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陈加荣与肖文精团队:可见光/镍协同催化β-酮酸酯与乙烯基环丙烷的不对称自由基烯丙基化反应

学术   科学   2024-09-23 08:38   北京  
自由基参与的烯丙基化反应为碳-碳键和碳-杂原子键的构建提供了重要方法,有助于策略性地引入多样化的烯丙基部分。近年来,大量文献表明,通过光催化过程产生的多种自由基能够参与多种烯丙基化反应(图1A)。一系列氧化还原活性试剂,如烷基/烯基卤化物、肟酯、硅酸盐、羧酸及其衍生物和吡啶盐都可作为碳自由基前体,可以与各种烯丙基取代受体偶联生成烯丙基衍生物(图1A,i)。另外,烯丙基卤化物、酯和醇以及β,γ-不饱和羧酸,也可以通过光催化的方式生成烯丙基自由基中间体,这些自由基能够与各种受体发生反应,合成一系列烯丙基化合物(图1A,ii)。另外,炔烃、联烯和1,3-二烯作为替代的烯丙基自由基前体,也可以用于结构多样的同源烯丙基和烯丙基化合物的模块化合成。尽管在该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自由基烯丙基化领域仍然面临挑战,特别是在拓展自由基前体和偶联片段的范围以及在构建全取代碳立体中心方面。
基于长期以来在光氧化还原催化和不对称合成化学方面的工作基础,最近,华中师范大学陈加荣与肖文精团队实现了可见光/镍协同催化β-酮酯与乙烯基环丙烷的高对映选择性的自由基烯丙基化反应。该反应成功的关键是利用手性镍络合物作为路易斯酸促进底物β-酮酸酯的烯醇互变,手性镍/烯醇配合物1-A更容易被激发态的光催化剂单电子氧化,形成与手性镍结合的α-羰基碳自由基1-B,随后与乙烯基环丙烷2发生自由基加成/开环反应(图1B),这一步决定了该反应的立体选择性控制。

图1. 研究背景及反应设计
作者首先以β-酮酸酯1a与1,1-二甲酸苄酯-2-乙烯基环丙烷2a为模板底物对光催化剂及反应条件进行了筛选(图2)。确定最优条件为:使用2 mol%的di-tBu-Mes-Acr-Ph+BF4-作为光催化剂,5 mol%的Ni(acac)2作为路易斯酸,6 mol%的L1作为手性配体,乙腈作为溶剂,LED蓝灯照射,反应在室温条件下反应20小时后以74%的产率和96%的对映选择性获得目标化合物3aa

a) Reaction conditions: 1a (0.1 mmol), 2a (0.2 mmol), photocatalyst (2.0 mol%), Ni(acac)2 (10.0 mol%), ligand (12.0 mol%), MeCN (1.0 mL), 10 W blue LEDs (λmax= 456 nm), room temperature (around 26 °C) for 3.5-23 h under Ar. b) All yields were determined by 1H NMR analysis; ee values were determined by chiral HPLC analysis. c) 1a (0.2 mmol), 2a (0.4 mmol). d) Ni(acac)2 (5.0 mol%), L1 (6.0 mol%). e) Without visible light. f) Without Ni(acac)2. g) Isolated yield. 4CzIPN, 1,2,3,5-tetrakis(carbazole-9-yl)-4,6-dicyanobenzene;tBu, tert-butyl; N.D. = Not detected.

图2. 反应条件优化

接下来作者首先对β-酮酸酯的底物适用范围进行了考察。如图3A所示,在β-酮酸酯的芳环上不同位置存在各种取代基不会对反应产生明显影响,表明具有良好的官能团耐受性。此外,将酯基换成酰胺1s,以及使用苯并六元环底物1t和五元环底物1u时,也能取得中等的收率以及良好的对映选择性。当使用苯并二酮底物1v时,只能以50%的对映选择性得到产物3va,可能是因为苯甲酰基的位阻较小,与叔丁酯官能团的位阻相比。而开链的底物酮酯1w在该反应中未能得到目标产物。
随后,作者对乙烯基环丙烷的底物适用范围进行了考察。如图3B所示,烷基酯、砜基和苯甲酰基取代的乙烯基环丙烷都能取得较好的结果。但是使用1,1,-二氰基-2-乙烯基环丙烷2i时,仅能以trace的收率监测到目标产物,同时回收到70% 的原料1a

图3. β-酮酸酯和乙烯基环丙烷的底物适用范围
为了验证该方法的实用性,作者进行了放大量实验,以1 mmol规模制备了产物3af。另外,作者还将反应得到的化合物进行了衍生化反应(如图4所示)。

图4. 克级规模制备及烯丙基产物的衍生化
为了对该反应机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作者进行了一系列机理实验(图5)。TEMPO捕获实验结果表明该反应可能涉及基于α-羰基碳自由基1a-B的自由基途径。荧光猝灭实验,发现光激发态di-tBu-Mes-Acr-Ph+BF4-被Ni(acac)2/L1/1a的混合物有效猝灭。非线性效应实验,观察到产物3aa和手性配体L1的对映体之间的线性相关,表明镍盐和配体以1:1的比例形成相应手性催化剂来催化反应。

Mechanistic investigation. (A) Radical trapping experiment using TEMPO. (B) Stern−Volmer experiments with photoexcited di-tBu-Mes-AcrPh+BF4-in MeCN (1 × 10−5 M, λex = 400 nm, λem = 510 nm). I0 and I are the respective luminescence intensities in the absence and presence of the indicated concentrations of the corresponding quencher. (C)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ee values of 3aa and L1 in the reactions of 1a and 2a under the standard reaction conditions.

图5. 机理研究实验
基于一系列机理实验,作者提出了以下可能的反应机理(图6):首先,镍、手性配体和底物1a形成手性镍/烯醇配合物1a-A,随后被激发态的光催化剂单电子氧化生成α-羰基碳自由基1a-B,该碳自由基对乙烯基环丙烷2a进行自由基加成开环生成自由基中间体1a-C,该自由基中间体再被还原态的光催化剂还原生成碳负离子中间体1a-D。最后通过质子化,再与另一分子底物进行配体交换解离出手性镍催化剂,同时释放出产物,完成整个催化循环。

图6. 可能的反应机理
综上所述,肖文精与陈加荣团队发展了一种可见光/镍路易斯酸协同催化的β-酮酸酯与乙烯基环丙烷的不对称自由基烯丙基化反应,合成了一系列含手性季碳中心的烯丙基化合物。该方案成功的关键取决于镍催化剂发挥的双重作用,包括原位形成对光响应的底物/镍配合物和不对称自由基加成的立体选择性控制。
这一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Sci. China Chem.上,通讯作者为陈加荣教授。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屈文原为第一作者。详细内容见:Wen-Yuan Qu, Xue-Song Zhou, Wen-Jing Xiao, Jia-Rong Chen. Asymmetric radical allylation of β-keto esters with vinyl cyclopropanes by dual photoredox/nickel catalysis. Sci. China Chem., 2024, doi: 10.1007/s11426-024-2249-x

扫描二维码或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可查阅全文。

【扩展阅读】

2024年《中国科学:化学》中英文刊优秀论文评选结果发布!

《中国科学:化学》2024年上半年最受关注微信文章

Sci. China Chem.影响因子10.4 || 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Sci. China Chem.有机合成文章精选——Visible Light-driven Organic Synthesis

西湖大学王兆彬课题组:光诱导配体-金属电荷转移实现铬催化烯丙基C(sp3)–H键和醛的加成反应

明斯特大学Armido Studer/安徽大学宣俊Sci. China Chem.:亚硝基化合物的光化学转化新进展

韩国高等科学技术院(KAIST) Sungwoo Hong教授综述:光诱导含N-杂芳基的双官能团化试剂的双功能化

武汉大学沈晓课题组:新型卡宾试剂助力偕二氟亚甲基环丙烷化合物合成

青岛科技大学杨道山教授课题组:可见光促进铜催化炔烃与硫鎓盐反马氏开环反应构建Csp3-Csp键

赵斌教授课题组构筑Cu NPs@MOFs催化剂实现温和条件下高选择性合成3,4-二氢异喹啉

吴骊珠院士团队:无金属参与的可见光催化醛和铵盐合成腈类化合物

武汉大学周强辉/程鸿刚团队:Catellani反应/NBS环化接力构建1-溴乙烯四氢异喹啉

华中师大徐浩课题组:远程铜催化炔基噻吩碳酸酯的对映选择性取代反应研究

武汉大学王春江团队:铜催化亚甲胺叶立德与β-三氟甲基取代烯基杂环芳烃的不对称1,3-偶极环加成反应

武汉大学雷爱文、易红、陈宜鸿团队:电化学内炔区域选择性自由基串联环化反应合成硒化/三氟甲基化二氢吡喃化合物

上海有机所胡金波团队:通过配体调控实现二氟甲基(2-吡啶基)砜试剂中2-吡啶基vs二氟甲基的选择性转移

中国科学化学
《中国科学:化学》(中文版)和Science China Chemistry(英文版)是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综合性化学期刊,致力于快速报道化学科学及相关交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最新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