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汾的河点评《史记》之《管蔡世家》(6)

文摘   2024-06-01 19:50   福建  

吴为蔡远,约迁以自近,易以相救;昭侯私许,不与大夫计。吴人来救蔡,因迁蔡于州来。


《左传•定公四年》记载:“伍员为吴行人以谋楚。楚之杀郤宛也,伯氏之族出。伯州犁之孙嚭,为吴大宰以谋楚。楚自昭王即位,无岁不有吴师。蔡侯因之,以其子乾与其大夫之子为质于吴。”


蔡昭公救求于吴国,也是有考量的,因为子胥、伯嚭诸臣,与楚有大仇,楚昭王即位以后,没有一年不和吴国交战。认为他们有共同的仇人。所以将质子送到吴国以寻求援助。


而吴国是怎么想的呢?


十八国诸侯撤军之后,蔡国被楚国围困之际,吴王阖庐也正考虑借机攻楚入郢。


《吴太伯世家》记载,九年,吴王阖庐请伍子胥、孙武曰:“始子之言郢未可入,今果如何?”二子对曰:“楚将子常贪,而唐、蔡皆怨之。王必欲大伐,必得唐、蔡乃可。”


“得唐蔡乃可”是伐楚入郢的战略问题,因为得唐、蔡至少有如下好处:


一、是师出有名

因唐、蔡而伐楚是对楚相子常贪腐无道的惩罚,是子常扣押唐成公、蔡昭侯于楚国三年所引起的。诸侯不战而退,吴国应唐、蔡两国之邀伐楚就是正义之举,是为天下人伐无道。


二、得唐、蔡有伐楚的地理优势。

唐是比蔡小的国家,是楚的属国,对楚国各个方面都很熟悉,可以向吴军提供各方面的帮助。把“唐”放在“蔡”前,是看中了它比蔡更靠近郢都的地理优势,而吴军正是经蔡、唐而伐楚的。


三、楚国士兵打仗只是为了令尹的个人贪财索贿而卖命,士气自然不会高,并且会有怨言,这就无形中削弱了楚军的士气和战斗力。


四、协调了吴国与诸侯国的关系。

吴国攻楚自然会引起各国的注意,甚至有“诸侯乘其敝而起”的危险。现在吴国因唐、蔡而伐楚,是做了十八国诸侯要做而没有做成的事,是替天下人鸣不平,所以各国都乐意看到吴国伐楚为他们出气,而不与吴为敌。


吴王阖庐对于这样天赐良机,攻楚入郢的好机会,定不会放弃。所以,蔡昭侯求吴攻楚的计划进行得很顺利,可谓一拍即合。


蔡侯借吴兵以伐楚,实际上吴国也是借蔡以伐楚。蔡、唐与吴相互为用,结为一体,这就为击败楚国奠定了基础。


没想到,当时如日中天的吴国,在阖闾的带领下,彻底攻破楚国,直取郢城。这场楚国几乎要被消灭的战役,蔡国也参与其中。从此,蔡楚关系彻底决裂。


迁都引发被杀

迁都是件大事,关系到许多人的利益,很多人不愿迁都,蔡国迁都州来是在吴军的胁迫下迁徙的。


1955年在寿县发现并发掘了蔡昭侯墓,出土的部分青铜器有铭文,蔡侯申尊有铭文23行95字,记载了公元前518年蔡昭侯为大孟姬作媵嫁之事,有“敬配吴王”之语。从这些出土文物看,蔡与吴既有共同抗楚的盟友关系,又有亲戚关系,这从蔡迁州来可以看出其关系之非同一般。


然而,蔡昭侯过于依赖吴国,也导致了他的被弑。


贼寇刺杀

蔡昭侯二十八年(鲁哀公四年,公元前491年),蔡昭侯准备到吴国去,蔡国大夫们恐怕他再次迁都,于是派一个名叫利的贼寇刺杀蔡昭侯。 事后,蔡国大夫们诛杀利,以求免除自己的罪过,拥立蔡昭侯的儿子公子朔继位,是为蔡成侯。


楚国的衰败,蔡国的灭亡,吴国的兴盛和迅速亡国……留给了后人太多的思考,这些问题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今现实的,而现实世界之残酷并不亚于春秋时期。

向日葵的天空
旅行为诗,写作为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