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金城”里独享已运行七百年、生产两千万枚金币的铸币局

文摘   旅游   2024-09-21 14:42   广东  

老城一角▲


在小镇酒店办理入住时,前台姑娘礼貌地问我是否前来旅行,我点头称是。当然,我的目标并非酒店所处的小城镇,而是位于其周边的斯洛伐克班斯卡-比斯特里察省三大城市——班斯卡-比斯特里察、班斯卡-什佳夫尼察和克雷姆尼察。


办完入住后,我顺便问前台姑娘:“这三大城市按什么顺序游玩比较好?”她用斯洛伐克语对着我手上的翻译器说道:“金银铜,金最小但最舒服,银最累但最好看,铜最大也最繁华。”


行前做过功课的我,立刻明白了她建议的顺序:“金城”克雷姆尼察、“银城”班斯卡-什佳夫尼察、“铜城”班斯卡-比斯特里察。


斯洛伐克国土面积仅有4.9万平方公里,但分为八个州,班斯卡·比斯特里察州是其中面积最大的一个,达到9454平方公里,其中有一半被森林覆盖,人口不到65万,是八个州中最少的。驾车在这一带穿行,堪称极其赏心悦目的享受,高高低低的乡间公路两旁,散落着一个个极美的村镇,“金城”克雷姆尼察,就在这一片错落之中。它也是“金银铜城”中人口数量最少的一个,仅有5300名居民。


老城▲


如今的克雷姆尼察,以保持中世纪原貌、被城墙环绕的老城为核心,新城沿周边而建。所谓新城,其实也有数百年历史,遍布旧时建筑。老城城门对开的石子路,是克雷姆尼察唯一的“商业街”,两侧老建筑多半是咖啡馆或餐厅,还有居民不可或缺的面包店与服装店。街上散落着几档街头小贩,卖着看起来一点也不新潮的衣服,还有各种手作木制厨具,如木勺、木叉和各种动物头像的调料罐。


老城外的商业街▲


若是只有这些,那么克雷姆尼察就与欧洲大多数小城镇无异。可如今看起来寻常的它,曾有极其显赫的过去,整座城镇因金矿而生。


公元9世纪,人们在克雷姆尼察山脉发现金矿矿床,成为斯洛伐克第一个重要矿城。906年,匈牙利王国兼并了斯洛伐克地区,掌控了克雷姆尼察的金矿,克雷姆尼察也因此获得了城市权。1328年,克雷姆尼察铸币局正式成立,当时就已有过千名矿工在此工作。时任匈牙利王国国王查理一世还与波西米亚王国达成协议,在波西米亚银矿产区聘请了大批工匠前来铸币。当时开采的金矿可以在这里直接铸造为金币,这一特权一直延续到了经历了匈牙利王国、奥匈帝国等变迁,一直延续到捷克斯洛伐克时代。时至今日,克雷姆尼察铸币局仍在运营中,是斯洛伐克唯一的造币工厂,除了生产斯洛伐克的欧元货币之外,还为欧盟其他国家压制货币,是欧洲现存最古老的造币厂。


街边▲


老城的城门经过重新修缮,外墙刷成米黄色,两侧与沧桑的石砌城墙相连。门楼上方有一个凸出的半圆带窗阳台,再向上则是克雷姆尼察的城徽,以剑和金币组成,城徽两侧各有一排用于防御的射击孔。门楼两侧柱子上还各雕刻着一具矿工人像,各自拿着铁锹等工具。


老城门▲


老城采用的是东西方都常见的瓮城结构,步入城门后,前行二十米便到达第二座塔楼,两道城门与城墙围合为瓮城,构成又一道防守屏障。穿过第二座塔楼,眼前便是老城的斯特芬尼克广场,建筑沿广场四周而建,多半为三四层,体量普遍不小,见证着旧日繁华。


塔楼与老城广场▲


因为城镇依山而建的缘故,所以整座广场有相当大的坡度,中间被草坪覆盖,草地上有纵横交错的小石板路,黑死病纪念碑占据广场C位,人像多且雕刻复杂精美。黑死病纪念柱在欧洲城市中实属寻常,不过克雷姆尼察相对“幸运”,相比欧洲其他地区,中欧地区的黑死病肆虐程度要低得多,这也使得许多人从东巴尔干等地区迁徙而来,克雷姆尼察也因此得到了更多人力与物力。


黑死病纪念柱▲


黑死病纪念柱细节▲


最抢眼的还是位于广场坡顶一侧的铸币局,教堂塔楼居高临下,占据着老城的制高点。作为目的地,它实在是“这么近那么远”,看起来也就几步路,走上去才知道还得绕到广场后方,沿着坡道兜兜转转,才能找到入口。


七弯八绕走到铸币局门口,发现铁门居然上了锁,心立刻往下一沉,以为要吃闭门羹。回头一看,铁门对面是售票处兼纪念品商店,走进去问过才知道,铸币局采用的是有游客才开门的规矩,想来是工作人员只有一个,无法同时兼顾商店柜台和大门,所以才会上锁。


铸币局全貌▲


工作人员帮我打开大铁门,顺便告诉我,等下门又会锁上,参观完出来时记得按门铃,否则她听不到,就没法帮我开门。被锁的门可不止这一道,内部的教堂、钟楼和塔楼在无游客时都是锁着的,她先带我走到钟楼,帮我打开门,在我爬钟楼的当口,将其他几道门一一打开。于是,我便一个人“独享”整个铸币局。


铸币局一角▲


这座钟楼的攀爬难度不算高,虽然有相当高度,但过道在我爬过的众多钟楼中算是较宽的。当然,这也有我“独享”整条通道的原因。爬到位于大钟下的观景台,整个克雷姆尼察都在脚下。远处是延绵山丘,村落散落其间,近处民居与树林交杂,脚下老城围绕广场,民宅内院有着宁静之美。至于铸币局,除了老城外围城墙之外,它也自带城墙,构筑第二道防线,形成城堡,可见旧日地位之重要。


塔楼上所见的景致▲


铸币局的核心是圣凯瑟琳教堂,祭坛背后的花窗绘制着美丽图案,复杂的穹顶间隙也绘满宗教题材的图案。这座哥特式教堂建于15世纪,正值克雷姆尼察开采金矿的高峰期,教堂内随处可见黄金的痕迹,极尽奢华,但最抢眼的还是3500根管子组成的管风琴。


教堂一角▲


教堂窗花▲


教堂祭坛▲


在教堂旁的塔楼博物馆里,我见到了旧日金币。1335年,克雷姆尼察铸币局开始铸造弗罗林金币,小试牛刀后,又开始铸造在欧洲货币史上赫赫有名、被视为标杆之作的的“杜卡特金币”。


杜卡特金币之所以能成为标杆,只因它是接近足金的高纯度金币,纯度高达997,每枚重3.56克。因为它便于携带,价值也高,中世纪时是流通于欧洲各国、用于国际支付的硬通货。仅仅在14世纪,克雷姆尼察铸币局每年生产的杜卡特金币就能达到25万至50万枚,是当时欧洲铸造金币最多的造币厂。15世纪末,克雷姆尼察铸币局又开始铸造另一种硬币——克雷姆尼察盾,即“古尔蒂纳”。资料显示,克雷姆尼察铸币局铸造的金币总数达到2150万枚,按如今金价计算达到30亿美元。


铸币局也有与时俱进的一面,早期铸币工艺全靠手工,以模具和锤子一下下敲出来。直至17世纪,克雷姆尼察铸币局引入机器造币技术,1661年引入造币滚压机,1710年开始使用冲压造币机。


沿着铸币局的城墙绕行一周,视野不如钟楼观景台那般辽远开阔,却也可更近距离地观察老城。金矿加上铸币带来的铸币税收入,曾使得克雷姆尼察高度繁荣,15世纪更是成为匈牙利王国的第二大城市,仅次于布达佩斯,这等盛景如今已经无从寻觅。


铸币局外的老城▲


与其他因矿业而兴的城市一样,克雷姆尼察也经历了盛极而衰之路。16世纪,克雷姆尼察金矿的表层矿脉就已枯竭,矿工们只能深挖以寻找新的矿床。这不可避免会遭遇地下水的威胁,采矿条件恶化,成本越来越高,利润也随之走低。


大时代的动荡则是更大的冲击。一战后,捷克和斯洛伐克地区摆脱奥匈帝国统治,实现独立。但奥匈帝国在撤离前,将所有造币设备和原材料都搬到布达佩斯,只留下空空荡荡的铸币局。


1921年捷克斯洛伐克恢复了金矿开采和造币厂运营,并且铸造出了捷克斯洛伐克独立后的第一枚硬币。但二战时期,捷克斯洛伐克遭纳粹吞并,克雷姆尼察也遭受严重破坏。德军溃败时,更是用炸药彻底炸毁铸币局。


也就是说,如今我脚下的铸币局是重建的产物。斯洛伐克人遵循城镇原貌进行复建,并重启克雷姆尼察铸币局,不过这次重启也未持续太久,1970年,铸币局开采了当地最后一批黄金后,克雷姆尼察金矿彻底关闭。


失去金矿后的克雷姆尼察,虽然铸币局仍在运营,但已不可能再现昔日荣光。它更像一座山谷小镇,凭借着复建而成的中世纪风貌,以旅游业为支柱,向世人诉说旧日华彩。


 铸币局与行人▲


图源 | 叶克飞摄
作者| 叶克飞
编辑| 二蛋
本文部分首发于澎湃新闻
欢迎分享,转载、合作请私信联系

RECOMMEND

推荐阅读

一代默片女神,她比烟花寂寞


这座“以大学为美”的城市,曾主导德国的战后崛起


一个有趣的人,最不爱的是做官


享誉世界的他,曾将千余画作冲入马桶,大量名作被红卫兵劫掠


每年享受318天阳光的中世纪老城

飞一般自游
就是玩玩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