,宗庙被毁、谱牒毁失殆尽。
其入黔始祖到至今到底有多少世数已无详细考察,传到至今的是罗州周边的五房后裔。其族谱记载先祖来黔有近一千年历史,笔者结合族谱信息和流传至今的五房信息估测,应该是明末清朝,大致康熙年间吴三桂“云贵之乱”造成云贵两省交界的战乱使当地各族人民逃命迁徙。陇氏族人由云南东川到镇雄再到毕节,笔者的陇氏家族后人学生口述中,其家族人清明节日时有去镇雄陇氏先祖祭祖。可惜笔者暂时没有云南镇雄陇氏后人的族谱信息,否则,两地之间应该有一定的渊源。
在罗州镇红岩冲的陇氏后世五房:长房落于罗州三家湾双树子后迁到陆家冲和茶寨居住至今,其中一支与上世纪六十年代迁徙到威宁羊街牛角井。二房留原地红岩冲至今,其中一支约清光绪年间迁徙到朱明乡麻布块。三房落于哪苏沟(今松林村的柳家沟),后来和当地松林当时有权有势的地主陆家发生冲突,三房五兄弟带着家眷,赶着牲畜搬迁到水城与纳雍交界某地至今失联,当时只留下其老老祖公家妻子和一儿一女在松林至今。四房落于倮坵洼居住数百年后,前后分为三支系,两支迁往长坪村彝么寨居住至今,一支迁往水塘堡乡茶树居住至今。这房在百年间后世外迁出多,其后裔多下落不明。五房落于和平村撒古一段时间后,迁居水城汪家寨镇元宝山岩洞居住,后迁徙到汪家寨新营脚红桥边居住至今。
(二)家族儒学文化的浸染
自陇氏入黔始祖搬迁定居红岩冲地后,数百年间,其族人先是忙于安身立命,在红岩冲地稳住一定的家业后,在明廷儒学的西进和深入村落之际,其族人且耕且读之间,慢慢成为地方一家望族。从族谱第三章的“先辈谕族要语”可以知道,儒家文化已经深入浸染其家族:
先辈曰:盖建祠固难,而保祠尤难,合族固难,而保族尤不易也。夫善继善述本在孝弟,无黍尔祖聿修厥德。非修德,则於孝弟有歉。非孝弟,则不能爱亲敬长。其视父子兄弟不免秦越,欲其保族难矣。故曰: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不能修身,则本乱矣。而未治者有是理乎,愿人人为父而慈,则能修父之身矣。为子而孝,则能修子之身矣。为兄而友,则能修兄之身矣。为弟而恭,则能修弟之身矣。推而至於宗族、乡党,莫不尽其职业。求以修吾之身矣,以完天之所赋,以全吾父母之遗体也。吾富矣,吾当周其贫;吾贵矣,吾当怜其贱;吾众矣,不敢暴其寡;吾强矣,不敢凌其弱。其视贫者、贱者、寡者、弱者、皆吾一气之所分,吾安肯以途人视之,而漠然不加之意乎!自今以往,同会之后,各思为一祖之亲,见己之过,而不见过之在人,见己之非,而不见非之在人,则随其所遇,无往非和气之周流。而始祖在天之灵,当必喜,吾子姓之皆人於善也。不然,则人众日乱,乱则争,争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将与人为善一念,可以建诸天地,质诸鬼神。故孟子曰:人皆可以为尧舜。阳明先生曰:个个人心有仲尼,凡此皆诸宗之所诵习,而绎其義者久矣,特教之不明,不能反躬以践其实也,苟能思之,则人人皆足,各各完美,又何俟予言之(chuo)。所有条例俟众议商之,必其可久可行,而不徒纸上之陈迹也,言有不尽,伏惟垂亮。
从这篇家族要语中,可以知道陇氏家族成员受传统儒家文化影响很深,字里行间,行文语句之间对家族后人遵守儒家的孝礼对家族成员的要求。在另一则家谱旧序中有言:
盖闻仰观乎,天则有日月星辰所繁。俯察乎,地则有江淮河汉所钟,为问乎?人则有高曾祖考之所传,水有源而木有本,菓由花而树由根。所以,珠沉渊而川媚,玉韫石而生辉,日月垂橡於天,江河宗之於海,源远者流长,根深者叶茂,此势所必然之理也。而其所以然者,故万物本乎天,人本於祖,试看棣棠之芳晋江美,乔梓之盛,历代之文人,亦堪枚举。然雖親親为大,倘集瓜瓞之绵绵,而无以联其情,固簿於本支,萃公族之振振,而无以萧萧,其分以适以乱等级。於是法先王昭穆之制,体祖宗一脉支传,历序之而乎百世而有,庶使尊卑而不紊。然后知吾家,世代以来,如水有源,如木有根也,因例序於篇首,以誌本未云尔。
从这篇陇氏早期修谱的族人题写的序言,对一个家族渊源源流必须有清晰的认识,就像水有源木有本的原理,每个家族都不应该忘记其家族的起源来历。从另外两篇当地有名望的名人题写的序言可以知道,陇氏家族在当地儒学文化对其家族深远的影响,也说明陇氏家族人士已经融入地方的社会阶层,已为诗书世家相传。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谱者,布也,布列前事也。谱者,谱也,谱记世族也。夏殷以前无谱,周建众姓设谱以联支,庶传子孙有所核查,毋以婚姻而渎宗盟,且以敦宗而睦族嗣,是伐阅繁衍之家,亦皆有之。汉唐无定式,韶著三代历谱。范张诸氏,各见体裁。苏子云:观吾谱者,孝弟之心油然而生,一言尽之矣,创始者难,继起者亦不易,必须有道德,能文章,三长夙怰,庶不贻续貂之耻焉。然以成规之可因,兼记载之有笔,仿或编而纂修之,承先志之所以成,而即备其所,未备发其所,未发者随时合宜,固善继善述之深心,而不徒逞燕许之大笔。陇氏乃余乡親,往来庆吊相酬,深得识其家学渊源,罔不见有根抵。余因致仕隐居林泉,适访千家,初试续修谱帙,似有条有理,有质有文。而自仁率祖,自義率親,以三为五,以五为九、犹得欧苏公撰作之谱法,可师承也。夫谱之难言也,曹魏三易其祖,沈约魏收之序传,自诬其先,至李義府矜荣赵邑,杜正伦附势城南,其陷於冒乱之罪,又何论哉。但支分者未嘗不合,派别者未嘗有殊。所谓睦宗族,而后风俗者也,而本仁孝之至情,必须以培德地以育书根,则嗣先声而宏世第。蒸蒸然,正未有艾耳,予窃嘉此著,述之堪垂不朽也。
这篇题序应该是当地另一个家族地方名望人士所写,对陇氏家族家学渊源的一种崇敬之情,也从侧面了解陇氏在地方社会的声望。而另一位应该是外地云游做官当地的知名人士为陇氏家族修谱之际的赠序:
窃尝读易而知,一阳发生,飞潜动植由之而始。万物本乎天也,观礼而知,一本发生,子孙族姓而兴,人本乎祖也。故宇宙之地势,九支而其源,戀发於昆仑中州之黄河。九派而其源,实发於积石。人禀天地之灵秀以生,自高曾祖考,己身,逮子孙曾玄。有九族,而其本发於始祖,自九族下,递云礽奕叶,绵绵瓜瓞,支分派别,从昭则昭,从穆则穆,皆不外谱帙之修明焉耳。故周礼大宗小宗,必有宗法宗盟,自宗盟废,而谱帙兴,与凡敦孝弟,笃宗族,正人伦,端品行,胥统於此也。余自遊滇黔一带,历观陇氏之通族人物,士以诗书为重,悉泯私通宰室之嫌,农以稼穑为勤,机忘构讼琴堂之迹。虽近居城郭,亦如远托山林,穆乎陇室之气象焉。泪夫祭祀竟兴中,亦常接见其士類言祖。孔曾思孟,行尚周程朱张,是礼学之风规卓哉,杰出人间者也。历览陇氏之族,取科名者蝉鸣不绝,其名登仕籍者,蜚声遍闻,其纯心道学者,不可胜数,其制行高洁者不绝,书洵乎。名门右族之士,见诸经传,详诸姓谱,皆能彪炳宇宙,掩决古今,大有光於姬氏,姒封之详者乎,况其忠厚開基,耕读传家,族派虽远,不膏敦切於一堂,子姓云藩,犹能协和於百世,是诚世家之孝友,亦犹行古之道也。行古之道,故酒体必相叙也。岁时伏腊必相餐,有庆必相恰,有忧必戚也。闻義见善必相告也,有无缓急必相通相应也。孤弱不能成立,贫老不能瞻给者,必相扶持相補助也。远游不能归者,嫁娶失时者,必赠之资斧,赠以棉帛也。既修谱之后,决不等族人而如途人也,要非孝友之贤嗣,焉能留心於此哉。陇子与族约修家谱一举,盖欲同宗,同归於孝友而已矣。吾慨昔少典,娶有嬌氏,生黄帝,帝生二十五子,惟方電氏之甥,与彤鱼之甥,二人同姓,其余皆别为異姓,受姓既異,而其心其行亦与之俱異。皆因谱帙未修之故也。今陇子姓同而德同,恐派远年烟,庶无室远人迩,等诸秦越之视亦愈,以(徵zhi)孝友之明傚也。夫孝者,至不敢以非时而断一树,杀一兽,而宁敢残刻於同宗。诗有云:孝子不匮,永錫尔類。陇氏一族孝友之发祥,正未有艾,合族人人,惟孝友於兄弟,行见求忠臣者,必於其门,字是色日,文成凌云赋,就奏捷春围,柳汁衣香,坐金马玉堂,备天子故问。翰苑莲灯归夜月,琼林玉酒醉春客。其在期乎,孝友之德光天下,信不诬也。易曰克家。书曰:丕承;诗曰:似续;礼曰:作述;春秋曰:久远。庶可为阿鲁陇氏家谱咏之也。
这篇外地云游做官到当地所赠的序言中,对陇氏家族科举蝉鸣者和陇氏家族在地方对社会的贡献赞赏之言洋洋洒洒于字里行间的赞美之情不言而喻。可惜的是这次新修陇氏谱中没有把残留旧谱所赠序言的人士留下姓名,不然可以更加了解地方的历史地理文化的发展。
(三)陇氏字辈传承
一般而言,任何一个入黔始祖,一般定居某地后,前面三四代人忙于稳定在其地的生存发展。在传统的农业社会,土地的拥有,粮食地的开垦种植是家庭首要考虑的因素。经过两三代人的辛勤耕作,才能在当地立足。当有了一定的物质后,特别是土地和粮食的稳定充足,才会想到精神层面的东西。家族后人的增多,便于后人联络交往便利,字辈的产生划分,长幼有序,礼仪遵守。自然在传承字辈间会按照一定的秩序起名。赫章陇氏从入黔始祖定居红岩冲地后,且耕且读之间,深受儒家思想熏陶,早期的彝族世系相传由于老谱的毁失已经没有详细可考的信息了。在其族谱中有介绍:其陇氏一族虽系族谱遗失,但也有口传之秘语,名曰:喉度;发卓讷益绍底阿鲁。从字面间应该是彝语的汉语译音,只能留给后世陇氏后人或掌握彝族语言的文化研究者作参考。而这次新修族谱,陇氏族人重新拟定新的字辈,以传续后人,尊卑有序,世系永传。其字辈为下:
虞恰国德正,明光再显辉。
盛景志家谱,忠孝贤良昌。
文武定江山,未来享太平。
凯高荣登位,成功赞美扬。
龙凤树尚飞,天大云月兴。
宝玉爱金珠,兰桂万自香。
百倍双喜友,建华庆安邦。
书发应久远,学海跃乾坤。
朝先宏福广,怀宽礼仪全。
字序世代传,祖泽永流芳。
(四)家族的家规家训
任何一个家族立足一地地方后,便于族人融入社会和在社会的有序发展,在国家法制管理下,自然而然会产生一定的族人制约行为规范手续,家规家法就是对家族成员的有效管理规则。陇氏族谱在第二章留下家训垂言十六条:
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勤俭、和睦、忍让、婚姻
后嗣、相交、禁戒、规矩、填房、继父嫁母、大称小斗、廉洁
而这十六条,每条里都详细叙说了陇氏族人该具备的和所要求做到的,从其十六条的家训垂言中,家族的约束和要求与国家的意识已经紧密联系在一起,爱国爱家是每一个族人的最基本的准则,家国认同观念已经融为一体。
三、小结
简而言之,从毕节赫章的《阿鲁陇氏家谱》族谱中,我们可以了解明清时期中央王朝对西南边缘地的开发过程,以及儒家文化的进入对地方少数民族的教化过程,地方家族如何进入和认可国家观念意识,国家意识和地方家族相互融合的长时段的历史进程的概况,从中知道中央王朝在毕节地方发展过程中正史资料与地方资料的互补论证。从毕节地方家族的发展过程中,中央王朝的国家观念思想和理念对边缘地的影响,中央到地方基层的统一,国家整体观念的完整融合,对我们今天了解毕节地区的历史发展过程的认识,特别是对地方家族姓氏每个后人的家族历史自豪感意识,特别是少数民族家族社会的发展。也从侧面了解黔西北滇东北彝族社会的部分历史发展概况。
从陇氏的族谱文本解读分析过程中,我们了解黔西北陇氏族人的地方社区生活和历史发展的相关过程。均是地方家族社会生活内容极其意义的重要载体和象征,也是中国族谱文化和中国社会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特别感谢笔者的彝族学生陇氏家族后人及其家族的支持,让笔者第一次近距离了解彝族的社会,对彝族的历史地理文化更加产生更大的研究兴趣,希望后续能进一步对其彝族历史文化有更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