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穷”材料作文 写作指导
【试题呈现】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过半受访青年感觉近几年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下降,47.1%的受访青年感觉自己词汇量匮乏、表达单一。一离开网络流行语、表情包就不知如何开口;在正式场合说话,突然“卡住”,大脑一片空白;与朋友面对面坐着,却相顾无言,尴尬非常……不少年轻人感慨自己的表达能力下降,“词穷”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年轻人为何“词穷”?又该如何摆脱“词穷”?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类题链接】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求助,该怎样描述这张图片的景色“”能表达惊叹的词语有哪些”“新词语这麽多,但是我反而不知道该如何委婉地夸赞一个人了”......在这些“求助帖”的背后,不少年轻人正在被这些词不达意、语言匮乏困扰,当流行语、表情包等方式不在适用时,“词穷”问题好像就出现了。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你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作文试题取材社会、生活中的真实问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意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据此展开深入思考。作文材料中的“词穷”现象当下普遍存在,是值得警惕的社会问题和文化现象。对这个问题的反思,有利于青年学生形成更加健康的生活观、价值观、文化观。
材料先列举年轻群体中常见的“词穷”现象,接着指出其基本特征是“词不达意、语言匮乏”,最后指出产生这种现象的情境是“当流行语、表情包等表达方式不再适用时”。据材料可知,所谓“词穷“,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表达匮乏问题,是指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依赖于通过电子设备和网络来获取和表达信息,这类表达具有即时性和便捷性,但往往意义模糊、缺乏深度,流于碎片,缺乏逻辑和内涵。
人们过度依赖网络语言和表情包,“短平快”的表达大行其道,思维也似乎正逐步“惰性化”,当需要郑重严肃、连贯得体的表达时,依靠流行语、表情包浅白直接输出的表达方式不再适用时,于是“词穷”。年轻人话语体系、表达方式单一,需要补充严肃的、精准的、典雅优美的表达,以此应对多元场合。
因此本题不是泛泛讨论一般意义上的语言匮乏现象,是对长期习惯于便捷直白的流行表达导致正式庄重的表达力下降的现象的分析,可以分析原因,可以提出解决的办法。
作文难度较大,如果对话题没有思考不容易想到观点,本次作文材料简约,聚焦当下互联网时代“文字失语”的现实困境,考生写作时需从个体生命与社会整体等多方面探讨问题,提醒考生关注当下社会现象,更深入思考和分析社会问题,构建既广且深的的思维模式。
【立意参考】
“词穷”是什么?
语言是思维的外化,语言枯竭即是思维枯竭。我们不能用恰切的语言表达出所思所想,看似是没有“词语”,但其实,思维是需要语言承载的,说不出来、说不清楚其实代表我们根本没有想清楚。思维能力的欠缺,导致了语言的匮乏甚至枯竭。
为什么会“词穷”?
何以如此呢?或者说,为何“词穷”现象在现代社会尤其突出呢?根据材料,再结合现实,可梳理出以下几点原因:
1.流行语、表情包让表达变得简便,而人性是“偷懒”的,有更简便的表达自然懒得再字斟句酌、费心思索,久而久之,自然“词穷”。
2.既是“流行”语,就免不了被裹挟其中。为了不落后于人,显得“时尚”“入流”,人们免不了跟风。跟风就意味着丧失了个体表达,也就只能“词穷”。
3.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过剩也会影响人们的思考与表达。需要获取的知识只需随手一搜,需要思考的问题AI会给我答案,想要发表的看法早有各路博主分析得头头是道……个体的表达已经被海量的信息和声音淹没、取代。
4.同时,被信息狂轰滥炸的我们,已经不习惯严肃的表达和深度阅读,而这恰恰是准确表达所必经的两条道路。由此,我们可以找到解决办法。
面对“词穷”,我们该怎么办?
1.保持深度阅读的习惯。人的大脑像是一个仓库,高质量的输入是准确输出的先决条件。
2.“我思故我在”,保持理性,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盲目跟风,不被“流行”和“时尚”裹挟,在信息汪洋里,发出属于“我”的声音。
以上三个方面可以择其一深入探讨,也可以面面俱到。正如前文所言,还有些表达未能尽善之处,实在是思维能力所限。思维不到之处,皆是一片黑暗。
【精彩标题】
以文化之刃,斩词穷之棘
让妙语连珠代替无话可说
失语者的自救
一曲新词酒“万”杯?
读书破万卷,与人善交流
解词穷之困,正词意之用
莫让“词穷”穷困了心智
既可意会也可言传
精神充盈,理雄词“丰”
以博学之青衿志,破词穷之高台
词穷即思穷
【精美语句】
1.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年轻人所会的“歌”不多,走出了网络社交的小圈子,表达方式与场景不搭,这是“词穷”背后的深层次问题。
2.导致年轻人表达方式、话语体系单一的,不是“梗”、表情包、短视频本身,而是对他们的过度使用。“偏食”,让人“营养不良”。
3.使用者对网络内容及工具的认知、对不良欲望的克制,是克服“词穷”的关键。
4.在一种流行的、模糊的、“短平快”的表达方式之外,需要补充严肃的、精准的、“长深厚”等多种方式表达,以此应对多元场合。
5.语言文字的境界可以达到“故其叙情怨,则郁伊而易感;述离居,则怆怏而难怀;论山水,则循声而得貌;言节候,则披文而见时”。
6.当然,这需要细微的洞察力、丰富的词句储备、必要的思维和表达训练。事实上,很多词不达意的年轻人都清楚该如何缓解“词穷”,重要的是行动起来并且持之以恒。
【范文展示】
浮华不过一瞬,桃李下自成蹊
①近来,不少年轻人困于词不达意、语言匮乏,这正是困于网络浮华的表现。它如过眼烟云,带来了有意思的所谓流行语,却也带走了好的表达。此刻,我们必须再次品尝语言的桃李,采撷文学的果实,才可重拾语言的表达,语言的美的感悟。【回扣材料,快速入题,点明主张。】
②究其根源,原因有二。其一,网络流行语表情包流传全网,正逐步取代日常用语,而年轻人又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其二,越来越少的年轻人愿意读书,自然书中的语言就不被知晓。由是人就被封闭。【分析原因,语言精简,句式可供借鉴。】
③既知病症,当下猛药,以医愚疾。
④在网络中保持定力,纳新而不忘“旧”。如今的时代,曰不上网难免闭目塞听,曰全信网,学网未免又流俗从众。唯有保持定力,坚持自我价值判断,在这鱼龙混杂的网络中才有进步。我们不否认流行语、表情包在语言表达中的价值,毕竟他们有时的确让人耳目一新。语言的进步也必须依靠吸纳新事物。但当我们看到流行语铺天盖地,朋友圈表情包轰炸时,我们应当知道——是时候武装自己的大脑,保护自己的语言能力与审美观念免受网络流毒。总而言之,适当吸收有益,但任由控制伤身。
【“在网络中”“在现实生活中”分而论之,寻找对策。各段能首尾照应,中心突出。】
⑤在现实生活中勤于读书,内化为己用。近几年,有一句话直击人们的心灵,“你有多久没有读过一本完整的书了?”书是孕育语言的温床,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又有多少人忘记了先贤“黄金屋,颜如玉”的教诲。读书可以医愚,任何时候都不算晚。委婉的夸赞一个人,苏轼写过“不与梨花同梦”与其侍妾;描绘秋景,王勃写过“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些句子经过采撷,加以内化,怎么就不能用来表现我们的喜怒哀乐,春花秋月何时了呢?因此,我们缺少的绝不仅是语言,更是一颗追求表达的心。“书到用时方恨少”,阅读吧,因为它是全人类的营养品。
⑥人们在求助,人们在询问,人们在感叹,这说明人们对美好表达的渴望并没有消失。“词穷”的问题亘古长存,不过在这互联网的时代被无限放大。但我们知道,蕴含语言艺术的书籍,正如桃李一样散发芬芳,它不言,但下自成蹊,任君采撷。
【句式整齐精简,由表及里,从正面发掘问题背后的“积极因素”,体现乐观态度和积极姿态,一定程度上深化了议论。全文首位照应。】
解词穷之困,正词意之用
①在当下的网络和现实中,我们时常能见到身边人出现“词穷”的状态,陷入词不达意的困境之中。面对某些场景或情感,如何使用语言,如何调动词汇仿佛成为当代年轻人普遍需要面对的问题。对此,我认为人们应当脱去来自流行与表情包的桎梏,同时以文学的,生活的积累和沉淀,厚植词汇理解,解去词穷困境。【开篇到位:回扣材料,提出主张。“以当代年轻人”衔接,语意流畅,主体身份鲜明。】
②词穷之困,当是如今网络潮流中人云亦云,亦步亦趋现状的表现,是依止于他人,不愿独立思考的结果。
③网络用语的流行,固然为词汇的创新带来了活力,但由于当下生活中对网络的高频接触,一些浅薄俗气的词汇却往往泛滥。由于网络社交中群体认同的重要性,很多人不自觉的开始大量使用缺乏准确度、缺失情感的词汇,由是失去了自我对于用语描述的独立思考。
④最生动的例子是前些年“浅文化”的泛滥,吃饭叫做“浅尝”,出门叫做“浅逛”,购物叫做“浅试”,不胜枚举。试问,所有的举止都被冠以千篇一律的形容时,用语和词汇又何谈准确?文字与文学又何谈活力?语言的匮乏带来了生活的困境,更体现了文化积累的严重缺乏。【能从另一相似网络现象“浅文化泛滥”入手分析,相互佐证,例子恰当】
⑤因此,我们应当脱去流行用语、网络词汇的思维定式,独立思考词汇的使用方法。另一方面,更应当广泛积累词汇和文化,以文学的和生活的积淀,从根本上解决生活中词穷的问题,提高词意理解能力和词汇运用素养。
【主体一:2~5段能从分析词穷的原因,到例举证明,得出第一个结论“广泛积累”。另有语句不当处,瑕不掩瑜,可供参考】
⑥词意之用,当是学习积累下对词汇日积月累的境界,是独立感受、深入思考、准确表达的展现。
⑦放下流性语的桎梏,为我们开辟思绪的净土。我们当以学识和积淀来耕耘之,在润物无声之中提升词汇能力。词汇能力是表达的基础,所以积累就成了解决“词穷”的第一要务。先应是广泛积累,其次是灵活运用。
⑧积累词汇可以是从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汲取营养。写月亮不止于“今晚月色真美”的浅俗,而能有“波心荡,冷月无声”的悠远。写夜雨,不止于“下了一场大雨”的直白,而能有“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清婉。(800字符)积累如是,更应有自身对遣词造句的消化和运用。像余秋雨,将词中“昨夜雨疏风骤”化作一句“窗帘外时紧时疏的夜雨,让满心驻足了诗意。”像郑愁予,在月光下的海滨将眼前所见比作“海面的白桦林”,读来令人称奇。【第8段能调动语言积累,灵活引用,通过对比例证语言积累的效果。句式富于变化且可彰显文采。】
【主体二:6~8段能由表及里,层层递进,分别进一步论述“思考与表达”及“积累的方法”】
【两个主体的引领句:句式相似,语段含意鲜明且相承。逻辑清晰。】
⑨我们同样可以学习这样的思路,对词汇的信手拈来,根本上还是水滴石穿、熟能生巧的过程。所以要想“词穷”的问题不在为年轻人所困扰,就应该摒弃网络用语泛滥的影响,摒弃人云亦云的摇摆,独立思考独立体验生活中的车水马龙、柴米油盐、喜怒哀乐,然后广泛学习积累,扩大词汇量,提升文化能力,灵活运用,在解决词穷问题的基础上名体达用,正知词意的表达和调用。【过渡自然,总结全文,平稳收尾。】
改善思维品质,应对“词穷”问题
佛主拈花,迦叶一笑,衣钵就此相传。真是“道可道,非常道”。陆机都说“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唉,言语道断,诚然若是!“词穷”固是稀松平常之事。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人们面对“词穷”的问题就无能为力了呢?答案自是不言而喻。稍有理智,都不难发现:表达技能并非全然天生,是可以后天养成的。正如韩非子口吃、曾国藩不敏,却不影响秦始皇见《孤愤》《五蠹》之书,喟然而叹: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也不妨害曾国藩家训留名后世。一言以蔽之,人如果连追求应对“词穷”问题的可能都没有,那么我们今天的讨论就没有意义了。
思辨到此,我们不禁要问,“词穷”问题到底该如何应对呢?有人认为要在阅读,而我却以为这并不究竟。阅读固然可以解决阅读能解决的问题,譬如积累像“能表达惊叹的词句”这些语素、增长见闻等。但这并未触碰到“词穷”问题的本质。正如慧能,作为寺庙的杂工,连和尚的身份都没有,大字不识,读书、受教远不如神秀,可是在嗣法弟子的选拔中,他请人代笔的佛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却高神秀一筹。由此可见,也许我想得不对,但是我想说:言语是思维的外化,“词穷”恰恰是思力不足的实证。因此,值得我们用功地方应在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当然,我还没有荒谬到认为阅读毫无意义。平心而论,阅读依然是锤炼思维品质的有效路径。多闻者智,多见者博,此言不虚。李白没有匡山十年的勤苦,恐也难以“绣口一吐,便半个盛唐”。巴尔扎克没有对政治、经济、社会、哲学等多领域的深入研究,自也不易成包罗万象的《人间喜剧》。不过,雕鸾各自飞,因知天地宽。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的路径诚非阅读一途,司马迁、杜甫等人少年时代的壮游无疑也是一正道。
证到此处,不妨姑妄言之,应对“词穷”问题的思维品质应该是一种本质性思维和领域性思维的结合,它需要实事求是的态度。就表达而言,需要我们了解语词,因为语词是思维的工具。就像我们得知道“做客”与“作客”不同,“不负众望”和“不孚众望”有异,方可运用自如。还需要我们明确自己的表达诉求,因为脱离了时空、情境的表达无异于无的放矢。当我们思考到这个层面,就知道锦江的水中月影并不一定是“唯江心秋月白”,天边的鸟和夕阳也不都是“落霞与孤鹜齐飞”,静坐鲁班湖的船上也未必是“满船清梦压星河”……
如果我们的思维能触碰到“词穷”问题的本质,我们就会明白“求助,该怎样描述这张图片的景色”只不过是想用别人的大脑代替自己来思考的救主思想,可是,寄希望于拾人牙慧又怎么能适应情境、自我提升呢?袁枚早有定论“死蛟龙不如活老鼠”。我们还会明白新词多少和能不能委婉夸赞一个人并没有实质性关系。我们甚至会明白,“词穷”问题也并不是在流行语、表情包等方式不再适用时才出现的,因为流行语、表情包并不能掩盖“词穷”的本质。我们会意识到,所谓心中有,但是讲不出来,其实是个伪命题……
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词穷”问题的天机未必是我能参透的,但顺着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这个方向,去阅读经典、去游历山河……也许会有拨开云雾见月明的时候。
“用词”哪得无穷已,为有源头活水来
①人间之美,古来共谈。在中华几千年的历史长河里,有着无数文人墨客自然流露的真情肺腑,中华民族的文字如一股清泉,永远焕发着无限生命与活力。然而,随着表情包、流行语占据年轻人的社交方式,诸如“能表达惊叹的词句有哪些”的“求助帖”纷至沓来。作为青年,我们当不断学习积累,保持“源头活水”,避免“词穷”出现。【开篇到位:立意高远,回扣材料,提出主张。】
②古人亦有词穷现象。汉武帝登临泰山,被雄伟壮阔之景折服,一时激动之情难以言表,只能如孩童般惊呼:高矣!极矣!壮矣!大矣!这是被自然的鬼斧神工折服。当代人的“词穷”现象则不同于此,而是一种长期使用便捷交流方式后,对于语言调遣能力的缺乏。这种缺失,对文化的传承造成了不小的威胁。
【主体1先谈危害:着眼古今对比,谈当代人词穷的危害。】
③寻其根源,“词穷”现象的出现很大一部分由于科技发展引起。键盘让人书写时间减少,而流行语、表情包则导致了人们在交谈时缺少思考。于是,思想逐渐暗淡,言辞逐渐枯竭。
④而回望历史,在互联网交流时代之前,人们可谓文思泉涌。试想,如今的我们能否在面对夜晚的树林时,吟出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诗句?能否在面对塞外风光时,想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能否在雪雪花纷飞时联想起梨花,以至说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千古佳句?【能灵活引用,增加文采】恐怕我们之中的少数人已经多数人已经无法用文字表达诸如此类的含义了。科技侵蚀了现代人们思考的空间,曾经的小桥流水,莺歌燕舞和那沉醉花间,“独酌无相亲”的潇洒的身影,如今只剩了风光依旧的河山和一群面面相觑、瞠目结舌的游客。
【主体2再找原因:同样着眼古今对比,谈当代人词穷是受科技发展的不良影响。】【但议论较少,且段内未能首位照应,中心不够突出 】
⑤我们不能否认网络交流带给我们的便利,也不能否认个别时候表情包可以准确的传达我们的想法。但是长此以往,结果将如何?难道我们想看到丰富多彩、光鲜耀人、曾经无比辉煌的中华文化,只剩下几个似笑非笑的表情包,几句平凡普通的流行语?因此,是时候肩起责任,保护,传承并发扬我们的文化了。
⑥朱熹说,“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千百年前的一句话,实际上是在指导着我们,要想不陷入“词穷”的境地,吾辈青年只有不断学习积累,汲取古人的智慧,在生活中灵活使用,方能守住文思,守住文化。【主体3三寻方法:让步后再提主张。即先辩证认识表情包的价值,再从时间维度“长此以往”巧提对策。】
⑦莫怕“雄关漫道真如铁”,笃志向前,不断积淀,我们定能战胜“词穷”,迎来“山头斜照却相迎!行动起来,我们一定接好这一棒,让中华灿烂的文化,焕发新的生机!
【结尾号召,重申主张,凸显文采。】
【修改建议:中心可以更加突出,如可改为“我们一定接好这一棒,让语言传递思想,让表达彰显文化,让中华灿烂的悠久文化,焕发新的生机!”】
昭昭兮文化,郁郁兮灵魂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腹有诗书, 即可一言均赋,四韵俱成,岂有“词穷”之囧?扎根文化,即可洒潘江,倾陆海,岂有“词穷”之忧?虽处日新月异,纷杂繁复之世,然汲文化之泉,悟其善精之处,提己之修养,方可以文化之昭,铸灵魂之郁郁,拥抱精彩人生。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感诗文之美,汲文化之泉,避“词穷”之囧。
“桃之夭夭”美人之誉也;“辗转反侧”君子之求也;“物华天宝”盛地之赞也;“人杰地灵”雅处之称也……漫步诗文间,我们感其美好,汲文化之甘泉,有了诗文,我们才知有“驱驰一世豪杰,相与济时艰”的担当;有了诗文,我们才知有“遥知百战胜,定扫鬼方还”的决绝。品味其精妙无言之处,我们岂会有“能表达惊叹的词句有哪些”之疑问?
“词穷”是未悟诗文,未汲文化之精神匮乏,可悲,可叹!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悟生活之奇,吸文化之善,无“词穷”之扰。
正如北岛所言“万物晴朗,橘子辉煌”,生活之美本不言而喻。自然中有“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之美,有“半卷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明”之美,朝之千里莺啼之美,暮之半江蛙鸣之美, 只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便可感其至美至奇之处。但若无甚积累,无文化滋养,便只能发贴求问求助,该怎样描述这张图片的景色。但若吸文化之善,我们便能言 “落霞与孤雪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便能言“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词穷”是难悟生活之奇,难吸文化之善,词不达意,语言匮乏。
在心里种花,生活才不会荒芜, 汲文化之泉,精神才不会苍白,灵魂才不会脆弱。 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辈青年欣逢盛世,虽世事发展迅速,“内卷”之风盛行,难免不了心浮气躁,丢失文化而显苍白,但心有猛虎,细嗅蓄薇,当静心沉潜,提升修养,才能有赫赫之功。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以文化之昭昭,必可至灵魂之郁郁,才精彩人生!
蕴养文化词藻,医治词穷之症
伴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 流行语与表情包的广泛应用让我们在网络上交流如鱼得水, 但当下线下对话,起笔作文之时我们似乎又变成沉默的哑巴。 对于以上症状我可开一剂良方:蕴养文化词藻。
以诗书为方,医治词穷之症。
因网络用语的便简性,很多人在长期使用下便出现遗忘之症, 这时不妨打诗书去体会语言的优美, 你脑中的"凌波微步"不再是小说中的神功, 而是曹植《洛神赋》笔下女子微微迈出一步,脚下的清水荡漾着涟漪,才知是女子惊若翩鸿的美, 才能体会红楼梦中林黛玉们娇妍可怜体无比,才能见到繁城似锦的大唐。才能……
诗书中的每一笔都是别样的动心, 每一句都是精雕细啄,当你孜孜不倦的探索其中你们词穷之症也会必然好转。
以文化为药,医治词穷之根。
说到底现代的年轻人深沉迷于手机而未曾见过文化的千姿百态,婉转动人,不要在沉迷你的微博空间,领略一下文化的魅力。
如果不亲自登上泰山,不了解鲁国的地域板块 怎么能去领略"岱宗夫如何"的荡气回肠,如果不能通读春秋战围,怎么领略"合纵连横"的绝妙,怎么见秦国上下
百年一统中原的野心, 历史的智慧不是你想像的那么简单,而这些是需要慢慢累积才能形成的沉厚文化底蕴,在当今快节奏生活中显的不那么重要, 然而正里因为这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中国才能在五千年的历史中长存,所以当代年轻人更应潜下身心去汲取文化的源泉,这才能医治穷词之根,更能兴我中华之章。
以作文为引,医治词穷之差。
词穷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词用少了, 多写写字, 练练作文,也是医治词穷的良引, 作文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的心得,把过往记在纸上才能去探索其中的点点滴滴,才能不忘却过往。
词语是用出来的,单单记住意思也很难挖掘背后的深意,唯有用在笔尖之上,才能品味一丝蕴味,在幽微难明之处点亮一根火柴。
蕴养文化辞藻,医治词穷之症,更廷文化之长流。
不宜“失语”,诗书传心气自华
难言图片之景,难表惊叹之意,搜索枯肠而夸人不得……在一篇篇网絡“求助帖”的背后,当代年轻人患上了失语症。“失语症正在消磨表达欲”,心中所想难付诸文字,离开“梗”就不会说话。在网络失语的狂潮之下,“词穷” 问题愈加严峻。“词穷” 或等于“文”穷,但不等于“情穷”。以我刍芜之见,青年不宜“失语”,当诗书传心气自华。
何生“词穷”失语?积累不足,言辞不畅,运用不佳,青年吮“电子奶瓶”多失语。
互联网之下“万物皆可决绝子”,网络流行词给表达带来了高度的模式化、更多的同质化和便利的复制化,背后尽显青年对文字运用的懒怠。试问,心中只有“绝绝子”,面对大好河山。何云“风物长宜放眼量”?面对人生的千疮百孔,又何言“尘满面,鬓如霜”?如果一切都是“绝绝子”,一切都是“哭哭子”,那么文化失语,中华无言。探求语言表达的本质,其伴随着思考,理解文字的含义,这需要青年具备独特的悟性和抽象的思维能力,本质是一种严肃的精神。如果言辞不畅,运用不佳,一味溺于“电子奶瓶”当中,我们难以获得精神的享受,思索的兴趣,沉思的回味。社交表达中只会使用"yyds(永远的神)、sw!(笑死我了)、zqsg(真情实感)、nbes(没有人在意)……”等单一化、模式化的网络流行语,只会让我们患上“网络失语症”而无法自拔。
根治“词穷”,阅读为佳。当破网络词语之舒适区,毋怠于“快餐内容”。
年轻人出现社交卡顿,与当下频繁地使用网络用语和依赖短视频等获取碎片化的信息有关。悄然间,我们失去了阅读经典的能力,无法汲取蕴意深刻的词汇,更无法在日常表达中小心翼翼地斟词酌句,唯有阅读经典,与作者心领神会,方能改变“失语”的窘境。在深潜苦读而难求一进的落寞中读苏轼的《定风波》,才能在千帆过尽后说出“一蓑烟雨任平生”;在“小镇做题家”的困厄中读史铁生的《病隙碎笔》,才能在“知不可乎骤得”时谈“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在满腔豪情为家国的壮志中读陆放翁的诗篇,才能在国弱民贫时高呼“位卑未敢忘忧国”……加强阅读,提升文化涵养的积累,这并非虚言。因为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股有诗书”气自华的前提是“腹有诗书”,跳出“网络热梗”的舒适区,博而广见,吾侪才能摆脱“电子奶瓶”。
青年于世,宜当突破“厚障壁”,在如五里雾的尘世多表达,多立言,线上线下俱“E人”。
诚然,我们生活在一个语象激变的时代,我们享受着互联网用语的便利,但网络话语体系中的潮流大多是泡沫,时效性一过,泡沫便会迅速破灭。其实,根治网络失语症,会用词只是第一步,谈吐表达才是人际沟通的基本需求。要想思路更清晰,表达更有条理,说话更流利、自信,还需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慢慢进步。在快节奏的时代里,何妨学习“抢麦少年”一样抢过麦克风,表达真知?何妨沿着自媒体的浪潮,在互联网世界用自己的观点温暖他人?又何妨走上街头,用真挚浪漫的语言向青春说出无悔的告白,又或是身着汉服在文脉交错处吟哦?在快节奏的时代,一切都步履匆匆,积累是奢望,但是对待“词穷”的我们,不妨多给自己一些耐心。“一开口就变i人,互联网上是E人”,表达和沟通之间的“厚障壁”,需要突破磕磕绊绊,更需要话到嘴边不再吭哧,这需要吾辈积极地迈出沟通的每一步,以期获得缓解词穷的良方。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我若失语,社交难言。愿你我不再“失语”,腹有诗书,敢于表达,冀如李白“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时评素材】丨词穷困境
信息时代年轻人如何走出“词穷”困境?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近期进行的一项的调查显示,1333名受访青年中,53.3%的受访者感觉近几年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下降了,47.1%的受访者感觉自己词汇量匮乏、表达单一,43.2%的受访者表示用笔写字变少,41.5%的受访者遇到过词不达意、难以准确表达想法的情况。(2月27日《中国青年报》)
语言和文字表达需调动个人的知识积累进行遣词造句,背后体现的是思维和认知。现实中,不少年轻人正面临着表达匮乏的“词穷”困境——心中虽有千言万语,但表达出来就很匮乏,甚至词不达意。
这可以用“用进废退”的进化学理论来解释。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交流、学习、工作带来便捷的同时,也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有所减少。一些人因为平常沉湎于网络,疏于与他人沟通交流,懒得动笔写字,久而久之,不仅造成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下降,还导致了个人逻辑思维的破坏和理性思考的缺失。这种现象值得警惕。
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竞争日益激烈。在校大学生无论是写论文,还是参与答辩交流,无论是考公考研,还是参加企业招聘,都需比拼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走上社会后,创业也好,打工也罢,也都离不开良好的沟通和表达。倘若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不足,轻则会闹笑话,给个人形象减分,重则给事业带来损失,错失人生发展机遇。
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提升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最好办法是多读书、读好书,通过深度的“学”与持续的“习”,让自己的思维与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融合发展、相得益彰。身处信息时代,我们或许无法回避“快浏览”,但不能抛弃“深阅读”。对于经典作品,只有慢慢品味、反复咀嚼才能觅得好书中的真味,参透书中蕴含的深刻道理。读书贵在持之以恒,要发扬“挤”和“钻”的精神,善于把各种零碎时间利用起来读书,日积月累、聚沙成塔,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夯实语言文字基本功。
在多读书、读好书的基础上,还应注重学以致用。年轻人既要常读常新、常读常悟,也要常用常练,该动笔的时候就要动笔,该进行语言交流时也不要逃避,假以时日,才能熟能生巧,使自己变得能说善写。
中国语言文字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标志,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彰显着中华文明的独特风采。提升公众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既是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在要求,也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各地应以书香社会建设为契机,加强以公共图书馆、综合书城、特色书店、社区书店等为支撑的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开展阅读征文、名著朗读、演讲比赛、推选家庭阅读典型案例等活动,进一步造浓全民阅读氛围,吸引更多年轻人在“悦读”中丰盈精神世界,走出“词穷”困境。
提升公众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要充分发挥高校的示范引领作用。教育部、国家语委2022年11月发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服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高质量推广普及的若干意见》提出,高校要将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等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明确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及标准并纳入毕业要求,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
各高校应进一步提高认识,坚持以推进人文通识课程建设为抓手,完善语言文字工作方案,优化和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在潜移默化和润物无声上下功夫,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大学生群体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人文素养持续提升,推动大学素质教育不断迈上新台阶。
年轻人感到“词穷”,有没有决心改变最关键
一开口就头脑空白,想写作却提笔忘字?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超半数受访青年感觉近几年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下降,47.1%的受访青年感觉自己词汇量匮乏、表达单一。
如今年轻人群体中的“词穷”现象,也可以称之为“文字失语”。这并非病理原因导致的语言表达障碍,而是表现为受到网络语言使用习惯的影响,无法在特定情境中准确用文字表达自身想法,即“话在心口难开”。
从调查结果来看,过半受访青年认为,阅读量少和依赖网络语言及表情包是“词穷”的主要原因。层出不穷的网络热梗,就像语言的“预制菜”,不仅降低了交流的成本,也简化了交流的过程。不需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不仅随手拿来就能使用,而且人人都能听得懂。换言之,在线上社交场景中,网络用语扮演着一种让人们的沟通“如鱼得水”的通用货币。
不过,文字表达能力的退化,不能简单归因于网络用语的泛滥。网络流行语之所以看起来“随处可见”,是因为线上社交取代线下交往的频率在不断增加。进入互联网时代后,人与网络前所未有的亲近,人与人的距离却日益疏远。一旦离开互联网的“海域”,比如在线下交流、公开发言中三句话不离热梗,网络用语就会在此时显得浅显甚至贫瘠,不仅没法准确传递信息,反而会贻笑大方。近年来网友越来越厌烦春晚小品用网络热梗,就是这个道理。
美国作家尼古拉斯·卡尔说,“互联网让我们变得浅薄”。互联网的确增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便利性,也导致了浅阅读行为的泛化。长期沉浸于碎片化的信息接收与传递模式,用表情包、流行语代替观点表达,就会形成一种惯性懒惰,在潜移默化中把自身的思考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让渡出去。长期缺乏表达训练,一旦切换了表达场景,却没能及时调动记忆和思考的能力,也就陷入了提笔忘字、词汇匮乏的窘境。所以,人们对“词穷”的担忧,其实也是在忧虑普遍化的网络社交场景对其他场景下表达能力的侵蚀。
因此,问题的关键其实不是网络用语该不该用,而是有没有能力表达,和在何种场景下适当表达。就像你无法靠“互联网嘴替”进行一场辩论,也没有必要在日常交流中吟诗作赋。表达方式没有高下之分,区别只在于它们各自适合不同的使用场景。
互联网时代有自己的通行语言,把网络流行语当做一种特定场景下的表达工具,适当的使用无可厚非。而当离开网络环境、需要进行规范化表达时,如果忽然发现自己“词穷”,恐怕就需要猛的惊醒,从互联网的浅阅读中跳出来,沉下心来进行深度的阅读和写作,捡起“表达”这门手艺。
换个角度来看,尼古拉斯·卡尔的观点也不一定成立,因为互联网也可以让我们变得丰富。在海量的信息流中,做被动的接受者还是主动的搜集者很关键。不偏信碎片化信息,在互联网的便捷助力下更全面、完整地整合信息,再跳出网络环境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表达,才不会在世界一天天变得丰富时,自己的语言一步步走向贫瘠。如果有一天,大家只能用“WC”表达惊叹,则无疑是一种倒退。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词穷”现象,至少说明想要“开口”的意识被唤醒了。而能否在行动中找回理性的思考,表达有趣的灵魂,就要看年轻人有没有这个决心了。
年轻人“词穷”不能只在网络媒介上找原因
近日,中青报调查报告《这些年轻人为何“词穷”》揭示了一些年轻人语言和文字表达“词穷”现象:依靠流行语、表情包能“直抒胸臆”,在离开网络环境需要规范化表达时,只剩下了干瘪的文字和磕绊的语言,尤其是在线下不会说话。
对此,文章要“鼓励年轻人多参与线下活动,获得更多具体的生活体验。”认为“多参加线下交流对提升表达能力有一定帮助。”从线上多转入线下无疑是对的,但这方面的建议只是其主要建议的“最后补充”。其实,解决年轻人在交流表达中的“词穷”,下足线下功夫才是更重要的。
文章列举关于产生“词穷”的主要原因:阅读量少,表达能力弱化;过度依赖网络语言和表情包;碎片化阅览,难以形成系统思维。获选率分别为54.0%、53.0%、52.1%。可以看出,三条都直指网络,其中“阅读量少”,无不是说网读过多,纸质阅读少。
应对“词穷”除了针对上述三个方面的办法,有专家建议:一方面要加强网络内容的精品化建设;另一方面要引导各类互联网媒体规范语言文字表达,承担文化和审美引导的责任。看,解锁着眼点仍然是网络。
一个人的素养、能力及作为和影响,内因是决定性因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年轻人“词穷”,不管科技和网络的影响有多大,它都是外因。事实上,网络内容精品化建设和网络语言文字表达的示范引导不可以一蹴而就。等待网络媒介优化后解决“词穷”,这显然是消极的,至少是不现实的。
与其说“语言贫乏是由精神贫乏导致的”,不如说有些年轻人不会说话和书写,主要是缺乏实践。因为精神属于意识层面,它包括认识范畴的思维、理念、观点等。实践出真知。实践不仅检验真理,而且是学习和发展语言的根本途径。一定意义上,语言就是一种实践。
作为语言大师的毛泽东,他鲜明的群众语言风格,不是从他年轻时所处的文言文时代继承的,不是从浩繁卷帙里习得的,不是从他所在的不乏文化大师的群体中学来的,而是从他持之以恒地调查研究中来,从群众中来,通过实践活动而来。但并不否定他一生超常阅读,给他的语言和文章增加厚度或深度,是一种锦上添花。
有一个接受远程辅导的中学生文字表达见长,但在线与辅导老师交流时不敢说话、开口磕磕绊绊、言不由衷、词不达意、经常冷场,但该生最近一改说话“短路”现象,一连线就侃侃而谈,有条不紊,请教问题依次提出,探讨问题比过去反应敏捷。为何判若两人,我通过交流内容得出一个结论:“做得好,才说得畅”。在连线前的一段时间里,该学生按照老师要求做足了实操。比喻大胆求教科任老师,主动融入团队活动,真诚帮助同学等。获得丰富的体验后,才有这脱口而出,甚至出现话赶话的可喜现象。
在口语交流时“词穷”,想到国人学英语。为什么很多人花了时间下了功夫,到头来只是“哑巴英语”,因为他们靠死记单词、硬背语法。如果找到合适的语言环境,捉住能够练口语的“对手”,与工作生活结合起来,学习效果必然迥异。同理,一些年轻人解决“词穷”,多从网上“转入线下”,不应是补充手段,而是重要途径。但又不能为学语言技巧而学语言技巧,而是在真实的为人处事中学会思考判断,打足腹稿。有了实践基础,你就一定会有表达自信,并实现理想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