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高考默写60篇第八辑:当书法遇上古诗文,会有怎样的精彩?
文摘
文化
2024-03-05 21:35
湖北
【前言】
余光中说过,如果要找一名古人去旅行,
不要找李白,他太狂傲,不负责任;
也不要找杜甫,他一生太苦,会很丧;
要找就找苏东坡,他是一个能让一切变得有趣的人。
那就和苏轼,一起去游赤壁吧。
北宋元丰年间,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任团练副使的苏轼,虽有微末官职,却实则被监禁,他被朝廷要求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此地。抑郁不得志之时,苏轼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山”,以“客与我”一问一答的方式写下了《赤壁赋》。自此,中国人面对逆境的姿态,除了抑郁愤懑和消极避世,有了第三种:超脱旷达。他们与困境苦难、不如意握手言和,与自我、外物、世界达成和解。《赤壁赋》中,在那个清冷月夜,他和友人泛舟赤壁,对于天地寥阔,人生渺小,岁月无穷,生命短暂,友人遗恨慨叹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江水恒流却从未流走,月有圆缺却终未增减。从易变的角度看,万事万物都在变动,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与我们皆永恒,又何必羡慕慨叹呢!在自问自答中,苏轼走出了孤寂,完成了精神的飞跃, 他将愤懑抑郁化作超脱旷达,同自我达成和解,同世界达成和解。他在黄州躬耕农田、漫步林间,持舟游近水,举目眺远山。他开始专注自我,悦纳自我,不再内耗,放下得不到,释怀已失去。写下《赤壁赋》之后,他虽处被贬之境,却超脱个人得失,着眼民生疾苦,心怀百姓之艰,乐观笑对风雨。朝局之势,易转易变。苏轼获得赦免后,他的政敌章惇却遭贬,苏轼没有报复,“某与丞相定交四十余年,虽中间出处稍异,交情固无所增损也。”一封书信,写出了他以宽厚仁和之胸襟,对置自己于死地的政敌的大度原谅。这位少年登科,官至尚书的老者,回顾一生功业,竟是以被贬黄州为始,一路被贬至惠州、儋州的经历。可见在其心中,《赤壁赋》之后超脱旷达的苏东坡才是自己一生功成之最。年少时,总想建功立业、成王败寇,人至中年,经历生活的打磨,方知人生总有已失去、得不到、不可求。与其执拗地为难自己,不如释怀已失去、放下得不到、看淡不可求,与自我和解。专注自我、悦纳自我,超脱自我,与世界握手言和,收获真正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