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间乡村百年学校,又“君子”又“德风”

文摘   文化   2024-05-12 11:27   广东  

德风学校正面▲

来到深圳龙华区君子布社区德风小学大门前,颇有几分感慨。眼前教学楼高大,设计感十足,校园绿草如茵,标准足球场立于一侧。它仅仅是一座乡村小学,但在深圳,眼前这一切都是学校的“标配”。

因为正值假期,校内并无师生。传达室里有两位保安。我问他们德风学校的老建筑是不是在校内,他们说“是啊,都快一百年了。”我问是否可以进去拍张照片,他们欣然同意,带我入内。

学校正门门廊▲

两层的老建筑位于校园腹地,被新教学楼和操场所围绕。特别的是,它的地势极低,房顶大致与教学大楼一楼走廊平齐,需要下一段台阶才能走到它跟前。

保安告诉我,当年因为地势太低,每逢暴雨,学校一楼礼堂和教室都有水浸危险,操场更是泥泞一片。如今的新教学楼垫高了地基,就不再有这样的担忧。他还说学校兴建新校舍时,一度打算将老建筑采用现代艺术平移,但因为老建筑结构问题,担心损毁而作罢。

学校新校舍▲

眼前的德风学校旧址,外观朴素,带着典型的客家风格,又有西式风格融入。白色墙身、拱廊结构配上拱顶大门,线条简洁。

新校舍▲

资料显示,德风学校开办于1932年端午节。1931年冬天,君子布村的南洋华侨万宝粦、万金粦等人回国探亲,见家乡仍然只有旧私塾,于是便发起倡议,发动当地华侨和乡绅捐资兴建新式学校。校名“德风”取自《论语·颜渊》中的“君子之德风”,校训为“德业日升,风归尽善”。

德风学校校名▲

1939年,德风学校因战乱而暂时停办,师生转至乡间民宅继续开课。1949年,德风学校恢复办学,1953年更名为君子布小学,1956年转为公办,由县教育部门接管。1987年,学校恢复“德风”之名。如今的学校,早已随着“深圳速度”而焕发新颜。数据显示,学校总建筑面积已经达到四万多平方米。校内既有老校舍所在的1932广场,也有新校舍落成后的2020广场,二者互相呼应,记录着这座乡村老学校的历史。

德风这个校名,配上君子布的社区名字,实在是相当有趣。君子布原先是村,后来改为社区,下辖六个居民小组。

君子布这个村名,来历有多个版本,自然少不了如今看来荒诞的传说,但也客观上记录了村子先祖的种种经历。倒是有个说法相对靠谱,称此地四面山野,适合屯田养兵,清代时称“军田埔”,后来取谐音,就成了“君子布”。也有一种说法,指君子布所在的观澜地区曾是布匹集散地,因此君子布有大量手工作坊,又因布匹质量过硬,深受文人雅士喜爱,于是就有“君子布”之称。

早在抗战爆发之前,学校首任校长廖公义、教师张展堂等地下党员就积极宣传抗日。1939年8月,君子布村遭日军入侵,德风学校停办。半年后,形势稍有好转,学校教师便组织学生在村民家中授课。每逢日军“扫荡”,师生就随村民转移到山中。虽然课程有所减少,但始终坚持,同时还根据抗战时局,增加了历史教育,排练抗日话剧,培养学生的气节。

学校侧面▲

教师张展堂与自己的两个儿子更是奋战在抗战第一线,长子参加抗日游击队,后来不幸牺牲,次子从小便帮助游击队完成各种任务,1943年正式参军,转战华南地区。德风学校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配合村中自卫队站岗放哨。还有学生前往位于观澜地区核心区域的广培学校读书,以便于观察敌情,一有风声便立刻回到君子布报讯。因为日军占据铁路沿线,德风学校学生还利用自身对地理的熟悉,护送东纵队员通过封锁线。也正是德风学校的教育与宣传,让越来越多的君子布人投身抗战。

在那段历史时光里,君子布和德风学校无愧于“君子”和“德风”之名。

学校全貌▲


图源 |叶克飞摄

作者| 叶克飞

编辑|二蛋




🌟星标公众号 ☝️戳这里

欢迎分享,转载、合作请私信联系



RECOMMEND

推荐阅读

一代默片女神,她比烟花寂寞


这座“以大学为美”的城市,曾主导德国的战后崛起


一个有趣的人,最不爱的是做官


享誉世界的他,曾将千余画作冲入马桶,大量名作被红卫兵劫掠


每年享受318天阳光的中世纪老城

飞一般自游
就是玩玩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