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南粤小村走出了中国防疫先驱

文摘   2024-10-28 13:20   广东  



圣狮村一角▲


如今的广东中山市沙溪镇圣狮村,背靠狮山,前临狮滘河,北岸是农田,南岸则是聚居区。若是航拍,可见一派南粤乡村风光。


圣狮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当时香山地区(今中山与珠海)还是海岛,圣狮得名于狮山以东的古海湾圣狮湾。这片低洼的浅海水域,使得先民可以捕鱼为生。岁月变迁,沧海桑田,香山地区在明代开始渐渐与大陆相连,旧时海湾也变作平原。圣狮村不再临海,却依托肥沃土壤与河流,变得愈发宜居。


圣狮民宅,颇具隐居气质▲


如今的圣狮村,仍然保留着大量明清和民国时期建筑,还记载着一段中国早期的现代化防疫往事。

 

▣两座清代牌坊,见证圣狮历史


从村口的新牌坊下步入圣狮村,眼前是村中主路,沿房舍呈现一道弧线,以村路而言相当宽阔。


在珠三角经济飞速发展的数十年间,圣狮村一如周边其他村落,人居区域不断扩大,村民的新宅逐渐转移至村外,老村落里依保持着旧日古朴。主路两边各有岔路,一侧通往狮山,一侧通往狮滘河,两座百年老牌坊就分别立于路旁。


通往狮滘河的路口处,是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的“期颐偕老”牌坊。这座花岗岩雕凿构筑的牌坊,为四柱三门通天式造型,高约6米。抬头望去,坊顶竖着鳌鱼、狮子和宝塔石雕像,宝塔石居中,鳌鱼在其两侧,狮子则拱卫左右两翼。坊楣处凿刻有“圣旨”、“恩荣”、“瑶池”和“瀛海”等字样。


“期颐偕老”牌坊▲


主间横匾居中的则是“期颐偕老”四字,上款为“光绪二十五年己亥冬月”,下款是“耆民彭藻文仝杨氏立”。横匾背面是“熙朝人瑞”。坊柱下共有四对抱鼓石,石上有对联,正面为“厥北锡恩纶鸾诰宠绥天保福,陇西留齿象峰长曜老人星”,背面则是“海屋纪春秋参天松竹添双算,圣朝多雨露两树椿萱寿百年”。


这一牌坊是清廷为了表彰圣狮村民彭藻文和妻子杨氏这两位百岁老人而修建,如今它是圣狮人前往狮滘河的最主要通道。从牌坊下走到路口,眼前是沿河而建的圣狮市场和文化广场,河岸边被辟为公园,河对岸是无尽田野,一派旖旎风光。


另一座“升平人瑞”牌坊,比“期颐偕老”牌坊“年轻”一些。它背靠狮山,建于宣统二年(1910年),旌表的是村中的百岁老人阮维光。


“升平人瑞”牌坊▲


它同样是四柱三间通天式,也用花岗石雕凿构筑。主间横匾阴刻“升平人瑞”四字,上款“宣统二年冬月”,下款是“寿民阮维光立”,主间横匾阴刻“百岁流芳”四字。中柱对联阴刻“椿树百年耆艾荣旌绥福履”、“竹林千叶瓣香普祝寿期颐”。牌坊柱下镶抱鼓石,柱上有石狮柱头,还有人物花卉雕刻。


“人生七十古来稀”,以旧时的生活水平与医疗水准,活到百岁谈何容易。小小圣狮村能在短时间内诞生三位百岁老人,也因此得“百岁坊”之名。直至今天,圣狮仍有众多高寿者。


村中最古老的公共建筑并非这两座牌坊,而是始建于明代的洪圣庙,如今所见的洪圣殿建筑群是清光绪二十三年(1903年)重建而成。庙额横匾阴刻“洪圣殿”,前檐的木雕、石雕和砖雕都十分精美,庙檐左右墙壁的砖雕诗也保持完好。庙内三进三间布局,采用青砖墙、硬山顶和抬梁式木梁架。几百年来一直香火旺盛,庇护一代代村民。


洪圣庙▲


当然,无论是宜人的居住环境,还是宗教虔诚,都不是“盛产”百岁老人的关键因素。圣狮能够得到“百岁坊”之名,与早早受到现代文明冲击有关。


洪圣庙砖雕诗▲


晚清以来,圣狮人就大量前往海外,使得圣狮成为远近闻名的侨乡。华侨带回资金,也带回先进观念,尤其是近现代医学和慈善体系的传入,让圣狮人得到了更好的保障。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小村落走出了中国防疫先驱,并因此受惠。

 

▣团益公会与彭氏父子


走在圣狮村中,密密麻麻的建筑依山而建,向狮滘河方向一排排延伸。由此衍生的几条长街,遍布清代和民国时期的老建筑。它们风格不一,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或近年来新建的房舍交错杂陈,记录着村子不同时期的历史。


狮山脚下那排民宅最得我心,背靠树林,幽静雅致。古朴的木质门窗和灰墙黑瓦,偶尔可见的精美灰雕,都自带隐居气质。沿山路上行,一棵大榕树位于三岔口,树下的石基上挂着“圣狮正码头”的牌子。别看这里已是半山腰,当年可是海湾码头所在地,可见沧海桑田的魔力。


圣狮正码头▲


沿大榕树旁的石阶继续向上,便是圣狮公园与团益公会。圣狮公园的大门非常简洁,两根西式水泥柱,中间是弧形拱梁,上有“圣狮公园”四个大字,顶端有一头卧狮。公园以一棵大榕树为中心,各种景观沿山坡浑然天成,虽然面积不大,却有野趣。


圣狮公园▲


团益公会就在公园门口旁的空地上,正立面的鹅黄色墙身极其抢眼,硬山顶拱门结构兼容中西元素,顶端弧度优雅,拱券塑有“团益公会”字样,上方有蓝色罗马钟,红色木门充满岁月痕迹。这个中西合璧的正立面,居然配了一个灰砖砌筑的全中式侧面和后方,着实有趣。它两侧有柱廊,内部设有客厅、阅览室、健身回廊、卫生常识室等。团益公会主建筑旁的六柱四角重檐顶小亭名为“荫暍亭”,建于1932年,为纪念华侨林汇卿所建。


团益公会▲


这个中山最早的现代慈善机构诞生于1910年。晚清民初,圣狮村乃至沙溪镇一带的医疗条件仍然落后。圣狮乡民彭介生早年曾参与维新变法,后因眼疾返乡。他在圣狮创办新学堂,并成立团益公会,以慈善为主旨,着力于改善村中医疗卫生条件。


公会最初设址于洪圣庙旁,由村中华侨捐款,搭建了“昭训堂”善堂。此后,乡人踊跃捐款,延请医生开诊,赠医赠药。不论本村还是外村,凡生活贫困者,看病不用诊金,配药不需药费。1913年秋,圣狮人与海外华侨筹资,另外择址,兴建了眼前这座团益公会。


团益公会不仅是慈善组织,也是圣狮人接受新观念和新知识的所在。1931年,团益公会开展妇幼保健工作,就延请助产士杨少卿推行西法接生。


这种与世界文明接轨的氛围,与圣狮人晚清以来的留洋潮一脉相承。早期圣狮人漂洋过海,是为了打工谋生,而到了清末民初,留学生渐成不可忽视的群体,其中名气最大的当属彭华利。


1886年生于圣狮村的彭华利,学名彭利,年轻时赴美读书,是学霸一枚。他就读于美国柏克莱大学,获细菌学硕士学位,毕业后放弃美国优厚待遇,毅然回国,致力于微生物和牛痘疫苗研究。作为华南地区细菌学开拓者,他率先在广东省开设细菌学课程,先后任岭南大学、中山大学等医学院教授。早在上世纪20年代,有鉴于国内缺乏细菌学教材,彭华利就编纂了十余种细菌学著作。


此外,作为广东省卫生局细菌专员、商品检验局专员,他还为广东省制定了食品卫生检验条例、出口食品卫生检查的标准方法及条例。


回国后不久,彭华利与微生物学家叶惠芬结婚。夫妇两人以新式消毒方法,在广州首创“彭利痘苗”,并建立中国首家疫苗厂,制造牛痘疫苗和伤寒霍乱疫苗,彭华利也因此成为中国科学制造牛痘疫苗的第一人。


天花病毒历史极久,人类深受其害。18世纪末,英国科学家琴纳从挤奶女工发牛痘后不染天花的现象中得到启示,发明种牛痘法。这一发明很快传入中国,1805年,英国医生皮尔逊在南粤开展牛痘接种,其中国学生邱熺更是成为南粤最著名的“种痘师”。后来,广州十三行买办捐出巨资,请邱熺主持,为民众免费种痘。因此,一般认为在中国牛痘疫苗推广过程中,广东人既是技术先驱,也是疫苗公益化的最早推动者。


19世纪末,欧洲人发明了将牛痘疫苗进行储存并量化生产的办法,中国开始进口牛痘疫苗。不过,进口牛痘疫苗价格高昂,加之民国初年政局动荡,卫生防疫体系无法建立,天花依旧肆虐。彭华利研发的“彭利疫苗”,本土取材,价格低廉,可谓造福众生。


当时,圣狮村也饱受天花肆虐之苦,每年都有百余儿童夭折。彭华利的疫苗厂投产后,立刻向家乡捐赠大批牛痘疫苗,并在团益公会和圣狮公园开设种痘局,为儿童免费种痘,一时间惠及圣狮村乃至周边地区。


抗战期间,彭华利工厂惨遭炸毁,他在辗转迁移中仍不忘继续研发。抗战胜利后,他重开疫苗厂,继续生产“彭利疫苗”。1949年后,彭华利将疫苗厂捐给国家,仍是南粤地区的主要疫苗来源。也正是在彭华利发明的基础上,中国开启了全国接种,逐渐摆脱了天花。


1979年10月25日,因为全世界连续两年没有发现一个天花病例,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当天为“世界天花绝迹日”。1981年3月,中国卫生部发出通知,停止给儿童接种牛痘,“彭利疫苗”成为历史。


彭华利故居距离团益公会不远,隐于一片民宅之间,静静立于路旁。青砖墙里是小院子,大门紧闭,无法见到内部情况,跷起脚来也只能看到一片灰瓦。


彭华利与彭文伟父子故居▲


这个如今看来十分寂寥的小院子,走出的不仅仅是彭华利,还有其子彭文伟。


1925年出生的彭文伟,从小就受父母熏陶。他就读于华西大学医学院时成绩优秀,并于1949年获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名誉学位。上世纪70年代初,他率先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1984年任中山医学院院长,翌年任中山医科大学校长。


无论是团益公会的存在,还是彭华利对家乡的反哺,都起到了榜样作用。晚清民初,在团益公会之后,中山沙溪镇的各个乡村陆续开设了众多慈善机构,包括龙头环村的广仁赠医局、谿角村的方便医院、隆圩村的民众医院和下泽村的下泽赠医馆等,它们向贫病者赠医赠药,展示着强大的民间力量。


村中遍布老洋楼▲



图源 |叶克飞摄

作者| 叶克飞

编辑|二蛋




🌟星标公众号 ☝️戳这里

欢迎分享,转载、合作请私信联系



RECOMMEND

推荐阅读

一代默片女神,她比烟花寂寞


这座“以大学为美”的城市,曾主导德国的战后崛起


一个有趣的人,最不爱的是做官


享誉世界的他,曾将千余画作冲入马桶,大量名作被红卫兵劫掠


每年享受318天阳光的中世纪老城

飞一般自游
就是玩玩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