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杜甫,怀着“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却历经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
他写《蜀相》时,安史之乱未平,国势艰危仍在。他举目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俯身请缨无路,报国无门。
他唯有展纸研磨,痛诉心声: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给予无限仰慕,备加敬重。对孔明赍志以殁的悲剧性结局,给予悲凉咏叹。
古人有云:全诗一字一泪,千年遗下此语,使人意伤。
【视频朗诵欣赏】
【书法作品欣赏】
“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说的便是词人柳永。“奉旨填词”的他,早年没能在科举时顺风顺水,却在词坛长风万里;没能得到皇族权贵的青睐,却深得风尘歌女的爱慕。
晚年的他,才得中进士,为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历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泗州判官。谁曾想,醉心于花街柳巷的他,竟也能在为官一任时,兢兢业业,福泽百姓。
至于写《望海潮》这首词,据说是这样的缘由:
柳耆卿与孙相何为布衣交。孙知杭州,门禁甚严。耆卿欲见之不得,作《望海潮》词,往谒名妓楚楚曰:“欲见孙相,恨无门路。若因府会,愿借朱唇歌于孙相公之前。若问谁为此词,但说柳七。中秋府会,楚楚宛转歌之,孙即日迎耆卿预坐。
话说柳永从家乡前往开封应试,途经杭州,得知朋友孙何正任两浙转运使,但因身份悬殊,他一介布衣,无法见到。于是柳永写了《望海潮》这首词,请当地著名的歌女在孙何宴会上唱。后这位歌女在孙何的宴会上反复唱这首词,孙何被吸引问这首词的作者,歌女便说你的老朋友柳三变所作。孙何请柳永吃了一顿饭,就把他打发走了,并没怎么提拔他。
另有传言,说金主完颜亮读到这首词后,对“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江南美景十分倾慕,遂起“投鞭渡江”之意,于1161年大举进攻南宋,虽未成功,但柳永也差点成了千古罪人。虽是前人牵强附会的说法,但也可见柳永这首词影响之大。
【名家经典传唱】
【名家朗诵+经典解读】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金主完颜亮南侵,江淮军败,中外震骇。完颜亮不久在瓜州为其臣下所杀。 宋孝宗淳熙三年(公元1176), 二十余岁的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写下此词,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对今日山河破败的哀思。
词人“解鞍少驻”的扬州,位于淮水之南,是历史上令人神往的“名都”,金兵铁蹄蹂躏之后,如今已是满目疮痍。诗人展现两个镜头,“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和满城的“废池乔木”,使人平添黍离之悲。上片尾句:“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转换画面,由所见到所闻,写日落黄昏之时,悠然而起的清角之声,打破了黄昏的沉寂,角声把寒意吹散在这座空城里,使人心生悲凉之感。
下片运用典故,进一步深化了“黍离之悲”的主题。昔日扬州城繁华,诗人杜牧留下了许多关于扬州城不朽的诗作。可是,假如这位多情的诗人今日再重游故地,他也定会为今日扬州感到吃惊和痛心。杜牧算是个俊才情种,他有写“豆蔻”词的微妙精当,他有赋“青楼”诗的神乎其神。可当他面对眼前的凋残破败景象,他必不能写出昔日的款款深情来。扬州的名胜二十四桥仍然存在,水波荡漾,冷峻的月光下,四周寂籁无声。唉,试想下,尽管那桥边的芍药花年年如期盛放,也很难有人有情思去欣赏它们的艳丽了。
【诗人经历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