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打羽毛球那会,说实话,多少有点看不起这项运动。
球小、拍子轻、场地小、没对抗,不说是女子运动,最多也就算个社交运动。
起码我打羽毛球的原因,单纯就是篮球凑不够人,只能去羽毛球馆出出汗。
刚开始同事组局,都是街头扑蝶型选手,相比之下我篮球校队的底子,力量、协调性都有明显优势,自然大杀四方。
这也加强了我对羽毛球的刻板印象。
直到不久之后,有人带我去了个俱乐部,现在回头看,大概平均水平也就业5左右,并不是什么高端局。
但在当时街头扑蝶阶段的我看来,简直惊为天人。
我跟人家最瘦小的女生都没法打。
不是说开单打不过,而是最基本的高远球都回不到位,几拍下来就被压到底线,回球只能到半场,陪人家热身都不配。
倍受打击之后,我开始反思,为啥堂堂一个篮球校队的老爷们,连人家一个小姑娘都打不过?
于是网上查了不少羽毛球教学,发现这玩意可不是看起来那么简单,水深着呢。
好在这不是我第一次尝试一项新运动,之前的经验派上了用场,开始请教练1对1从基本功开始训练。
那段时间每周3练,能参加的球局也都参加了,技术自然突飞猛进。
大概用了一年时间,从街头扑蝶涨球到业5水平,在一般场地也算个小高手了。
按理说篮球场地大、人数多、对抗强、动作也更复杂,能打好篮球,打羽毛球应该不在话下才对,可为什么不练就打不好呢?
这可能是很多人认知里的一大误区,总是想简单地复制成功,完全不去思考成功的过程。
我打篮球之所以能进校队,是因为经历了篮球规则下的层层筛选,最后成为了篮球场上的千里挑一。
但是换做羽毛球场,我经历过筛选吗?
并没有,反而是人家俱乐部的人经历过筛选,人家是千里挑一,我变成了人家的分母。
既然没有经历过筛选,凭什么我就能战胜人家历经筛选的千里挑一呢?
这就叫隔行如隔山。
运动如此,创业也是如此。
互联网大厂当初也是小公司,赛道上有成千上万跟它们一样的小公司。
最后它们经历筛选,成了千里挑一,于是有了今天的大厂。
但在另一条还没有终结比赛的赛道上,仍然有成千上万的小公司正在经历筛选,大厂进入这条新赛道也要跟人家PK,并不会自然而然成为那个千里挑一。
当然,篮球队的去打羽毛球,也不是毫无优势,毕竟底子在那,力量、协调性都远远优于常人。
最关键的,方法论相通,打过球都知道基本功的重要性,知道重复训练的必要,也就更能忍受枯燥乏味。
接受延迟满足,甚至能为自己设计一套即时反馈系统激励自己度过枯燥期,所以确实更容易成功。
只不过仍旧只是成功概率的提升,一般人的成功概率是0.01%,他们的成功概率是10%甚至50%,但无论如何到不了100%。
这也是为什么连续创业者受资本追捧的原因,他们就相当于篮球校队的去练羽毛球,会比一般人更容易成为高手。
但同样是篮球校队,去打羽毛球一辈子街头扑蝶的也不少,起码我周围那几个就这样。
当初AI赛道,美团的王慧文呼声很高,最后折戟沉沙,成了分母,筛选就是这么残酷。
在我埋头钻研羽毛球那段时间,篮球打得少了,半年不摸一次球,等下次跟队友对位,让人家虐得体无完肤,他们还以为我受了什么大伤。
而且羽毛球达到业5水平,基本也就到了瓶颈,想要再往上走,就需要长期坚持一周3练甚至4练,时间成本太高。
就算想要维持业5水平,至少也要保证一周2练。
3天不打,自己知道,3周不打,对手知道,3月不打,所有人都知道,水平直接降级了。
维持一项运动的竞技水平,成本可不低。
我年轻时,最多也就同时维持羽毛球和篮球同时在业5水平,再多的话就实在没时间了,因为当时我还在创业。
对于大厂而言,同样存在精力分配问题。
公司规模越大,牵扯到的精力越多,管理者对现有业务尚且疲于奔命,哪有精神头开辟新赛道?
几个因素叠加,大厂的优势基本也就被抹平了。
反而是在原有赛道取得过成功,稳定后撒手不管,跳出来全心全意开拓新赛道的创业者机会更大。
例如Deepseek。
但也只是机会更大而已,失败仍然是常态。
虽然有胜有败,但人家在功成名就之后仍敢于挑战,仍旧追寻理想,本身就已经赢了。
反正收藏你也不看,点个赞意思下得了……
不败博弈:50+实战案例讲透《孙子兵法》(已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