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陆展/洪鑫课题组:钴催化末端炔烃马氏锡氢化反应

学术   科学   2024-11-11 13:16   北京  

陆展课题组报道了一种钴催化的高α-选择性末端炔烃锡氢化反应,通过钴氢物种合成α-乙烯基锡。该反应使用简单易得的炔烃及Bu3SnH为原料,在温和条件下以中等到较高的产率及优异的区域选择性合成了α-乙烯基锡,官能团耐受性好。催化体系的效率极高,TON达10000,TOF可达144000 h-1。合成的产物能够进行多种衍生化反应,生成1,1-二取代烯烃、共轭烯烃、α-乙烯基碘、α-乙烯基叠氮化物和烯丙醇,展示了它们在有机合成中的广泛应用。通过对照实验、同位素实验和DFT计算,揭示了主要机制,证明了可能的Co-H顺式加成过程。

乙烯基锡作为一类重要的合成子,在医药及合成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炔烃的锡氢化反应相较于金属锡化更具原子经济性。此前合成烯基锡的策略多集中在自由基引发剂、路易斯酸等试剂的使用。与这些方法相比,过渡金属催化的炔烃与锡氢化合物的反应是一种更高效的方法。由于位阻效应,端炔的β-锡氢化更容易进行(图1A)。而炔烃的高选性α-锡氢化反应则更具挑战性:1) R3SnH的均裂会引发副反应,导致反应混乱并降低区域选择性。因此,需要使用合适的催化剂来抑制副反应并提高区域选择性;2)大多数α-锡氢化反应更依赖于底物而非催化剂,因此开发适合的催化体系尤为重要。

基于长期以来在丰产过渡金属催化炔烃反应方面的工作基础,最近,浙江大学陆展课题组利用金属氢策略高效实现了端炔的马氏锡氢化反应。使用简单的Bu3SnH合成α-乙烯基锡。反应具有优异的产率和区域选择性(大多数情况下α:β选择性≥99:1)(图1B)。


图1.末端炔烃高区域选择性锡氢化的合成策略

作者根据文献进行了反应敏感性评估,考察了八个可能影响该反应活性和区域选择性的因素,其中包括高浓度、低浓度、高含水量、低氧含量、高氧含量、低温、高温以及放大反应(图2)。作者将这些反应结果与最优条件下的结果偏差进行对比,分别计算后转化为雷达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反应浓度及温度对反应影响较小,同时放大实验也可以顺利进行。但高湿度和高氧含量条件会使反应产率明显降低。反应的活性和区域选择性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相同的趋势。


图2.反应敏感性评估

作者选用苯乙炔1a作为模型底物,三丁基锡氢作为锡源对反应配体进行筛选。确定最优条件为:使用2.0 mol%的Co(OAc)2及2.4 mol%的L7原位络合,手套箱内反应1 h(表1)。

表1.钴催化末端炔烃高α-选择性锡氢化反应条件筛选

在最佳反应条件下,作者首先探究了含有给电子和吸电子基团的芳基炔烃(图3)。含有腈基、卤素、醛、酮、酯和游离胺等官能团的底物在反应中表现出良好的耐受性。苯环对位含有乙烯基的底物也可以顺利得到目标化合物。含有稠环和杂环如萘、吡啶、嘧啶、噻吩和苯并噻吩的炔烃也顺利进行了反应。产物3x可通过Stille偶联反应用于聚合物反应。简单的末端烷基炔烃,如丙炔(1y)、己炔(1z)、庚炔(1aa)、辛炔(1ab)和环己基乙炔(1ac),在反应中顺利实现了高区域选择性α-烷基乙烯基锡的合成。含有生物活性基团的炔烃,如依帕列净中间体、雷沙吉兰、萘普生、厄洛替尼和胆固醇,也顺利进行了锡氢化反应,生成单一的α-乙烯基锡。

图3.末端炔烃马氏锡氢化的底物范围

为了展示其合成实用性,作者进行了克级反应(图4)。使用0.5 mol%的Co(OAc)2和0.6 mol%的L7,反应1 min。顺利得到α-乙烯基锡,产率为87%,区域选择性为96/4 rr,TON达到了174,TOF达到了10440 h−1(图4A)。作者还对反应催化效率进行了考察。在添加0.5 mol%催化剂的情况下,反应在30秒内完成,产率为98%,区域选择性为98/2 rr,TOF为23520 h−1。当使用0.5 mol%催化剂并在反应5秒时终止反应,TOF值达到了144000 h−1(图4E)。与之前文献对比,该催化体系是目前马氏锡氢化反应中最最高效的。

图4.克级反应与催化效率考察

为了展示α-乙烯基锡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价值,作者进行了衍生化反应(图5)。多样的转化反应表明其实用性,为精确构建α-取代化合物提供了新的方法。

图5. α-乙烯基锡的衍生化反应

为了阐明锡氢化反应的可能机制,作者进行了对照实验(图6)。在标准反应条件下,对氘代1a和非氘代1m进行了H-D交换实验。结果显示,在回收的1m中未检测到氘的取代,排除了由炔钴物种引起的H-D交换过程的可能性(图6B)。随后,进行了氘标记实验。氘代1a(>99% D)与Bu3SnH反应,通过顺式加成的方式生成了氘代α-乙烯基锡14。同时,在产物中观察到5%的15和2%的3a,表明催化体系中可能存在钴氢物种,并可能通过Ojima-Nile型或Crabtree型异构化反应生成反式加成产物153a
为了证明Co-H物种确实存在,作者还进行了探究性实验。在锡氢化反应过程中,由于反应速率较快,观察到微量的苯乙烯。随后,作者在30秒内终止了反应。在标准条件下观察到了13%的烷基烯烃,这表明Co-H物种可能存在于催化体系中(图6D)。


图6.对照实验和氘标记实验

作者成功培养出了L7•Co(OAc)的单晶,并通过X射线衍射观察到它作为五配位钴(II)的配合物。随后,L7•Co(OAc)被用于催化炔烃的锡氢化反应,以97%的产率顺利获得3a,区域选择性大于99/1(图7)。


图7. L7•Co(OAc)的X射线衍射

为了研究该反应的机制及区域选择性的来源,作者与洪鑫课题组合作进行了DFT计算(图8A)。扭曲/相互作用分析表明,区域选择性的调控主要来自Co-H配合物的扭曲(图8B)。


图8.计算分析

根据对照实验与之前的研究,作者提出了一种可能的反应机制(图9)。L7与钴盐及等量Bu3SnH作用原位生成钴氧物种,随后通过σ复分解转化为钴氢物种A。物种A与炔烃配位,然后发生炔烃插入,生成乙烯基钴物种B。随后,B与Bu3SnH之间发生σ复分解,生成α-乙烯基锡。


图9.可能的反应机理

详见:Yufeng Sun, Bingcheng Wang, Cheng Wang, Jiajing Li, Jieping Chen, Xin Hong, Zhan Lu. Cobalt-catalyzed highly α-selective hydrostannylation of terminal alkynes. Sci. China Chem., 2024, DOI: 10.1007/s11426-024-2362-4.

扫描二维码或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可查阅全文。

【扩展阅读】

2024年《中国科学:化学》中英文刊优秀论文评选结果发布!

《中国科学:化学》2023年下半年最受关注微信文章

Sci. China Chem.影响因子10.4 || 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Selected Reviews on Organic Synthesis

Science China Chemistry文章精选:多相催化

Sci. China Chem.有机合成文章精选——Asymmetric Synthesis

华中师范大学陈加荣与肖文精团队:可见光/镍协同催化β-酮酸酯与乙烯基环丙烷的不对称自由基烯丙基化反应

兰州大学许鹏飞教授团队:不对称光催化新策略——有机小分子催化/光催化接力不对称催化高效构筑稠多环邻氨基醇类化合物

江智勇课题组Sci. China Chem.:通过不对称光氧化还原催化直接对β-多氟烷基化烯酮的C=C键进行对映选择性还原

上海交大陈志敏课题组综述:通过C-S键的形成实现含硫阻转异构体的催化不对称合成

安徽农业大学俞杰课题组:基于不对称四组分Ugi反应/post-Ugi转化策略实现手性氮杂螺多环骨架的精准构筑

贵州大学金智超、甘秀海综述:N-杂环卡宾催化的不对称(动态)动力学拆分和去对称化

武汉大学王春江团队:铜催化亚甲胺叶立德与β-三氟甲基取代烯基杂环芳烃的不对称1,3-偶极环加成反应

武汉大学雷爱文、易红、陈宜鸿团队:电化学内炔区域选择性自由基串联环化反应合成硒化/三氟甲基化二氢吡喃化合物

上海有机所胡金波团队:通过配体调控实现二氟甲基(2-吡啶基)砜试剂中2-吡啶基vs二氟甲基的选择性转移


中国科学化学
《中国科学:化学》(中文版)和Science China Chemistry(英文版)是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综合性化学期刊,致力于快速报道化学科学及相关交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最新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