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高考古诗文默写60篇第二十七辑:当书法遇上古诗文……

文摘   2024-10-08 16:56   湖北  
《念奴娇 赤壁怀古》《念奴娇 过洞庭》《桂枝香 金陵怀古》高考古诗文默写60篇第二十六辑:当书法遇上古诗文……
《登高》《登岳阳楼》《登泰山记》群文阅读--高考默写60篇第二十五辑
《诗经 静女》《诗经 无衣》《礼记 大道之行也》--高考古诗文默写60篇第二十四辑:当书法遇上古诗文……
《报任安书》《书愤》《燕歌行》群文阅读--高考古诗文默写60篇第二十三辑
《琵琶行》《李凭箜篌引》群文阅读--高考古诗文默写60篇第二十二辑
《江城子》《苏幕遮》《声声慢》《涉江采芙蓉》群文阅读--高考古诗文默写60篇第二十一辑……
更多精彩请关注公众号“巧语妙文”

【前言导语】

清人蔡世远在《古文雅正》里说:师道立则善人多,然唐时诸人鲜推尊为师者,独有一韩子。”中唐时期,很多士人都崇尚权力与金钱,鲜有尊师者,唯独韩愈始终坚守古道,以学识为重。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还得从魏晋南北朝时期说起。

那时,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就愈来愈不被重视。自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形成了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重门第之分,严士庶之别,士族的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监。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可以凭高贵的门第做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

到了唐代,九品中正制废除,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社会上产生了一种“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求师学道往往会招来路人的讥笑。

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写下了千古佳作《师说》。


【视频朗读欣赏】


【书法作品欣赏】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 “劝学”新说
荀子曰:“学不可以已。”可我们追寻的学习意义又在何方?
吾辈求学,学之为己,心怀理想学做人。我也曾单纯地认为学习只是为了成为学问渊博之人,完成理想。北大弑母案惊现后,我忽然意识到,我们接受着老师和家长的悉心呵护和教诲,首先要学会的其实应该是拥有独立的人格。正如雨果不因自己是法国人而包庇并严厉批判火烧圆明园为强盗行径,应归还宝物并向中国致歉。学习让我们思想独立、明辨是非,这是此后一切的基础。
吾辈求学,学之为史,铭记于心重传承。我们见过前人的火,就不应让其熄灭。若我们不学,谁来记秦一统六国筑万里长城、大唐盛世受万朝来贺、丝绸之路传悠悠驼铃?若我们不学,谁来记满清闭关锁国、鸦片战争辛丑条约受尽的压迫与屈辱、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付出的惨痛代价、两万五干里漫漫长征路下烈士的鲜血?若我们不学,漆瓷手艺“大漆”、传统刺绣“瑶绣”、剪纸、皮影...这一项项非遗也将在我们的闻所未闻中逝去。若我们不学,那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那甘于奉献的雷锋精神、那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又由谁来承继?
吾辈求学,学之为国,情系苍生报家国。爱国情怀贯穿于中华民族几干年的历史从未褪色。“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医者仁心照昆仑,守望生命为高原,吴天一用选择诠释了何为家国情怀;风雨岁月学科技,冲破重围回祖国,陆元九用事业诉说了何为矢志报国;隐姓埋名三十载,投身氢弹不回头,于敏用行动证明了何为赤胆忠心。当学习的真正目的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为明日祖国之繁荣富强时,学习早已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更成为了一种精神,一种崇高的品格,一种作为新时代青年都应追求的青春模样。
我想,我们华夏儿女学习的最终意义是无愧自我,无愧时代,是以史为鉴,开创未来。《颜氏家训》曰:“幼儿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兼竹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学习为终身事。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者,我们应心怀理想,奔赴远方。攀登世界之巅,深潜汪洋大海,共同谱成这美好的世界。

【视频朗读欣赏】


【书法作品欣赏】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多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获得者集会巴黎时的宣言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记述的是孔子和四位弟子一次闲聊的过程。孔子发起话题以吾为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弟子们特别是年轻的弟子平时对孔子是毕恭毕敬的,所以孔子先鼓励大家畅所欲言,“不要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些,就不敢说话”,然后引出聊天的话题。这些弟子跟随孔子东奔西走,处处碰壁,个个有怀才不遇之叹,所以不吾知也是在场的所有弟子经常谈到的话题。可见孔子对弟子们所思所虑非常了解。其实,这是包括孔子自己,甚至是所有和他们相同身份的读书人”——“士”都要面对的问题。自从礼崩乐坏,成为依靠自身学识立身安命的独立阶层那一天起,得到君主的赏识重用,就是他们施展才华,实现理想的前提条件。而能够得到君主的人毕竟是少数,多数士人都认为自己得不到赏识重用。孔子就是因为在鲁国得不到君主,于是率弟子周游列国寻找知吾之君,累累若丧家之狗。但是如果孔子问不吾知也,则何以哉?那就会将大家噎住了:老师您也是不吾知啊,您都没办法,我们能有什么办法!这很容易引导大家吐槽,发泄一堆负能量,就不能好好聊天了。而孔子的高明就在于问一个假设的问题: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一下就让弟子们憋在心里的话喷涌出来了。
 孔子话音刚落,子路就率尔而对率尔是不假思索的意思。子路性子比较急,有时显得粗鲁,但他率尔而对是有道理的。首先,以齿为序,子路最年长,习惯了其他同学让他先说。其次,子路年近五十,尚功业无成,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特别强烈。第三,孔子任鲁大司寇期间,子路曾担任季桓子宰,是当时四位弟子中唯一有施政经历者,所以对如何施展才华有更多的思考,也更有自信。子路这段话阐述施政目标明确,思路清楚,逻辑严密,说明他平时就深思熟虑,否则不可能率尔而对
 但是,孔子听了子路发言后哂之,微微一笑,并且解释说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孔子为什么觉得子路不谦让呢?一方面,按照礼的要求,当长者向众人发问时,晚辈要先环顾四周,看到没有人发言,自己再回答。《礼记·曲礼》:侍于君子,不顾望而对,非礼也。子路率尔而对,怕被人抢了先似的,所以说不谦让。另一方面,子路一番话自信满满,当仁不让。首先他说要治理千乘之国。《论语·学而》: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当时孔子理想的施政对象也只是千乘之国,子路开口就说可以治理千乘之国,口气不小。其次,子路还不断给自己增加难度: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极力渲染这个国家面对的国际坏境恶劣,内忧外患,以此凸显自己的施政能力。第三,对施政的成效定下很高的标准:以三年为期,达到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子路不仅要把这个内忧外患的千乘之国变成人人勇敢善战,而且个个懂得礼义。在孔子看来,让百姓勇敢善战还比较容易,但要让人民懂得礼义,就相当困难。所以孔子笑子路不谦虚。但是,孔子哂之,绝不是讥讽轻视,也没有指责子路狂妄自大之意。对子路施政能力,孔子是非常信任的,曾经说过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论语·公冶长》)。对子路的性格,孔子也非常了解,知道他的老毛病又犯了,所以才会善意一笑。
 子路抢先发言后,似乎出现了短暂的冷场。于是孔子点名了:求!尔何如?冉有的回答就谦逊多了,先是说自己只能治理一个小国。方六七十,是指长宽各六七十里,本来这已经是一个小国,但冉有觉得还是大了,又改口说如五六十。然后说三年为期,要达到的目标是可使足民,可以让老百姓富足,至于礼乐教化,则逊不能,有待贤明君子来施行。
 孔子没有表态,继续点名:赤!尔何如?公西华更谦虚,首先说不一定能做到,然后说不敢像前面两位师兄那样治理一个国家,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诸侯祭祀祖宗的典礼都在宗庙举行,宗庙之事,就是诸侯祭祖典礼。公西华说,希望在举行宗庙祭祀典礼,或者诸侯会盟典礼的时候,能够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司仪。
 孔子也没有表态。剩下最后一位了,点!尔何如曾皙并没有马上回答,而是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原来曾皙在鼓瑟!原来整个过程是有音乐伴奏的!就像魔术师暗藏机关的遮布被掀开一样,上文制造的很多悬念一下都解开了。
首先是佐证这次交谈的性质是闲聊。有人认为这是一堂孔子的课堂实录,有人说是一次孔子的主题班会,如果是这样,曾皙不可能还在鼓瑟。从《论语》记载看,孔子很少给学生上大课,也没有正儿八经的讲课、班会,多是弟子与孔子相处过程中随时问学。师徒在一起聊天,孔子没有要求曾皙停止弹奏,曾皙也没有因为老师在场而停下来,说明孔子师徒关系融洽,弟子在老师面前很放松。
其次,解开了冉有、公西华不主动发言,直到孔子点名才回答的疑惑。难道孔子弟子平时都不积极主动发言的?在孔子面前都很拘谨的?直到这时,我们才知道,子路发言之后,按辈分应该曾点发言。所以冉有在等曾皙先说,这正是礼的要求。而孔子见曾皙还在弹奏,不想打断他,于是让冉有、公西华先发言,最后才问曾皙的看法。表现出孔子随和的性格以及对曾皙鼓瑟的欣赏。从《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学鼓琴于师襄子记载可知,孔子有很高的音乐造诣。他对弟子演奏水平要求也很高,子路鼓瑟不精,孔子生气地说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论语·先进》)!而孔子不仅容许曾皙在聊天时鼓瑟,而且还不忍心打断他演奏,说明曾皙演奏水平很高,演奏的乐曲与聊天的主题、与现场的氛围很吻合,不仅不会打扰师徒交谈,还能为聊天提供优美的背景音乐。如果一开头就写曾皙在鼓瑟,整个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
 值得注意的是曾皙在孔子点名后的反应。如果曾皙自顾自弹奏,没有听老师和几位同学的谈话,那么当孔子点名时就会慌乱,急忙把瑟一推,仓促作答。可是曾皙不慌不忙,完成最后一个乐句,还不忘潇洒地结束动作:铿尔。铿是象声词,曲终收拨瑟弦的声音,这就是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白居易《琵琶行》)的效果。然后才起身回答。说明曾皙一边弹奏,一边聆听各位的发言,思考孔子提出的问题,胸有成竹。这样,曾皙的弹奏,就有借琴瑟抒怀的意味。所以,当孔子提问时,他从容说道异乎三子者之撰。撰:同譔,陈述。
 孔子鼓励说:这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人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于是曾皙谈了自己的志向,“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听后居然感慨地说:吾与点也。曾皙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孔子为什么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向来众说纷纭,值得认真探究。
 曾皙描绘的应该是我国古代一个重要节日——上巳节。上古习俗,在暮春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后来定为三月初三),人们脱下笨拙的冬装,换上轻便的春服,到河边举行祓禊仪式,沐浴、春游,祈福除灾,祈求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青年男女趁此吉日良时幽会交合,以助天地阴阳造化。
 曾皙描绘上巳节与年轻人春游的活动表达怎样的志向?一种意见认为,曾皙所言,正是儒家理想的太平社会,与《礼记·礼运》记载孔子所陈述的大同社会理想是一致的,所以得到孔子的赞赏。另一种意见认为,曾皙描绘的正是不求为政,优哉游哉的隐退生活,而孔子周游列国处处碰壁,有点心灰意冷,萌生退意,所以对曾皙的话表示赞同。我们理解曾皙这段话的含义,不能脱离当时的语境。曾皙是回答孔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之问,所以他描绘的这个场景就是期望得到君主信任,治国理政的成果,将子路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冉有可使足民的目标以及孔子大力倡导的礼乐文明具化为百姓安居乐业,心情舒畅,有很高幸福指数的日常生活场景,同时也表现出曾皙举重若轻,游刃有余的气度。 这个场景发生在孔子停留卫国期间。孔子虽没得到卫灵公的重用,但是施展政治抱负的雄心犹在,曾说苟有用我者,朞月而已,三年有成(《史记·孔子世家》)。所以,孔子赞同曾皙,既是对曾皙施政能力的赞赏,也是对自己政治理想的憧憬
 聊天结束后,几位弟子相继离开,而曾皙留在后面向老师请教。这正是孔门弟子的学习态度。曾皙不因为受到老师表扬而自喜,而要究其所以然。孔子只是在子路发表意见的时候微笑一下,对冉有、公西华的发言并没有表态,曾皙不明白孔子为什么笑子路,也想知道孔子对冉有、公西华发言的看法。
 后人对几位弟子的发言一直有不同理解。有认为四个弟子发言一个比一个水平高的,也有认为四个弟子发言每况愈下的。其实最了解他们的是孔子。子路开口就说要治理千乘之国,孔子相信他有这个能力,只是不够谦让。冉有说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孔子明白这只是他谦虚而已,相信他有能力治理好一个国家。公西华说自己只能当一个小司仪,孔子明白能够主持国君的宗庙祭祀、诸侯国的会盟,实际就是治理一个国家。就像现在能够主持国家最高等级的典礼,主持各国领袖会议的人,一定具有国家领导人的地位一样。所以,包括曾皙在内,弟子们的志向都是治国理政,就这一点来说,并没有高下之分。但是每个弟子性格不同,兴趣爱好不一样,所以表述的侧重点也不一样。
 这就是令我们心向往之的孔门师生关系。学生在老师面前畅所欲言,不必揣摩老师的好恶,而老师了解学生的才能,也了解学生的个性。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充分信任。这样的老师是幸福的,能成为孔子的学生,更是一种福分。

巧语妙文
读写结合,巧学语文,定能妙语连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