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既是载蔡叔、曹叔世系,应为《蔡曹世家》。
司马迁在文中也说:“管叔鲜作乱诛死,无后。”自然无法为他写“世家”。可是司马迁却以《管蔡世家》名篇,或许有其他原因。
三家注【索隐】按:上文“叔振铎,其后为曹,有《系家》言”,则曹亦合题《系家》,今附管蔡之末而不出题者,盖以曹微小而少事迹,因附管蔡之末,不别题篇尔。且又管叔虽无后,仍是蔡、曹之兄,故题管、蔡而略曹也。
有史家提出异议,明朝史学家程一枝《史检》曰:‘史公谓管叔乱无足载者,何以称世家哉?当更曰《蔡曹世家》。’斯得其实矣。
清朝梁玉绳曰:“然管既无世,何以名家,自当以蔡、曹标名,乃史公反附曹于管、蔡,不亦乖乎!小司马补史曰:‘曹亦姬姓文昭,春秋吋颇称强国,其后数十代,岂可附管、蔡亡国之末而没其篇第,自合析为一篇。”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云:“管蔡相武庚,将宁旧商;及旦摄政,二叔不響;杀鲜放度,周公为盟;大任十子,周以宗疆。嘉仲悔过,作管蔡世家第五”。
李景星的解读是这样:“《管蔡世家》,意在于管蔡事。内总括武王同母弟十人之终始,故篇首以十人起,篇末又以十人结,呼应通灵,打成一片。”
就是说马迁是把武王十兄弟做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的,文王的十子都对周王朝的巩固起过具大作用。
至于曹国为何不单析而出,却附于管蔡,李景星曰:“至《曹叔世家》本自为一篇,缘事简文少,不成册帙,故连《管蔡世家》为一卷,分观合观,各有其妙。《索隐》欲析出之,殊属不必。”“因为事有详略,故笔有繁简,司马迀以管蔡为题,其余以概,本无不可。”
你认同那个解释?
是否也为你解惑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