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辛弃疾:金戈铁马亦风流
在梁衡的笔下,他是那个把栏杆拍遍的亡国游子,是那个满腹忧愤的文武全才。他是辛弃疾。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来,总能清楚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一遍一遍地哭诉、望眼欲穿的形象。
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入世间矛盾,在被用或被弃中受煎熬。对待政治,他不像陶渊明那样浅尝辄止,便再不染政;也不像白居易那样长期在任,亦政亦文。对国家、对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
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可惜,这股能量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笔端化作诗词。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
他的一生,大致经历这样的三个时期:
1.起义南归
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年仅21岁的辛弃疾组织率领了2000人的抗金义军。随后参加由耿京领导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
1162年,辛弃疾奉命与南宋朝廷联络。归来的途中,他得知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便亲自率领50骑兵,杀入金营,活捉了叛徒张安国。
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一时。宋高宗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才23岁。
2.辗转任职
这一时期的辛弃疾(23岁到42岁)雄心勃勃,壮志凌云。他写了很多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深受老百姓称赞,广为传诵,但已经不愿意打仗的朝廷却反映冷淡,只对辛弃疾的才干很感兴趣。
在此期间,他由签判到知州,由提点刑狱到安抚使,虽然宦迹无常但政绩卓著。他出任滁州知州仅半年,当地“荒陋之气”一洗而空。他在湖南帅任,创置“飞虎军”,“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是一个有清醒政治头脑忧国忧民的好官。
3.被贬复用
辛弃疾虽有出色的才干,但他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使他难以在官场上立足。他早做好了归隐的准备,在江西上饶修建园榭以便离职后定居
果然,辛弃疾42岁时,因受到弹劾而被免职,归居上饶。此后20年间,他除了有两年一度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安抚使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他在恬静之趣与现实的无奈,强自宽慰与旷达情怀这种感情起伏中度过了后半生。
【朗诵视频欣赏】
【书法作品欣赏】
【朗诵视频欣赏】
【经典传唱视频】
【精彩朗诵欣赏】
【经典传唱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