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8模考作文隐含的材料作文写作秘诀

文摘   2024-01-18 13:18   湖北  
真题再现
【2024届八省名校联考T8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王一彪在一部优秀新闻文集的后记中,用三句话来概括这些文章的写作经验和切身体会:天安门上看问题,努力做到胸怀“国之大者”;田间地头找感觉,努力做到心里装着人民;鉴古学今求突破,努力做到笔端葆有乾坤。
       新闻写作的道理,对青年的成长也会有所启发。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一、审题立意篇
【审题指导】
1.锁定材料关键信息天安门上——胸怀“国之大者”;田间地头——心里装着人民;鉴古学今——笔端葆有乾坤(突破)
2.挖掘隐藏的核心概念:
天安门上:大胸怀,大视野,大格局;有大局观,有全局观;心系家国,关注社会,胸怀世界,放眼未来;站位要高,立场坚定,使命感强;提高政治觉悟,关注宏大命题,唱响时代主旋律。
田间地头: 求实务实,勤勉肯干;亲近土地,深入基层,扎根人民,贴近群众,关注民生,反映现实;考察求证,躬亲实践,注重细节;俯下身,沉下心,接地气,察实情;说实话,知疾苦,有悲悯;创作出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得人心的好作品;密切联系群众,倾听民众心声,具有民生视角。
鉴古学今:广闻博学,兼采众长,文无定法,文贵创新,不照搬重复别人,形成个性风格,练就非常笔力;广泛学习借鉴,吸取各方精华,有突破意识、创新思维、开拓精神。
3.明确概念之间的关系:找准二句或三句的逻辑关联,言之有序,言之成理;能以新闻写作为触发点,延伸到青年成长、为人处事的感悟。
①国之大者强调“大”“高”;田间地头侧重“深”“实”;鉴古学今侧重“广”“博” 
②国之大者是根本;二三句是具体实践路径。 
③第一句是“上连党心”,第二句“下连民心”。或:兼顾党性与人民性。
④第一句是紧扣时代脉搏,第二句是沟通群众心灵。
⑤天安门上站位高,才见高度、有灵魂;田间地头接地气,方有血肉、有活力。
⑥“天安门上”能高屋建瓴;“田间地头”和“鉴古学今”是源头活水
⑦天安门上提供正确方向,田间地头提供鲜活素材
⑧天安门上讲“道理”,影响人,教育人,田间地头讲“事实”,说服人,打动人
⑨天安门上,黄钟大吕感召人;田间地头,“一滴水中见太阳”。
➉既要放眼大”处,又要着手细”处
⑪既要“深”入群众,又要“纵”览古今
⑫既要守住根本,又要敢于突破
⑬既要心中有“魂”,有要眼中有“人”。
⑭既要求“实”,有要笃“学”
⑮天安门上,视通万里;鉴古学今,思接千载
⑯国之大者,内化于心;田间地头,外化于行
⑰国之大者,有深度;田间地头,有温度
⑱天安门上掌好舵,田间地头和古今精华犹如人生之船的双桨 
【拟题示例】
能识乾坤大,亦怜草木青
胸罗天下兵百万(化用毛泽东诗词“胸罗文章兵百万”)
心系家国,行走大地
高处立,向阔处行(化用左宗棠名句) 
心系人民,笔舞乾坤
从天安门到田间地头
脚下沾泥土,文字有厚度
写华章
天安门上看田间
在殿堂和田垄之间
以“小切口”,做“大文章
大笔如椽写乾坤    
青春文章三步走
青年成长的三座灯塔(路标,法宝,抓手,三部曲)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庙堂之高忧其
躬身田地写文章
胸有丘壑,心系苍生
国之大者为人民
之所向,之所往      
为国为民,写大文章
心怀天下,笔有乾坤
青春的俯仰之景
眼中山河,笔底乾坤  
广角观时代,精微写华章
【类题拓展链接】 
原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勒内·托姆是法国著名数学家。有一次,他同两位古人类学家讨论问题。谈到远古的人们为什么要保存火种时,一位人类学家说,因为保存火种可以取暖御寒;另外一位人类学家说,因为保存火种可以烧出鲜美的肉食。而托姆说,因为夜幕来临之际,火光灿烂多姿,是最美最美的。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秘诀】 古人云:“名不正则言不顺。”就议论文写作而言, “名”通常指的就是核心概念。概念是思维的细胞, 也是议论文写作的逻辑起点。对核心概念界定得是否清晰准确, 直接关系到议论文写作的质量。在一篇议论文中, 一个概念一般只能表达一个确切的含义。在议论文写作中, 先要把握核心概念。 
高考作文阅卷中,对议论文一类卷和二类卷的评分标准, 都有相类似的一条要求, 即对文中的某一“含义”或“重要概念”进行剖析或界定。
对“重要概念”进行“剖析”、“分析”或“分解”, 都可以出现在论证层面, 唯独“界定”一词, 更加强调了在论证分析之前, 要对中心词或关键概念进行一番准确而深刻的解释, 先明确指出其“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才能对症下药、一针见血地深化文章主旨。而这也是一类文的一个重要标准, 是与二类文的区别所在。
【审题指导】
提取材料关键内容:(1)取暖御寒;(2)烧出鲜美的肉食;(3)夜幕来临之际,火光灿烂多姿,是最美最美的。
挖掘隐藏的相关概念:(1)生存、生活与审美;(2)实用与审美;(3)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4)有用之用与无用之用;(5)眼前的苟且与诗意生活。
明确概念之间的关系:并列关系?递进关系?对立统一关系?矛盾关系?选择关系?
【拟题示例】
莫为生存忽略
勿忘实用之外的诗意
眼前  觅诗与远方
物质之基础  享精神之盛宴
生活之需  品诗意之美
面包美  水仙
面包可贵  鲜花价高
要有理性思维   更要有浪漫情怀
生活之“俗”   更爱诗意之“雅
做一个有诗和远方的哈姆雷特
面包,更要玫瑰
人间草木深  我心桃花源
与逐美之心共舞
美:灵魂中跳跃的火焰
别忘头顶的月亮
低头看路  也要仰望星空
物质诚可贵  我心向明月
火光灿烂时  何处不诗意
【拟题秘诀】1.紧扣材料;2.引用化用;3.善用修辞

二、结构篇
【打造完整的议论段】
【恰当链接材料和观点】
【合理安排分论点】
标题:眼放苍穹之外,心系田垄之间
开头:舍斯托夫有言:"一个完整的人,定是既可以望向星星又可以走在泥里的人。"
分论点一:须肯定的是,一个谋求发展的青年,定是胸怀家国,眼放苍穹之外的。
分论点二:然而,如果只把目光投在高高的穹顶上,而不愿走下田间接触百姓的生活,倒真成了眼高手低之徒。
结尾:莫里哀先生的吟唱:"啊!我的朋友,希望你想着国家,也想着百姓。在成长中你就会发现:百姓是国家,国家也是百姓。"
三、素材篇
【课本素材】
贴近民众、就真务实:《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喜看稻菽千重浪——袁隆平》、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恩格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夏衍《包身工》《“探界者”钟杨》
大格局、大胸怀:林觉民、孟子、司马迁、曹操、梁思成、鲁迅、卡夫卡、魏征、苏洵、杜牧……
【时事时人】
1.前几天,董宇辉在直播中说,他隔三差五就要回乡下,去亲近土地,因为土地会让人感觉踏实,土地会给人很多经验与智慧,它可能是呆板的守旧的,但一定是正确的经典的。只有脚踏实地,不忘根本,才可行得稳,走得远。
2..俞敏洪说:要成为树的种子,即使被踩到泥土中间,依然能够吸收泥土的养分。扎根到田间地头,我们能更好地成长,能更好地呈现大地的丰实与厚重。
3.最美村官沈浩,曾是安徽省财政厅副处级干部,他被选派到小岗村任党支部书记。一届任期后,小岗村民集体摁上鲜红的手印,挽留这位百姓贴心人、致富引路人,沈浩也选择留下,再干三年。他把最后的生命时光留在了小岗村,他把人生的论文,写在了厚实的黄土地上。
4. “耶鲁哥”秦玥飞:“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秦玥飞是耶鲁大学经济学和政治学专业的高材生。大学毕业时,秦玥飞没有去跨国企业做白领,而是选择回祖国农村服务。 
5.老舍,是一个真正“眼中有人”的作家,他被北京市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他关注民生,其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歌颂底层人民的坚忍和抗争,后期作品强烈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自立自强于世界的喜悦和自豪,这使他的作品具有大众化、 通俗性、 民族色彩浓厚等特点。《茶馆》《骆驼祥子》《龙须沟》莫不如此。
6.列夫•托尔斯泰在他几部著作期间漫长的时间里,他总是深入到庄园里,与那里的农民们一起劳作、收获、编草鞋、编识字课本……他之所以被称为“耕作的诗人”,正是因为他没有远离文学创作要来源于生活这个原点,也才有了那些闪烁着人性光辉的文字。
【名言名句】
1.王国维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深入田间地头,根植人民沃土,故有生机;而“出乎其外”,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故有“高格”。
2.鲁迅先生说:从水管里流出来的是水,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他是在告诫我们,要做有温度的人,写有温度的文章。
3.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重要讲话 
4.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重要讲话 
5.必须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重要讲话 
 6.科研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实践中形成的真知变成论文,当党和人民需要的真博士、真专家。
 7.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
 8.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9.左宗棠:身无半亩,心忧天下。
10.悲悯就像一条善良的河流,澄清着沿路的风尘。
11.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 
12.  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
 13.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杜甫
14.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
15.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顾炎武
16.上不能宽国之利,下不能饱尔之饥。我饮酒,尔食糟,尔虽不我责,我责何由逃。——欧阳修
17.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自题小像》 
18.心中有丘壑,眼里存山河。——网谚
19.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聂夷中
20.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
21.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毛泽东
22.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毛泽东
23.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24.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25.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司马迁
26.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陆游
27.锦绣河山收拾好,万民尽作主人翁。——朱德
28.笔下三千牍,胸中百万兵。——金·李纯甫 
29.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未有学其小而能至其大者也。——欧阳修
30.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王阳明  
31.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左宗棠
32.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南宋·戴复古
33.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张载
34.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王羲之
35.以苟活为羞,以避事为耻。——曾国藩
36.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身入局,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曾国藩
37. 黄宗羲: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38.理论是灰色的,生命(可改为“实践”)之树常青。——歌德
39.路虽远行则至,事虽难做则成。
40.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李大钊
41.冯友兰:人生的四种境界。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
42.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影视文
1.优秀影视作品,体现人民立场与民生视角也不在少数。比如去年热播的电视剧《人世间》,今年热映的电影《八角笼中》,也是如此。
2.具有人民性与民生视角的文学作品,流传百年千年。比如杜甫的“三吏三别”,白居易的《卖炭翁》《秦中吟》,鲁迅的《呐喊》《彷徨》系列小说,以及当代文学作品《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等。  
四、欣赏篇
         眼放苍穹之外,心系田垄之间
舍斯托夫有言:"一个完整的人,定是既可以望向星星又可以走在泥里的人。"在如今这样一个多无化的世界之中,横流的物欲冲击着每个人的心,于是越来越多的人打着"自由发展"之名,却行着利已主义之实,似乎全人类的发展和疾苦都非我能及之。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又该如何处之?
须肯定的是,一个谋求发展的青年,定是胸怀家国,眼放苍穹之外的。
国际共运领袖列宁同志在苏维埃代表大会总结时说:"希望我们都把苏维埃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我们才能发展前进,我们的联合才能发展向前进。"列宁的话从一百年前拿到今天依然震耳欲聋,如霹雳直击心中。诚然,在各因素动荡的今天,有不少人发出疑问:自己尚不知未来,有必要"眼高手低”地操心国家与世界吗?我认为,这二者的逻辑顺序需被纠正。曾国藩在近二百年前就写下"无国无家"之语, 周恩来在中学时代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有些人却并不懂得鉴古效今,只是一味呻吟漫骂。国家的发展是无数家的总和,如果每个人都闻于自身,而视国事于无睹,那我们这个民主的共和国终将失去其生命力。只有敢想敢说,才有发展动力;而畏首畏尾、把国家大事束之高阁之人,会被历史的车轮碾成齑粉。
然而,如果只把目光投在高高的穹顶上,而不愿走下田间接触百姓的生活,倒真成了眼高手低之徒。
毛泽东主席在六十年代写下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发展的动力。"青年人欲有所作为,关心国家事务是基础之一,而亲自走上田垄,同最朴实也最普通的老百姓交谈,与长远的眼光同等重要。毛主席奔波田间地头,写出留名青史的《湖南农民运动调查报告》,丘吉尔亲自拄杖登上前往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地铁后,发表了震惊全球的《我们绝不投降》讲演;中国共产党的无数党员走下田间,务实调研,最终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千年的贫困问题……不胜枚举的古今中外事宣告着同一个真理:心中有百姓,才有成就事业的可能。之于我们青年,也当效仿前人优绩,把"人民""二字牢记心间,如此这般,一定可以完成我们的目标。
从古代到今天,从中国到外国,从鲁迅到马克吐温、罗斯福、卡斯特罗......他们都为如今的青年揭开了一块幕布,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其后便是我们需要矢志不渝去追寻的。目如鼠短、害怕或不屑仰望星空的人,不临苍生,不近田垄,往往落得泯然众人的下场;而真正有为之人,他们心中用力雕刻着先人留下的咸言:鉴古而学今,眼放苍穹之外,以家国为己任;心系田垄之间,视苍生为吾属。
当我们真正做到这一点时,我们定走在前进的康庄大道之上,而携手于坦途之际。我们也许可以听见莫里哀先生的吟唱:"啊!我的朋友,希望你想着国家,也想着百姓。在成长中你就会发现:百姓是国家,国家也是百姓。"
吾将上下而求索
青年成长,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应“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不是迷茫,而是信念,这不是犹疑,而是勇毅。
何谓“上下”?上下,有社会意义上的“国”与“民”之分,也有时间尺度上的“古”与“今”之分。上下之分别,在于宏观与微观、大局与细节,也在于过往与未来,前人与后人。
新闻写作提倡“上下求索”。《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王一彪在一部优秀新闻文集的后记中,曾提到“天安门上看问题”,即“上”能有庙堂之思,做到“国之大者”;“田间地头找感觉”,即“下”能做到贴近大地,心里装着人民。而在时间之“上下”上,恰如王一彪所言的“鉴古学今”,以求突破,落笔成文,自然葆有乾坤。
这番道理,并不局限于新闻写作之中,而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对于囿于“上下”之分,徘徊于“中间”的青年来说,此话有如晨光之熹微、沧海之明珠。
上求“胸中有丘壑,立马振山河”,下索“捧一颗丹心,献与亿兆生灵”。千年前的“盐铁会议”上,桑弘羊发出了著名的“国富”还是“民强”之问。诚然,有时候,国和家难兼顾,忠与孝两难全。但从底层逻辑上看,没有大国崛起,何谈小民尊严?同时,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这样的国家又怎能称为“强国”?戚继光“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荡平倭寇,既保护百姓免受屠戮之难,又护得沿海边疆“海波平”。袁隆平研发杂交水稻,“喜看稻菽千重浪”,既守护了百姓的“菜篮子”,又为国家的粮食安全筑起一道“防护墙”。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既要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大视界,也要心系百姓衣食所安的热心肠。
上求“往圣之绝学”,下索“拿来”的现代文明精髓。古今中外,东西南北,凡是精华,皆可为我所用。卡夫卡从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中汲取精华,又对反思资本主义“异化”人的现世思想深入思考,以荒诞的情节与变形的象征开辟出现代主义文学的道路。屠呦呦从古代中医药文献中觅得良方,又将现代化学知识应用于改进萃取过程中,为世人贡献出青蒿素。青年也应在“鉴古学今”中求突破。无论世间的暴风雨将我们带往何处,我们都将以主人的姿态上岸。
 “上下求索”,一生何求?有视通万里之大气,善养吾浩然之正气,接通民生福祉之地气,练就笔底有乾坤的才气,或者只是不断优于过去的自己,然后不停奔向更好的远方。
老师简评:本文写出了文采,也不失大气。标题朴素自然,但好在切题,“上下”二字,概括材料要点。首段引出话题,二段诠释内涵,三段切入材料,四段转到青年成长,五六段展开论述,七段总结收尾,结构有整体感,而不显得板滞。阅读积累广博,素材信手拈来。
须弥共芥子,鉴古且学今
优秀的新闻作品,端庄整饬,视野开阔,胸怀国家,心系百姓,鉴古学今,葆有乾坤。而优秀新闻之经验,又何尝不是对吾侪青年之谆谆教诲:横展视野,既见国家时代之“须弥”又见人民之“芥子”;纵拓眼界,既见古之精华又见今之创新。有此,下笔自会有乾坤。
鲁迅先生曾言:“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这句箴言如跨越百年的黄钟大吕,涤荡无数国人的心灵。无穷的远方,或如时代国家之大如“须弥”;无数的人们,或小如“芥子”,是尘雾之微,是荧烛末光。
是胸怀须弥之大,还是心系芥子之小?我想,二者应共同存放于每一位青年的心间与肩头。
心纳须弥,立鹄鸿志,将个人命运与国家社会紧密相连。科技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了解世界的资讯与机会。我们心系天下,当然不是说非得登上“天安门”,而是说要具备宏大的视野与格局。若是没有胸怀国之大者,何以有百余年来,如方志敏般身处“凄凉的荒地”却希冀着“可爱的中国”的仁人志士,何以有心无旁骛,“坐得十年冷板凳”只为在关键技术上突破封锁的科研工作者?这些胸有丘壑、心纳须弥的丰碑,正当是吾辈青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坐标。
然脱离了芥子,须弥该从何谈起?心系每一位如你我般渺小的芥子,看见人民的悲喜,“一枝一叶总关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缔造者与书写者,心系人民,是我国“以人民为中心”的要求。漫溯历史,每一位站在人民立场的身影都令我们动容——有看得见民生疾苦的杜甫、白居易,有学成反哺山村的“村官”秦玥飞……远处的须弥山固然令人心驰神往,但近处的哭声也同样重要;当我们用心观照身边的人事物,并如孟子所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将视野拓向远方,我们既为汶川大地震死伤的同胞呦哭,也为土耳其大地震中的受灾民众而哀悼,那么我们离无远弗届的须弥之山又进了一步。
在须弥芥子并于心的基础上,当我们将视野纵向拓展,便可于古今之间谋求发展的动力。古有历经时光淘洗的前人智慧,有可喜可悲的历史教训,今有创新驱动下的狂飙突进,有浮华时代下值得反思之处。这就需要我们擦亮双眼,小心甄别,如智慧女神密涅瓦的猫头鹰般在黄昏时分起飞,反思众鸟之轨迹,然后飞向下一个黎明。
胸怀国之大者,心里不忘人民;古今之变纳于心,彼方尚有乾坤在。这就需要吾侪青年吸纳新闻之智慧。须弥共芥子,鉴古且学今。物犹此,事犹是,人亦然。
老师简评:此文审题准确,一“横”一“纵”,构架全文,有机关联了作文材料中的三个要点,思路明晰,论证充分,语言有表现力,且卷面书写非常美观。评55分。美中不足的是,“横”的部分篇幅偏多,而“纵”的层面略微单薄,未能深入,但毕竟是考场作文,仓促行文,瑕不掩瑜。
五、拓展篇

【2014湖南卷作文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被誉为“最美乡镇干部”的某党委书记,在一个其他人不肯去、去了也待不到两年的地方,一干就是八年,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率领村民奋发图强,将穷乡僻壤建设成了美丽乡村。面对洒满心血与汗水的山山水水,他深有感触地说:“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2023天津卷作文题】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与挑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和担当。一个世纪前,在津求学的青年周恩来撰写了这副对联,在交友处事与读书求知方面警勉自己。品读此联,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任选角度,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一片曾经丰饶的土地逐渐变得贫瘠,许多动物陆续离开了这里。

       小鸟对蚯蚓说:“我也要走了,你不走吗?”蚯蚓说:“我还是想留在这里。”小鸟拍拍翅膀,依依不舍地飞走了。蚯蚓看了看小鸟的背影,继续埋头松土。

       甲虫从远方赶来,和蚯蚓一起忙碌起来。

       几年之后,小鸟回来了,带着一群伙伴,它们嘴里衔着各种各样的种子。小鸟惊讶地发现,这片土地已经变得松软,还长出了小草。蚯蚓说:“你离开的这段时间,甲虫和我一起翻土堆肥,这里渐渐变好了。”

       小鸟和伙伴们把种子播撒在大地上。大地上开满了鲜花,蝴蝶和蜜蜂也来了。

       根据上面的材料,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湖南师大附中月考作文题】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位作家说:我之所以能写出一些好作品,是因为我脚下有地,头顶有天,眼中有人。

       你也许不搞文学创作,却有着类似的感受。请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2017年浙江卷作文题】5.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 分)

       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 是“心灵之书”。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

     【注意】①题目自拟。②不得少于 800 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2010年北京卷作文题】6. 以“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不限文体。  

【特别说明】 以上内容来源于湘语文等公众号媒体,整理出来方便大家学习借鉴,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巧语妙文
读写结合,巧学语文,定能妙语连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