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第6章)
又来描写道了。
老子特别喜欢谷啊、溪啊这些洼地,也特别喜欢用若啊、或啊、不啊这些若有若无的表述,当然玄、虚也都是他的偏好。
其实这就是人家写作风格,是在做类比,本来也没办法精确。
告诉了咱们一个大方向,又给咱们指出了错误方向,我们就应该知道怎么走了,至于具体的道路,只能自己走着看。
对于这种风格,很多人想多了,觉得老子有点藏着掖着,背后肯定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
你看,这就是不实践带来的后果,想象一下,如果是咱们要描写老子所描写的对象,自己会怎么写?
拿起笔来自己试着写写,看能不能写出言之凿凿的描述?
很可能一个字都写不出来吧?
或者写出来了,回头再看人家老子写的,就把自己的稿子当废纸扔了。
写的东西都一样,语言还不如人家生动,留着又有什么意义?
这时候咱们就知道老子不是有所隐瞒,“道可道,非常道“,对这句话的理解更深刻了吧?
人家已经尽力了,几千年来,说得最好的还是人家。
还有一些字在当时是很常见的字,例如这个“玄牝”,现在生活在城市的人估计一辈子都没见过耕牛吧?
农村用耕牛也越来越少了。
大家广告里常见的是奶牛,这些牛大多数都是引进品种,从荷兰进口的,是经过了几十代杂交筛选出来的,产奶量极高,跟中国本土的耕牛在各种体征上都有天壤之别。
所以,现代人的印象里,牛就是荷兰奶牛那样的。
加之农业机械化,现在很少有用耕牛耕种的了吧?
所以,本土耕牛已经很少见了。
古代耕牛就很常见,属于生产必备工具,很多朝代是不允许杀牛、吃牛肉的。
水浒里动不动来半斤熟牛肉的都是梁山好汉或者土匪,吃牛肉就是跟朝廷对着干的标志。
一般耕牛就两种,我们现在知道“老黄牛”,而另一种就叫“玄牝”或者“玄牡”,玄就是黑中带红的那种颜色,玄牝就是黑红色的母牛。
咱们现在去网上搜照片,耕牛仍然还是玄色的居多。
老子说玄牝,就是拿当时最常见的事物做类比,这样大家才好理解。
谁知道时过境迁,读者反而没见过牛,还觉得这是个什么稀奇玩意呢。
如果老子现在重写,他肯定也就不用这个来比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