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读过道儒法墨禅,读过四书五经,读过诸子百家,甚至读过康德、黑格尔、马克思、维特根斯坦……
当你读通了这些著作之后,终会发觉百家实为一家,诸子不过以各自语言就着同一内容自说自话罢了。
那么你不禁要问,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结果呢?
答案是语言。
人类认知的传承与迭代主要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从你出生听到第一个字起,便已经被浸入以语言为介质的营养液中,而你吸收的营养叫做文化。
小时候懵懵懂懂慢慢吸收,随着营养的累积,你的认知会不断壮大,吸收营养的速度也变得越来越快。
有一天当你足够茁壮,心里便会好奇一个问题,如此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营养究竟来自于哪里?
你开始寻找答案,最终找到的便是《周易》。
为什么《周易》可以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头呢?
当年伏羲氏“仰望天文,俯察地理,观各类生物,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创造出八卦。
这应该就是中国最早的语言符号系统。
后来这套符号系统逐渐演化逐渐壮大,于是有了后来的文字系统,从演化过程来看,八卦是我们现在可追溯到最早的中文源头。
为什么我们不把八卦称之为文字呢?
八卦其实是比文字高一个维度的存在,八卦表示的是“象”而不是“意”。
所谓“象”其实是画,这个画不是工笔画,而是写意画,甚至比写意更加抽象。
毕竟伏羲当时所面临的问题是通过简单的阴阳二爻,三三组合成八幅画,并通过这八幅画教化世人,可想而知每一幅画所包含的信息量有多大。
信息的压缩必然导致细节丢失,因此这八幅画在我们看来是异常模糊的。
类似于我们现在看到的后现代主义艺术作品,乍一看并不知道是什么,但却越看越浮想联翩,以至于最终引起你关于美的共鸣。
这种共鸣你可以通过自己的价值观去感受,只不过他是一个混沌系统,无法用有限的语言进行描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得意而忘言”。
而得到的“意”又不只是二维平面上的一个点,而是在四维时空中不断变化着的活着的“生命体”。
如何观“卦象”?
八卦虽然无所不包,但毕竟其太过简洁,门槛太高,让人难以入门,更有些人胡思乱想走上了歪门邪道。
有鉴于此,文王决定把这个门槛适当降低,于是演八卦为六十四卦,并为每一卦配上了卦辞,又为每一爻配上了爻辞。
意思就是怕你看不懂,所以把之前的八幅画更仔细的画了一遍,只不过八幅显然是不够了,所以画成六十四幅。
画完之后还是怕你看不懂,于是又在每一幅画下面题字,告诉你这幅画大概画的是个什么“象”。
还不放心,又把画的每一个细节下面都题了字,告诉你如何欣赏画的细节,这些字就是卦辞和爻辞。
所有的艺术最初都是技术,卦象也不例外。
如同书法有既定的笔锋笔顺一样,卦象解读也有基本模式。
例如互、比应、敌应、当位不当位、得中得位、覆、变、战、乘等等,想要完全弄清楚颇需要费一番功夫。
好在后来又有一位大神看不下去了,认为这还是太过复杂,对用户不够友好,于是出手又在文王的基础上对卦象进行补充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