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州土司入黔浅考

文摘   2024-08-12 20:03   贵州  

        遵义播州土司相关领域研究,近年一直是学术界的热门研究话题。近日偶翻昨日同窗有一佳作,录入该文,仅供参考学习!

       史志有载:“端与舅氏谢将军诣长安,上疏请行。上而遣之。行次蜀,蛮谍知之,敛退者半。乃诣泸州、合江,迳入白锦宋濂·銮坡别集第十八卷杨氏家传  “乾符三年,居住叙永以东,合江、泸县南境边檄习水及赤水河流域下游一带的僚族首领杨端,偕八姓族人兴兵,太汪带路,自泸州、合江迳入白锦,结土豪庾、蒋、黄三氏,打败罗闽和僚人,俱有播州。” 遵义县志编纂委员会:《遵义县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从两则史料出发,可知道杨氏土司民族身份识别具有多重性,以杨端为首土司的民族身份是否为“汉人”,遂成为学者之争鸣点。故笔者从杨端偕其诸姓的家谱着手,结合正史与地方志,求诸碑刻,来证实其民族身份。

        凡涉及播州土司研究,杨家土司的族属问题成为史学界的关注点。这个问题也引起学术界广泛的关注,对杨氏族属最早的有“汉人说”,执此论者最早如宋濂的《杨氏家传》,称杨氏“其先太原人”,认为杨氏为中原汉人望族,且与北宋名将杨业曾孙杨充广通谱,以杨贵升为嗣,自此,守播之杨氏均为杨业之后代。也有学者指出,播州土司以汉族为主体,均以外地封旨迁入,以战功受赏,封朝廷为正朔,以朝廷的名义统辖该地。执此论者如胡大宇先生《关于桐梓县境土司与土官研究》,指出了以杨端为首入播的七姓将领,虽因战功,朝廷封赏若干官职,令其“世袭其守,永镇边夷。”但在事实上,除杨氏留在播州世袭其地,其余诸姓却因朝廷调用和自返原籍离开了播州,时隔多年后再次入播,如令狐滈离播,任西川节度使,世居四川阆中,直至明代令狐元入播,定居桐梓。如罗宏梅、徐钰《杨端其人及其族别考》缕析谭其骧先生和禹明先二人之文献,认为有杨端其人,其祖籍太原;

         其后相继产生了“僚人说、彝人说、僰人说”。最早对此进行考证就是谭其骧先生,他曾至遵义,根据当地的记录与当地人的介绍研究,写了《播州杨保考》,对播州杨氏的族源流、迁移、占据播州的形态、及其族人关系与分布作出了研究。指出了播州土司杨保是唐末从泸、叙两州边境迁来播州,是少数民族“倮族”一支的首领,后代逐渐汉化,假借中原名门之后写入家谱。王兴骥先生《播州杨氏族属探研》指出杨氏籍贯属于川南叙、泸一带。章光恺先生《播州杨氏族属初探》指出了杨氏可能是叙府、泸州、合江一带的僰人。为此,笔者想对以杨端为代表的七姓土司即令狐、成、赵、犹、娄、梁、杨入播之缘由、入播之诸姓、族属问题进行粗浅的梳理。

一、入播之缘由

        今贵州省遵义市为古播州地,据明史所载:“秦为夜郎、且兰地,汉属牂牁唐贞观中,改播州。”地处川黔湘三省之间,地缘价值不言而喻。安史之乱后,大唐帝国内部有宦官与朝臣之争,宦官多掌握皇帝废立,利用其权行党同伐异之私,使得内政昏暗,外有强藩巨镇称霸于野。藩镇割据、宦官、朝臣之争,成为了大唐王朝的三大毒瘤,伴随着唐朝国祚走向覆灭。于外,失去河西陇右之地,意味着大唐帝国退出了中亚霸权之争,且在西南地区,面对日趋强大的南诏以及周边少数民族,要想管控已经力不从心。而播州作为南下黔桂、西进滇地,北上巴蜀的战略冲要,则成为了大唐与西南少数民族必争必战之地。

       南诏的崛起,使得唐与南诏在西南地区战事不断,播州作为南诏与大唐帝国西南境的缓冲地带,遂成为了多事之地。《资治通鉴》载:“会宣宗崩,遣中使告哀,时南诏丰祐适卒,子酋龙立,怒曰:“我国亦可有丧,朝廷不吊祭。又诏书乃赐故王。”遂置使者于外馆,礼遇甚薄。使者还,具以壮闻。上以酋龙不遣使来告丧,又名近玄宗讳,遂不行册礼。酋龙自称皇帝,国号大礼,遣兵陷播州。”大中十三年,南诏进犯播州。而《新唐书·懿宗本纪》载,云南蛮陷播州。咸通元年(860年),安南都护李鄠复取播州。咸通十四年(873年),南诏寇西川,又寇黔南,黔中经略使秦匡谋兵少不敌,弃城奔荆南。会僖宗立,乾符元年,劫略嶲、雅间,破黎州,入邛崃关,掠成都,成都闭三日,蛮乃去。在阶级矛盾激化之中原大地,咸通元年(860年),遂爆发了浙东裘甫为首的农民起义;咸通九年(869年),爆发了桂林戍兵起义;僖宗乾符元年(874年),爆发了更大规模的,以王仙芝、黄巢为代表的农民大起义。面对农民大起义,唐已经无兵可派往播州,唯有募天下骁勇出兵播州,平息动乱.遂有杨氏偕诸姓将领和家丁入播,收复播地。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载:“大中末,没于南诏,太原人杨端复之,遂世有其土。”

关于入播历史的记载,见《瓮安县志》:“南诏叛陷,久弗能平。僖宗乾符三年,下诏募骁勇将兵讨之。太原杨端应募,帅其乡人令狐、成、赵、娄、梁、韦、谢八族复之。”

二、入播之诸姓

        据陈怀仁《心斋随笔》所载:“唐时入播七姓,杨端、罗荣外,又令狐滈,太原人;成展,交城人,中军右护军将军;当亦可是为土官,今无考矣。”又引民国《瓮安县志》所记:“僖宗乾符初,太原人杨端应募,率其乡人令狐成赵犹娄梁韦谢八族复之。”对于随杨端入播诸姓有“八大姓”或“十大姓”之说,这在史学界上存有争议,但目前史学界普遍认同的是:谢、令狐、成、赵、犹、娄、梁、韦八大姓,故笔者从这八大姓展开。杨端入播的诸姓将领,除了韦姓外,其余诸姓均在遵义市落户定居,这在遵义市县志地方志与家谱中,均有文献可考。

       杨氏:元人程钜夫撰有《忠庙碑》有文:“杨氏世系太原,唐乾符初,赠太师讳端者,宦游会稽,后客长安,适南诏陷播州,大为边患,有旨意能安疆场者,太师慨然自效,遂命为将,以复播州。《万历三大征考》载:“乾符三年,南诏入寇。太原杨端应募,决策驰白锦,出奇兵击之,授武略将军。”据《明史纪事本末》载:“乾符三年,南诏陷播州,太原杨端应募,决策驰白锦,出奇兵击之,授武略将军。”引(光绪)《桐梓县志》“僖宗乾符三年,太原杨端应募复播州克之,世守其地。”《桐梓县志·秩官志》:“杨端(宋史),太原人。乾符三年,应募复播为州刺史。”引黎庶昌《牂牁故事》载:“唐乾符三年,太原杨端应募,赴播州平南诏。贼退,授武略将军,遂居播地。”引大明万历辛丑年杨氏三十二代孙选贡生杨正柱撰《杨氏族谱·序》载:“至十七代孙(杨)端,又余宗之始祖,政(正)值僖宗朝,因夜郎不靖(时已无夜郎国,遵义亦是播州),奉敕平蛮,克平之后,遂蒙钦赐封太师公(宋朝时追封,并非唐代所封),世袭兹土永守无疆。”

        令狐氏:《令狐氏续修谱志》:“公元876年即唐僖宗乾符三年,令狐颉第四十九代嗣孙令狐滈,官拜左护卫将军。”《令狐氏族谱》有载:“令狐滈,字启东。唐僖宗乾符三年丙申岁七月(公元876年7月),复命起兵入蜀,功成敕命镇边。

        引清《黔北令狐氏谱志原本》僖宗敕文:“朕自临御,逆贼烽起,寝食难安,赖臣信任,获承丕基。今卿等尔先绪,匡扶社稷,不畏汉马功劳,刁除南蛮之寇。酋势虽灭,虏党未熄,终为王室之忧。特敕尔等遇烽沿获,永镇边夷,功在不朽。钦哉”

        令狐滈授中军左护卫将军,谨率部下,同心血战,六载功成。奉旨迁其家人同来胥宇,钦承敕合,继绪世守,死后葬于西川阆中。

(桐梓县令狐宗祠)

       成氏:成展,山西太原交城县人,据《成氏家谱》所记:“维我入播始祖、讳展公,字飞鹏,号宏才。忠义为心,乃黔北之开宗、特授中军护将,加封平播将军。派自山西,南征六载,南方始定,敕镇不毛(展祖世记)。”

“时有僖宗敕文:朕自临御以来,边寇烽启,寝食难安。恒赖世臣信任,获臣丕基,赞尔先绪、匡扶社稷,不畏汗马功劳,力除南诏之寇。酋势虽平虏党未息,终为王室之忧,特敕尔南征诸将,遇烽沿获,永镇边夷。功在社稷不朽也,钦哉特敕。”

       另有成展公平南简述(公元1120年):“自唐德宗贞元二年丙寅岁(公元七八六),南诏侵扰川黔,旋抚旋叛,至懿宗咸通二年(公元八六二)南诏复叛。帝遣将杜宗征伐一十四载未克。僖宗继位,寇势愈炽,帝于乾符二年(公元八七五)命我祖展公偕令狐、杨、梁、谢、赵、韦等诸姓率师入播平南。乾符三年(公元八七六年)丙申岁到达播地,奋战六载平靖。南诏虽平,但黄巢义军势大。唐广明元年(公元八八零年),僖宗被迫逃往成都,至光启元年(公元八八五)正月帝从成都启驾,三月还京。僖宗回京,思在属诸将之功,乃于光启二年(公元八八六年),将劄敕付镇边诸将永镇边夷。由是入播诸姓各自原籍迁移播州定居而我成展公数年后仍然返回山西,余姓未考。

赵氏:赵赞的祖籍为河东人,最早从天水迁徙过去。《元和姓纂》卷七载:“狀云自天水徙焉,唐监察御史赵君煦,君煦兄孙珍生赞,赞户部侍郎。”赞,户部侍郎(册府元龟卷一百六十二),建中元年,命礼部郎中赵赞巡山东等道(旧唐书·德宗本纪卷十二),建中三年为户部侍郎,四年十二月贬播州司马。引《赵氏家乘》即《赵氏青莲院宗谱》上卷中载有明文:

赞祖,山西太原府阳曲县离城十五里红桂村人,唐德宗建中四年,迁播州司马,为入播之始祖。赵赞又名文骧,为唐德宗判度支官拜亚相。建中四年奉令除陌钱法,行间架税。被李怀光奏劾诬赞祖私税病民。德宗迫于光势屈贬赞祖为播州司马。

      《新唐书·李怀光传》载:“怀光为人疏而愎,诵言:“宰相谋议乖剌,度支赋敛重,京兆尹刻薄军食,天下之乱皆由此。吾见上,且请诛之。”怀光曰:“吾马未秣,士未饭,可遽战哉?姑养吾勇以待之。”怀光数暴杞等罪,帝为贬杞与赵赞、白志贞。”《旧唐书·德宗本纪》:“十二月壬戌,贬行在都知兵马使白志贞为恩州司马,贬户部侍郎、判度支赵赞为播州司马。”

       於其四世孙开黄,于唐僖宗乾符三年,南诏陷播,太原杨端入播平蛮,我开黄祖参赞军务,以功官扶欢长官司。”又引青莲堂谱(道光已酉年春黔南青莲堂谱源本---朝阳岗藏版--青莲堂谱)载:“余家山西派也,唐乾符二年,建业扶欢。”

       犹氏:民国《瓮安县志》记载:“犹崇义,太原人,后迁闽,闽人讳沈去水为由,迁无锡。复自无锡入陕籍,太原崇义仕唐为都总管。会南诏叛陷播州,久弗能平,僖宗乾符三年下诏募骁勇士将兵讨之。太原杨端应募率其乡人令狐成赵犹娄梁韦谢八族复之。崇义其一也。即平播,受端州宣抚使,崇义亦留守其地,设司疆界河隶属播。”引犹海龙《犹氏入黔辩》载:“义祖驻军黑羊菁,进攻红岩屯,集中于瓮水。而杨氏则由泸、叙入白锦,据高遥山。”

       娄氏:明代娄麟《娄氏家乘序略》载:“唐乾符三年,我祖殿邦,受总戎之职,镇江南徐州府沛县,与大将军杨端征蛮入播。以殿邦祖开拔牂牁关险,奉旨敕为边副土司,裂播地之壤接綦南者五十里名归化司,以为世守封邑,永为司镇,代袭其职。(原载清同治、光绪年间娄柱涛、娄文钟等续修之《娄氏族谱》)引《娄氏谱牒》云:“其先娄殿邦从杨端引兵攻取高寨山、黑神垭。生子娄珊,继守其地,更名为娄山关,以纪功勋,世袭归化长官司职。”又引民国《桐梓县志·土官》:“归化司土官,在今娄里水坝塘,据娄氏族谱云,其先娄殿邦从杨端引兵攻取高砦黑神垭,生子娄珊,继守其地,更名娄山关,以记功勋,世袭归化长官司职。”

       梁氏:《梁氏族谱》又序“始祖天祖,原任河南,自江西吉安入籍,移于湖北麻城,鸾祖乾符初年来自川黔。(道光四年三月清明录自《梁氏族谱》)”《梁氏族谱》老谱原序:“我祖宗理,忠勇著于娄山关,殁于黑沙坝。(嘉庆十一年丙寅孟秋月下浣录《梁氏族谱》)”《梁氏族谱》续谱新序:“梁氏族人,自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与其乡邻娄、令狐、成、赵等八姓族人自山西太原入播,远离故土,移居川黔。梁宗理同郎舅娄殿邦同为副将,奉旨随大将军杨端入播,驻守现遵桐边界之高岩山黑神垭。”又引民国《桐梓县志·土官》载:“又按续修通志采册:有唐自宣懿来,南诏迭陷播州。逮僖宗乾符三年,太原杨端应募率领令狐、成、赵、娄、梁、韦、谢七族复之。朝命世有其地,遂仿分封之制,以遂征之有功者分司其土,仍命世袭,后遂名之曰土官。”

       谢氏:即杨端之舅父谢将军,与杨端一同应募,在征南诏的战争中立下功劳,得到封赏。从杨端与其舅父关系可考,应随杨端司遵义附近,同梁宗理随娄殿邦司镇娄化里。而韦氏一族,因无资料文献,故无法考证。

三、播州土司之族别问题

       在谭其骧先生的《播州杨保考》中,对播州杨氏土司的族属问题提出新的观点之前,有一点说明“随杨端入播诸姓,同杨端一样属西南少数民族倮族。”近代以前的正史、地方志、名人文集,对杨端族属都持“杨端,山西太原人之说”。笔者欲结合家谱文献与实地考察,提出杨端偕入播将领为汉人说,欲从以下几点来论。

       首先,作为贵州四大土司之杨氏,有必要对其族属问题有一定的交代。这就不能回避“因俗而治”这一概念。据《辽史·百官志》所载:“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国制简朴,汉制则沿名之风固存也。辽国官职,分北、南院,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辽统治者为适应统治范围的不同民族地区的生产力发展条件、经济制度、与民族关系之差异性,故对上层建筑进行调整。辽人以契丹族为国族,视汉人为他族,对南人(汉人)对“因俗而治”。而汉人王朝,以汉族为国族,视少数民族为他族,为适应少数民族之社会经济发展,对少数民族实行“因俗而治”。说明,“因俗而治”并不能作为区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标签。端在制度之唯用,能因地制宜,实现社会治理。以杨端为首之土司,若在播州少数民族杂居中环境中生存,唯有与当地少数民族上层阶级通婚。至于从杨粲墓葬考察,发现其铜鼓。故笔者认为,杨粲作为杨端子孙,且当时杨氏世居播州,与当地少数民族通婚已达百余年,受母系民俗之熏染,能在其墓葬找到含有少数民俗的墓葬文物是能理解的,只能证明杨氏与少数民族通婚,其墓葬文化是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融合的产物,但并不足以论断杨端是少数民族的身份。除非从杨端的墓葬文物中,有反证去证实其民族身份,故对“杨端之民族身份”还是存疑。

       其次,对比地方志和家谱。据《遵义府志·古迹》所载:“成展墓,在桐梓城北二十里涧坝村。展盖同杨端入播八姓之一”关于“涧坝村”是成展之十九世孙,成昌于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再次入播平诸夷,元帝加封成昌为都戎指挥使,赐地夜郎里涧坝,定居至今。引《贵州通志·土司土民志》:“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年),南诏陷播,巢贼并起,帝奔蜀都,成展敕封中军右护军将军,总领镇戎侯,平播奏凯旋师。”“平播奏凯还师”说明成展随杨端入播后,并没有留在播州,而是率师回山西太原。《成氏族谱》:“其孙成元首,后周时,加封参戎副军,奉议大夫。”成氏入播始祖昌公,字代隆,于1335年,奉命平乌黎蛮之乱,为流矢所中,殁于王事,卜于朝阳山(今桐梓西山铺)壬山西向(昌公入播简记)。《成氏家史》载:“于元朝顺帝至元元年乙亥(1335),昌公祖奉命平乌黎之乱,为流矢所中,殁于王事,乃送灵柩回太原安葬,行至西山铺途中绳子突断,灵柩坠地,经三续仍三断,故停柩于此,又名“栖丧铺”。请巫占卜,意及昌公不愿回原籍,愿安葬于此。于是择定朝阳山腰为昌公安息之所,其妻谭氏亦墓于斯。”据《心斋随笔》载:“成展,其后裔成昌,在元时敕封赞平播参军,追封奉议大夫,赐札安居。子成俟(俊)袭职,籍提调重庆播州等地方,太傅宰成嗣宗袭职,管军,陞授予同都匀军民府大夫,又授云骑尉,陞奉议大夫。其墓均在涧坝村(有误),实则在栖山铺朝阳山腰(今桐梓桐楚大道之重庆工业园区后泥坝)。”成氏随杨端入播,自身离播,再度入播,从此定居于播州这一历程。说明成氏作为杨端部将,其民族身份确为汉人。由此,对杨端的民族身份,疑为“山西太原人”。

      再次,结合碑刻与文献。据《赵氏家谱·东山总诗句》中载有诗文“瓜瓞绵绵溯起基,唐朝入播自山西。乾符建业扶欢地,子孙繁衍各立居。裔嗣密布川黔省,脉派渊源十四支。若能北上诗八句,是我东山外政支”引《赵氏青莲院宗谱》:“赵赞生之仰(唐奉政大夫),之仰生传壁(唐奉政大夫),传壁生开黄(唐时,随杨端入播,参赞军务,功官扶欢长官司),开黄祖生秀,秀生宏远,宏远生赵祯(避宋仁宗赵祯讳),号高峰,生三子,参伸、参倡、参仰。参仰生东山外政。”赵高峰墓志:“赵氏之盛,散见天下,其由晋入者,自乾符始。独扶欢一支,断自长沙太守高峰公其人也,公以宋时进士,出守长沙,政声卓绝。”

       赵高峰告老还乡后,宋哲宗赐匾:“青莲院者,宋哲宗元佑八年,敕赐我先祖高峰公扶欢“崇恩寺”之匾额也。读《法华经》,由谓妙音菩萨,目如广大青莲华叶之语,之二子者,乃得真义。”碑刻有文:“至唐德宗时,播州司马赵赞,起籍山西。其子之仰,仰之子传壁。祖孙父子。三世俱为奉政大夫,重庆府三牌坊,至今旌表现存。”

       另有,赵赞入播后,其后人没有回山西。引至于开黄祖随杨端入播,有“南诏陷播,太原杨端入播平蛮,我开黄祖参赞军务,以功官扶欢长官司。”赵赞作为汉人,贬入播州。在播州为州府官员,其子、孙均为奉政大夫。这说明,赵赞一支作为播州汉人,在当地有一定资望。南诏入播后,作为赵赞之曾孙开黄祖,自当成为南诏所驱逐的对象。故猜测赵开黄回朝廷汇报南诏入侵播州,才有杨端入播之后事。赵开黄祖上四代世居播州,对播州情况有一定的了解,可作为入播大军的向导和参谋,协助杨端收复播地,故能切合“参赞军务,以功封扶欢长官司”之事实。说明扶欢赵氏确为天水赵氏之分支,而非西南少数民族。播州沦陷,事关巴蜀存亡,故引起唐帝重视,才有唐僖宗下诏,募天下骁勇入播收复失地,随有了杨端偕诸姓入播之后事。依附于播州杨氏土司的长官司赵氏的民族身份为汉人,则杨氏的族别也疑为汉族。

       最后,引于準(于成龙之孙),《清史稿·列传六十四卷》:“其孙,字子绳,康熙四十三年,授贵州巡抚。饬州县立义学,令土司子弟及苗民俊秀者悉入肆业,送督学考试。”其《请广举贡院》云:“贵州土官,系皆楚豫秦晋之人,时因有功,分封袭职,世守其地,并非本地土苗也,其子孙族属,原系汉人,自应照汉人一例,一体考试举贡,俾图上进。邱《志》混同苗族,讵知苗族酋长称为夷目,而土官则在为改土归流之先,以其本地汉人充之,或世袭之,如所谓土知府土知县土县丞,各职衔名称不一。”康熙四十三年五月辛酉,巡抚高起龙去位,以于準为贵州巡抚《贵阳府》。又引《贵州通志·前事志三》:“康熙四十四年夏四月,定土人得为流官,一体应试《贵阳府》,又察贵州土官世袭,其先世皆楚、豫、秦、晋人,因功封袭,世守其地,本非苗民,其子孙族属,自应与试。”这说明贵州土司子弟民族身份识别,不能一概而论,而播州地区土司对汉文化的自觉推崇与其统治区域的汉文化之兴盛,为周边土司所无,这已成史学界的公论。在无任何反证的条件下,以笔者之有限资料,对杨氏及其下辖土司族别还是持“疑为汉人说”。

四、结语

       播州土司作为贵州四大土司之一,研究杨氏土司及其辖下土司的族属问题,不仅是贵州古代史研究的重要热点,这也是是土司制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谭其骧先生、王兴骥先生、章光恺先生对播州杨氏族属研究具有开山之功。故笔者冒昧以有限之史料和存疑前辈研究的拙见,冀希能发前人之未见,以补旧史之不足。

经同窗成欢同意授权发布于此,以供学习参考!

黔东北潮砥塔坪《杨氏族谱》考记

黔东北乌江流域《安氏族谱》考记

黔西南州普安、晴隆县境内《邓氏族谱》探究

黔西北毕节地区《彭氏族谱》考记

黔西北《毕节吴氏继阳支谱》考记

黔西北毕节《洪氏族谱》探究



黔中史地
行走黔中大地,探究贵地黔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