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投资人看审计报告,信,但不全信。
为啥呢?
当年我在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做咨询,其中有一种叫财务咨询,说白了就是帮客户“优化”报表。
该不会有人以为会计报表跟数学卷子一样有标准答案吧?
现代会计准则,有4条基本原则,重要性、审慎、实质重于形式、可比性。
首先,什么叫重要性原则?
说白了,就是有些科目重要,你要仔细记账,有些科目不重要,你就不用那么仔细记账。
那什么科目重要呢?
例如收入项,通常是最重要也是最复杂的科目,需要仔细核算。
可问题是,有些项目你想仔细核算,总得有个标准吧?
例如一个建设工程总价100亿,5年完工,那么第一年计多少收入呢?
有人说可以按每年20%计。
可问题是,一般项目前期都有一次性投入,这些成本如果全部记在期初,但收入只计20%,那第一年不得亏死,市值还要不要了?
所以,这时就要援引可比性原则,成本需要分摊到5年计提。
既然成本已经分摊好了,那么根据成本分摊收入,每年的利润不就平稳了吗?
这样虽然满足了可比性原则,可实际进度究竟能不能跟成本计提匹配呢?
大概率不能。
既然进度与成本不匹配,你还要按成本核算收入,那不就是形式主义了?
这就违背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也不行。
如果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通常工程前期都是整块工作,进度会比较快,后面越来越零散,会降速。
那么按照完工百分比,第一年确认50%收入,后面逐年减少,行不行呢?
这么一来,可比性还能不能要先不说,你也不符合审慎原则。
毕竟工程进度是持续的,你说完成50%,后面如果发现问题需要返工怎么办?
审慎起见,就算理论上完成了50%,记账时也要打一个折扣……
最后你发现,这4个原则就是一圈螺旋账,满足这个,就满足不了那个。
既然不能同时满足,那么操作空间就来了,我完全可以人为强调其中一个原则,调整报表,从而达成特定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