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年春,与卫灵公会邵陵。蔡侯私於周苌弘以求长於卫;卫使史鰌言康叔之功德,乃长卫。夏,为晋灭沈,楚怒,攻蔡。蔡昭侯使其子为质於吴,以共伐楚。
著名的召陵之战
《左传·定公四年》记载:“三月,公会刘子、晋侯、宋公、蔡侯、卫侯、陈子、郑伯、许男、曹伯、莒子、邾子、顿子、胡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齐国夏于召陵,侵楚。”
这是当时除秦、越外的几乎所有诸侯国家,而且除齐国外,都是国君亲自率领军队参加。
但也有例外,紧靠楚国的沈国拒绝参加这次伐楚。于是,联军司令晋国的范献子令蔡军攻沈。
《左传·定公四年》“夏四月庚辰,蔡公孙姓帅师灭沈,以沈子嘉归,杀之。”
司马迁简述为:“夏,为晋灭沈,楚怒,攻蔡。”
这次蔡灭沈,也为楚灭蔡埋下了祸根。
正当联军将要对楚开战之际,“晋荀寅求货于蔡侯,弗得。(《左传•定公四年》)”。
然后荀寅就和范献子士鞅说了一堆不该伐楚、应辞蔡侯而撤兵的所谓理由。士鞅也是个贪夫,也思蔡侯酬谢,未遂其欲。
荀寅的这些说辞,如果是在各国未出兵前,在晋定公未决策前,那也罢了。
然后,没有然后,就撤兵了。“乃辞蔡侯。”
蔡昭侯是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在楚国的三年被囚生活,只是学会了恨子常,却没有让他了悟“破财免灾”。
这一次没有满足荀寅和士鞅,轰轰烈烈开场的伐楚,变成了一场闹剧。
秋天“楚人围蔡”,蔡昭侯是叫天天不灵了。
万般无奈,他只好求救于吴国。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有一段情节丰富的描述:荀寅自以为蔡兴师,有功于蔡,欲得重货,使人谓蔡侯曰:“闻君有裘佩以遗楚君臣,何独敝邑而无之?吾等千里兴师,专为君侯,不知何以犒师也!”
蔡侯对曰:“孤以楚令尹瓦贪冒不仁,弃而投晋,惟大夫念盟主之义,灭强楚以扶弱小,则荆襄五千里,皆犒师之物也,利孰大焉。"荀寅闻之甚愧。
其时周敬王十四年之春三月,偶然大雨连旬,刘卷患疟,荀寅遂谓士鞅曰:“昔五伯莫盛于齐桓,然驻师召陵,未尝少损于楚,先君文公仅一胜之,其后构兵不已。自交见以后,晋、楚无隙,自我开之不可,况水潦方降,疾疟方兴,恐进未必胜,退为楚乘,不可不虑。"士鞅亦是个贪夫,也思蔡侯酬谢,未遂其欲,托言雨水不利,难以进兵,遂却蔡侯之质,传令班师,各路诸侯见晋不做主,各散回本国。
借助于小说家细节的刻画描摹,丰富一下读史时的脑补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