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里面称子的,除了孔子之外,只有两个人。
一个就是这位有子,名叫有若。
另一个就是曾子,马上我们也会遇到,名叫曾参。
据说《论语》就是由曾子和有子的门人联合编撰的,也因此,《论语》中有些章节与其他章节的风格有明显差异,我们后面遇到的时候再讲。
孔子的儿子孔鲤走在了孔子前面,留下一个儿子名叫孔伋,就是大名鼎鼎的子思。
孔子晚年把孙子托付给了曾子,可见曾子在孔子心中的地位。
而子思也不负众望,孟子就是他的再传弟子。孔子、曾子、子思、孟子这一条线,后来被尊为儒学正宗。
《四书》中的《大学》就是曾子撰写,而《中庸》相传作者就是子思。
另一部是《孟子》,其对孔子思想的还原度之高,我们不仔细品味,甚至分辨不出他们是两个人。
回到有子这句话,儒家强调孝悌,子女对父母称孝,弟妹对兄姐称悌。
为什么要一再强调孝悌呢?
这句话就是答案。因为孝悌的人,很少有冒犯尊长的。
连尊长都不冒犯,就更不要说做乱了。
做一个君子最重要的就是从根本上端正自己,根本上端正了,做什么事情就符合道了。
孝悌就是仁的根本啊。
这句话里面出现儒家至关重要的两个概念,孝跟仁。
仁者爱人,怎么爱人?
后面孔子会讲,包括了“己欲立而立人”,也包括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我们遇到了再讲。
这里,我们先从行动的角度描述一下仁。
所谓爱人,反映在行动上,就是“施恩”与人。
儒家主张的仁义,我们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积极的“施恩”与人,这就是仁。
被施恩的人要积极的“报恩”,这就是义。
报恩到什么程度呢?
要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那这样不就比义又多出来了恩吗?
报恩反而又变成了施恩,履行义,最后就又变成了仁。
而对方受到了过多的回报,于是他也要履行义,回过头来报恩,结果又多处了许多恩。
如此往复循环,人与人之间的恩越积累越多,人们也就越来越凝聚在一起,充满了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