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旦以成王命兴师伐殷,杀武庚禄父、管叔,放蔡叔,以武庚殷馀民封康叔为卫君,居河、淇间故商墟。
康叔初封时,是否侯爵之争论。
司马迁认为周夷王及收厚赂,顷侯以侯爵位。
徐中舒、唐嘉弘认为: “康叔初封康,是畿内采邑,后封于卫,带上周的部族,驻在卫地,六代世袭称伯,为一方之长,乃王宫而非诸侯。”“一面镇守东方,一面仍在王室有职位。到了周夷王时,卫顷侯厚赂夷王,夷王始命卫为侯,这时卫方完全变成诸侯。”
按照徐、唐两位先生的意见,康叔在封于卫前封于康,而直至顷侯时才命卫为侯,之前六代皆为方伯驻在卫地,其身份非诸侯。
也有学者根据文献资料与考古发现,自康伯髦以后的考伯、嗣伯、捷伯、靖伯、贞伯之“伯”很可能亦为尊称,而非爵称,亦非为“方伯”之义。
有学者认为卫国初封就是侯爵。
从《系年》简文和金文中的“康侯”之称看,康叔在成王之世确被封为康侯。“以侯殷之余民”,此同见于金文的“鲁侯”“匽( 燕) 侯”“宜侯”等皆为西周地方封国的国君,同其他封君不同的应是其本身又有王官之职。
三家注【索隐】按:《康诰》称命尔侯于东土,又云“孟侯,朕其弟,小子封”,则康叔初封已为侯也。比子康伯即称伯者,谓方伯之伯耳,非至子即降爵为伯也。故孔安国曰:“孟,长也。五侯之长,谓方伯”。方伯,州牧也,故五代孙祖恒为方伯耳。至顷侯德衰,不监诸侯,乃从本爵而称侯,非是至子即削爵,及顷侯赂夷王而称侯也。
按照上述内容,康叔既受封为侯,又是五侯之长的“方伯”,因此后代皆有“伯”之称。
以董珊的《清华简<系年>所见的“卫叔封”》为代表的一批解读清华简《系年》的文章,还提出“卫顷侯厚赂周夷王 ”的目的是合法化“康国变卫国、康侯变卫侯”,自此才正式以“卫”为封国名称,从卫顷侯开始才有卫国、卫侯。
在《晋世家》中,司马迁就称呼卫武公之后的卫成公为“卫侯”了 :“五年春,晋文公欲伐曹,假道于卫,卫人弗许。还自河南度,侵曹,伐卫。正月,取五鹿。二月,晋侯、齐侯盟于敛盂。“卫侯请盟晋,晋人不许。卫侯欲与楚,国人不欲,故出其君以说晋。”
《左传》的记载也可以证明卫国长期是侯爵。
隐公元年(前722)传首见“卫侯”:卫侯来会葬,不见公,亦不书。
隐公八年(前715)经首书参与会盟的“卫侯”:八年,春,宋公、卫侯遇于垂。
……
对于卫伯的解释,还有学者认为:方伯是一方诸侯之长,拥有部分对其控制地区小诸侯的政治统治权。西周存在方伯这种介于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地方势力类型,由于方伯的存在,天子与诸侯的统治关系被部分阻隔,方伯成为周王与诸侯之间的政治枢纽。卫国是西周的重要诸侯国,《尚书》有《康诰》《酒诰》等周公、成王专门对卫康叔的诰文,可知卫康叔当时地位之高。周初“三监”被废之后,周公分封其弟康侯为卫国国君,使之成为控制殷地的诸侯之长,后世卫国君主继续充当方伯。
是伯还是侯,是尊称还是一方诸侯之长,等待“地下之新材料”的证实。或许是一个无解的密码。
又或许史学界己有定论,密码破解也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