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风儿我是沙-闺蜜半世情

文摘   小说   2023-05-07 04:56   北京  


当下“闺蜜”这一称谓,可以用在任何层次的人际关系上。可以相识数年,也可以相交一两天。可以同性,也可以异性。可以整天粘在一起,购物美容,也可以多年不联系,一接电话,就知道是她。不一定是性格相似,也不一定是兴趣相投。不同于男女间荷尔蒙的吸引,也不同于夫妻间的应许与责任。唯有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心灵上的默契,直叫人无怨无悔去付出。

小青 是个热情,执着的女孩。年轻时又黑又瘦,还有些少白头,不大注意外表的修饰。在众多同龄女孩中属于没有什么吸引力的那种。

小平是个白净,稳重的女孩。高高的个头,衣着整洁,举止优雅,分寸感极强,从不勉强别人,也不勉强自己。属于群众关系好,也受领导欣赏的那种。

1970年夏,她们在同一天踏进了同一所工厂的大门,成为“工人阶级”的一员。那年,小青 14岁, 小平16 岁。

小青虽貌不惊人,但爱读书且写得一手好文章,那时单位里经常搞批判大会,文艺汇演,墙报专栏等活动。小青创作的对口词,活报剧,朗诵诗,批判稿,从各级大会上获得无数好评,为单位赢得不少奖项。小青体态轻盈,反应敏捷,好胜心强,单位里组织的运动队,无论是篮球,乒乓球,游泳,她都是一等一的好手。她在工厂8年,真正在车间里做钳工的年头不到3年,技术上乏善可陈,属于半脱产“抓革命”人才。(注1:“抓革命,促生产”是WG时的毛语录)

小平踏踏实实,细致沉稳,万能铣床一开9年,从没换过地方。技术极好,多次在技术大赛中拔得头筹。属于“促生产”的主力军。

说不清是什么时候,也就是火星撞地球那么小的几率,小青和小平成了好朋友。小青欣赏小平的优雅和沉稳,小平喜欢小青才思敏捷,特立独行。她们吃饭在一起,工间休息时在一起,下班时还在一起。大家都说她们是两个身体一个脑袋。小平把家里珍藏的贝多芬唱片拿给小青听,小青把外国名著借给小平看。后来干脆下班后一起回到小平的家,支上行军床,聊到下半夜,清早红着眼睛爬起来,再一起骑车去上班。慢慢地,小青额前出现了留海,衣服的花色也多些了,可她自己总有一种东施效颦的感觉。小平加入了小青的篮球队,第一次上场就崴了脚,从此再无缘赛场。转为啦啦队的主力。

小青喜欢冒险,早在绝大部分人还在攒钱为买大件的年代,她已经开始单身旅行了。从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开始,她一路饱览橘子洲头的红叶,放眼黄鹤楼上的白云,于庐山仙人洞里思考人生,在黄山迎客松下踏雪吟诗。整整一个月,火车江轮,自定路线,游遍半个中国。旅途中,小青每天都会给小平写信,报告旅途见闻和感受,其中的文采与激情,令小平读后激动不已。第二年,小平也独自完成了南下之旅,亲身经历了在那个年代里许多人没有过的生活体验。

几年后,青春开始绽放,男女孩间的羞涩,紧张渐渐被打破了,随之而来的是互相吸引,寻找机会接近异性。小青生性活泼,仗义豪爽,周围总有一群哥们姐们,可丘比特的箭始终瞄着别人。小平漂漂亮亮,稳稳当当,是许多男孩子暗恋的“女神”。终于有一天,一个相貌和才华均平平的男孩鼓足勇气向小平表白了爱意,小平慌乱之中就接受了。消息传出后,不少帅哥才子为之扼腕,追悔莫及。后来这位男孩又鼓动他的哥们向小青发起进攻,一举拿下小青。从此两对男女堕入爱河。

又过了几年,恢复高考了。小青和小平都出身不好(注2:WG中,知识分子出身的人属于“黑五类子女”),根据WG的经验,这样的好事是轮不到她们的。所以第一年(77年)两人都按兵不动。第二年,小青看到入学门槛不高,决定试一把。考文科吧,虽然是十拿九稳,可太没挑战性了,实在不符合小青的性格。考理科吧,还真得下点功夫,毕竟半个初中加上整个高中的数理化都要靠自学补上。但这难不倒喜欢挑战的小青。整整六个月,她点灯熬油,外加泡病号,最终一考中的,进入北京某大学化学系,开始天天和试管烧瓶打交道。虽枯燥无味,但也无怨无悔。小平看到小青的成功,大受鼓舞,立即备考,下一年一举考上北京某大学地理系,终日沉浸在地图,岩石,气候暖流等学问里,愉快地享受着知识带来的满足感。遗憾的是,两位勇敢的护花使者,在高考的大潮中双双落马,转而在电大,职大,函授等辅助教育系统(戏称“杂牌军”)中努力拼搏。

大学四年,小青花了大把的时间在比化学更有趣的事情上,比如史前文明,UFO, 光电效应的物理实验,最新的文学期刊,打篮球,田径赛,游泳队,还带头翘课(主要是政治课),并发起抵制过某个不称职的老师。虽然她主课成绩始终保持在前三名,口才又好,毕业时没有一个教研组希望留她任教,原因是太骄傲,不好相处。小平在大学一直是班长,稳扎稳打,成绩优秀,深得同学的尊敬及各科老师的喜爱。毕业后直接考上本校硕士生,毕业后毫无悬念地留校任教。而小青毕业后被分配(注3:那时大学毕业后工作还是分配的)到偏远山区一个工厂里做化学分析。为了离开那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小青一年后直接考入中科院硕士班。

从大学毕业到完成硕士论文,小青和小平分别与在工厂的初恋结婚生女,完成了人生的重大历程。在这期间,两人各忙各的,很少联络。当年无话不谈的闺蜜,渐行渐远。

就像一根细线牵着的两只风筝,无论风怎么吹,两只风筝总是相绕相随,不离彼此。不甘平淡的小青刚拿到中科院的硕士学位证书,就远赴加拿大攻博。一向安稳的小平留校任教后经历了一些风波,也萌生了出国的念头。她送出许多求学申请后,竟然是加拿大的一所大学提供了最好的机会,而这所大学,离小青的学校只有两个小时的车程。两个闺蜜在异国他乡又恢复了频繁互动。

一晃78 年过去了。小青博士毕业后,在美国某大城市找到工作,于是举家迁入美国,在城郊安家。无独有偶,一年多以后,小平也博士毕业,在美国某大学找到教职,全家也落户美国。此后十几年,两人过节发发贺卡,偶尔打个电话,交换一下彼此的近况,但也没有特别的亲近。就像一杯添过许多遍水的茶,淡淡的,颜色和味道已渐渐看不到,品不出了。

仿佛有一只神秘的手,轻轻搅动了本已平静的水面。生活的跌宕起伏,总是在毫无准备的时候来临。小青的丈夫得了很重的病,一向坚强乐观的她撑了许久后,终于崩溃了。她想找人说说,翻遍了通讯录,竟找不到一人能分担她的忧虑。她想起了小平,电话接通后,那边一声Hello”,这里已是满脸泪流。小平立即定了机票,飞到小青身边,嘘寒问暖,忙前忙后,帮助小青重新恢复了自信和坚强。后来小青走进教会,成为虔诚的jidu徒。小平的情况相对平顺,在大学里一路从副教授,终身教授,再到系主任,可谓功成名就。但世事难料,小平的婚姻亮起了红灯,小青立即接她住进自己的家,两人又恢复了无话不谈的状态。白天小青上班,小平远程工作,间或处理自己的工作和个人事情,晚上两人常谈到半夜时分。无论是高兴的,烦心的,工作的,生活的,中国的,美国的, 都讲过一遍后,晚上睡的踏踏实实。好像又回到了从前。不久,小平走进了小青的教会,也成为神国的子民。这年,小平六十五 岁, 小青六十三。上帝那只若隐若现的手,最终写下了神来一笔。

“你是风儿我是沙,缠缠绵绵绕天涯“。两个同样聪慧,勇敢,努力,真诚,不向命运屈服的女孩,虽然性格爱好迥异,在漫长的五十年中,时前时后,若即若离,相依相伴,如影常随。没有刻意的追随或模仿,也没有特别的劝说和鼓动,有的只是心灵上的相通和默契。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生活,事业上的成功和挫折,每一次选择的对与错,在时间的冲刷下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她们从同一条线上起步,又到达了同一个终点。是偶然?是巧合?是前生命定?还是上帝亲自导演的一幕剧?


三黎闲语堂
宁氏三姐妹,闲言琐语,悠游山水,品味人生,借此园地,略抒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