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不减质” 材料作文导写
文摘
2021-11-11 19:50
【真题再现】
引子: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教育事关孩子的未来,国家的希望。中小学生减负,不仅是作业多少的问题,更是事关教育体制改革质量成色的重大问题。此次出台的“双减”工作部署,旨在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本期思与辨就该问题进行讨论。■ 嘉宾:胡小勇(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胡小勇:主要会产生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双减”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育人目标定位——培养具有知识、能力和良好素养的学生,有利于实现其全面发展。二是“双减”意见明确了“怎样培养人”的教育主体和路径。义务教育的事权在国家、在校内,而不是在校外、在资本。“双减”意见将有力遏制资本在学科类教培领域中的无序扩张,有助于减缓日益失控的教育内卷现象,让义务教育回归到良性发展轨道。崔盛:从短期来看,对于校外培训机构,“双减”意见严格限制和规范了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的性质、规模和营销方式等,将促使部分校外培训机构转型或退出。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将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强化教师职责,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课后作业质量,探索优质的课后延时服务和假期托管服务。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将强化配套治理,提升支撑保障能力,把“双减”工作成效纳入政府义务教育质量的评价当中。从长期来看,“双减”意见将最终引导家长树立和掌握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理性规划孩子未来发展方向,有效地缓解家长的教育焦虑情绪,构建教育良好生态。李文军:中小学生“减负”工作已经实行多年,但随着校内负担的减轻,校外负担却愈发沉重。目前,全国面向中小学生的校外培训机构数量十分巨大,已基本与学校数量持平,不仅增加了学生课外负担和家长经济负担,还会扰乱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此次出台的“双减”意见,对校外培训做了较为全面的规范,这将有利于消除学科类校外培训各种乱象,使校外培训热度逐步降温。主持人:有些人担心“双减”政策可能会导致学生成绩下滑,一部分家长甚至表示要聘请家教给孩子“补”课,怎么看这一现象?如何实现学生减负与教育提质的平衡?崔盛: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的教育评价标准过于单一,长期以来存在“唯分数论”“唯升学论”的倾向,导致家长出现普遍的教育焦虑。同时,校外培训机构通过市场宣传进一步增大了这种焦虑。但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不能过于注重分数,关键是能否让孩子形成健康成熟的人格。实现学生减负与教育提质的平衡,核心是要推进教育评价机制的改革。要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实现教育评价多元化。同时,学生发展质量评价需围绕学生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审美素养、劳动与社会实践五个方面,而不是单一的只看学习成绩和分数。李文军:要达到学生减负与教育提质的双重目标,需要学校、家长和社会相互配合。一方面,学校可以建立家庭教育领导和协调机制,规范设立家长学校,配备家庭教育指导专(兼)职队伍,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咨询和辅导,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破除“唯分数论”;另一方面,社会是教育的大环境,要发挥各方资源力量,为学生开阔视野、全面发展、实践锻炼提供重要平台,努力消除“抢跑文化”“超前教育”等功利现象,形成良好的社会育人氛围。胡小勇:社会上的这些担心和忧虑凸显出“双减”工作任重道远。教育人士和广大家长要认真分析“学生成绩下滑”的背后,滑的是分数,还是素养?教育不能只看成绩,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素养。实际上,通读“双减”意见,不难发现其核心就是“减量提质”,减的是作业数量,提的是教育质量。“双减”意见一方面为中小学生校外培训和校内作业管理“划红线”,切实减少学生负担;另一方面,通过拓展课后服务渠道、做强做优免费线上学习服务等方法“释潜能”“强供给”,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基础教育。主持人:政策的生命在于落实。落实好“双减”意见,需要重点做好哪些配套工作?李文军:此次“双减”意见的出台,有利于让教育回归本心,更好实现教育公平。提出“双减”意见只是第一步,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稀少且分配不均衡的难题,根本解决之道还是多建设优质学校,多培养优秀教师。胡小勇:落实好“双减”意见,绝不能“一减了事”,而是要面向未来,多管齐下,综合治理。一是要提升作业质量,尤其是要有分层次、弹性化、精准式的作业设计;二是要多途径扩大优质教育服务供给,尤其是扩大优质教育内容资源和师资资源的供给;三是要加快构建新时代教育评价体系,对人才的评价应更具包容性和多元化;四是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通过技术赋能,构建覆盖课后和校外学生学习需求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崔盛:第一,政府教育部门应尽快推进教育评价改革,明确义务教育阶段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义务教育阶段考试的内容和设计,促进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的均等化。第二,学校需更新教育观念、方法、评价方式,加强教师培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课后作业品质。第三,学校要尽量多地为学生提供学习和运动场所,广泛开展兴趣课程、社团活动和综合实践,进一步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第四,要制定学校课后和假期服务经费保障办法,推行教师“弹性上下班”制,加大对课后以及假期服务教师和人员的激励。第五,政府要合理引导校外培训机构,遵循教育规律和青少年成长规律,依法合规经营,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减负不减质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改革的目的是为新格局的构建腾出更多空间,这也是‘双减’的意义所在。”谢维和认为,应在教育改革适应新发展格局过程中认识“双减”政策的意义,同时在教育改革在构建新格局腾出空间后要购置新“家具”,即在“做减法”之后要学会“做加法”。(10月21日 中国教育报)落实“双减”,减去的是对教育的急功近利之心,目的是让教育回归常态,让家长回归平常心。但是,破除“唯分数论”后,我们如何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持续规范校外培训之下,望子成龙的家长们何去何从?解决这些问题,“做减法”只是走出了第一步。目前的“双减”工作压力巨大,存在的问题比较多,要想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并不现实。一方面政策措施本身有一个落实的过程,一方面也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拿出细化的配套措施,一方面也需要学校和教师的主动配合,同时,更需要家长和全社会的合作。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各级政府要吃透把准《意见》精神,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做到不转弯、不打折,找准切入点和关键点,从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着手,一项一项地抓好落实,切忌搞形式主义和欺上瞒下,要用钉钉子的精神,一锤一锤地敲打,敢于啃硬骨头,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与挑战,都要一以贯之的抓好贯彻落实,要敢于探索实践,主动创新,善于总结经验做法,就能够形成治理合力。当教育主阵地回归校园和家庭,学校的角色更加重要,家长的作用更加凸显。目前,“双减”政策出台不久,一些具体操作层面上的现实问题还没有完全明晰,家长存在担忧也是客观现实。越是此时,越要聚焦课后服务提升,在课堂上寻找增量,做到“加减法”并用,真正解除家长的后顾之忧,构建教育良好生态。“双减”传递出一个非常确定的信号:我们正在竭尽所能“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大脑,解放学生的时间”,让他们自由地成长、充分地发展,真正成为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的有用之才。
减负与提质
最有效的减负,是减轻学生的负担感受,提升学生的学习热度。当学生长期处在低效的、内耗的、机械重复的、超过承受限度的学习状态中时,就容易形成负担。因此,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不是简单的减作业量、作业时间,而是让作业更加合理、合度、合乎学生发展的需要。近日,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持续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一线的基层教育工作者,对于学生的课业负担对学生健康成长的影响,我深有同感。那么,什么才是负?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先要弄明白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也就是说:什么才是应该减去的“负”。把时间降下来,把作业的量降下来,把考试次数和难度降下来,固然可以减轻负担,但是从长远来说,并不能真正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因此说,减负不能减掉孩子上进的动力,更不能减去孩子竞争的勇气。课业的“负”学校可以减,将来走入社会带来的负担谁来帮他们减。所以,减负必行,但这“负”要科学区分,不能简单为之。我认为,教师的作业只要“指向清晰、梯度合理、作业量适中、与学生学段和发展水平匹配”,就是合理的。当然,反之即“负”。那些只为抢占压榨学生时间,随性布置,不考虑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承受度的作业布置,量再少也是“负担”。“把生字写十遍”“把公式抄五遍”“从第几页到第几页”……这些不动脑筋的机械的惩罚性作业,不是学习,是剥夺:剥夺兴趣、剥夺未来。我常想,教师布置作业不动脑筋,学生学习就只会机械应付。这样的学习,不是负担是什么!“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习,是需要练习的,练习得当,快乐;练习失度,痛苦。让学生快乐的学习,在学习中享受获得的快乐,需要老师们“合理”布置。这“理”就是了解学生的认知现状,通过作业可以达到的认知水平。减了之后增什么?减轻课业负担的根本目的是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增加形式多样的活动体验课程,增加实践和动手的机会等,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学习不仅仅是课本上的知识,生活就是大课堂。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带领学生春游泗水,巧借流水教导弟子要像水一样,做真君子:有德行,哺育众生,永不停歇;有情义,谦下和顺;有志向,无惧无畏。今天,我们把孩子囿在校园里,圈在课堂上,钉在作业中,这不是培养人。真正的教育要把孩子们放逐到生活的广阔天地里,利用课本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的用处,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有用的东西才值得追寻;有趣的东西才能废寝忘食。因此,减负的同时要增加孩子对问题生活化的探寻。第二就是提升课堂效益。教师要对知识融会贯通,有整体的学科知识框架,有学科思维建构的意识,同时还能懂教育学心理学,知学生所想,明学生之难,这样的课堂才会是高效益的,学生才能举一反三,四两拨千斤。这些对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也是一个挑战。因此,第三点就是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让教师的教学更精准更高效。这需要不断优化教师队伍,从教师的招聘到职后培训,每一个环节都需以对未来负责的态度来对待则是减负提质的最重要的环节。我校正在进行的“双引领双成长”课题,正是减负增效下教师发展的有利举措。(课题介绍见《徐言漫语 “双成长双引领”是教师发展的科学路径》)减负,不是减责任,减干劲,减动力;减负,是为提质,是为增效,是为发展,是为当下更为未来。2020年10月江苏育才学校对于“减负”做出了重要举措,推出“给书包减重,为身体减负”的青少年关爱活动,主要从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四个方面进行“减负”,通过一段时间的实施,调查发现学生的书包重量确实减轻了,同时也受了家长的一致好评,“一开始用弹簧秤,现在我已经可以徒手‘称重’了。”孙敬原妈妈告诉记者,每天出门前用手掂量掂量书包,超重就看看能不能少带点物品。一年级学生家长董雅丽对“书包减重”也深有感触,“整理书包活动培养了孩子的自理能力,还减轻了孩子小小身躯上的大大负担,我们非常支持!”2020年11月12日武汉市教育局发布通知,决定要开展全市中小学杜绝“家长作业”进一步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专项整治行动,明确要求各校不得给家长布置作业或让家长代为评改作业。其中,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家庭作业不超过60分钟,初中家庭作业不超过90分钟,高中也要合理安排作业时间。通知还要求,各中小学应统筹调控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作业数量和作业时间,作业难度水平不得超过课标要求,促进学生完成好基础性作业,强化实践性作业,探索弹性作业和跨学科作业,不断提高作业设计质量。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指出持续规范校外培训(包括线上培训和线下培训),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即“双减”政策。《意见》指出要通过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分类明确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等措施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除此提出要坚持从严治理、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建立“双减”工作专门协调机制,集中组织开展专项治理行动。在教育部设立协调机制专门工作机构,做好统筹协调,加强对各地工作指导。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线上培训要注重保护学生视力,每课时不超过30分钟,课程间隔不少于10分钟,培训结束时间不晚于21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