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14日,心理学界失去了一个巨人。据媒体报道,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于2024年10月14日在旧金山的家中离世,享年91岁。
津巴多是当代心理学界极具影响力的学者之一,他的研究和思想对现代社会心理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曾荣获美国心理学会的希尔加德普通心理学终身成就奖,这是心理学领域的一项重要奖项。
今天,让我们通过缅怀津巴多的贡献,重温他对心理学及我们理解人性的深刻影响。
津巴多的研究涵盖了环境影响、害羞、时间观、精神控制等众多领域。他通过这些研究,揭示了人类行为背后的复杂心理机制,塑造了现代人对社会心理学的理解。
除了学术贡献,津巴多还是心理学教育的重要推动者。他与理查德·格里格合著的《心理学与生活》以及他本人编写的《津巴多普通心理学》成为多所大学的经典教材,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心理学学者。
即使在晚年,津巴多依然通过各种方式分享他的思想。他继续接受采访、发表演讲,甚至公开讨论斯坦福监狱实验等富有争议的话题,以此激励和启发新一代的心理学爱好者。
在《创世纪》中,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因受到诱惑而违背上帝的命令,吃了知识善恶树上的果子,罪恶与死亡因此进入了世界。那么,究竟是什么引导人类从纯真走向堕落、由善转恶呢?
津巴多通过他的实验揭示了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这一发现引发了全球心理学界重新审视以往对于人性的天真看法。在38岁时,津巴多设计并执行了“斯坦福监狱实验”,这一实验直逼人性中的善与恶。
1971年8月的某个星期日,24位身心健康的大学生被带到斯坦福大学的模拟监狱。实验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扮演狱警,另一组扮演囚犯。模拟监狱位于斯坦福大学的地下室,参与者通过随机分配角色,开始了为期两周的“监狱生活”。
实验设定了一些规矩,比如囚犯必须穿着不合身的衣服,脚踝上戴铁链,狱警只能用号码称呼囚犯,狱警则身穿制服,手持木棍,并戴上墨镜,以阻断与囚犯的眼神交流,增强控制感。
实验的结果令人震惊。扮演狱警的学生展现出极端的控制欲和虐待倾向,部分狱警的行为甚至表现出虐待狂特征。与此同时,囚犯则迅速陷入心理崩溃,部分人出现严重的情绪问题,最终实验不得不在第六天提前结束。
津巴多认为,人的行为并不仅仅由自身决定,情境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津巴多借此提出了“情境力量”理论,指出人在特定情境下的行为可能与日常行为截然不同。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往往需要从改变其所处的情境入手。而这种情境不仅限于外在的环境,还包括权力结构和社会规范的综合作用。
在这样的系统中,个体可能会失去自我认同,逐渐被“去个体化”,表现出与平日不符的行为。津巴多通过“路西法效应”这一概念解释了这一现象,指出人在特定情境下可能展现出人性中恶的一面。
津巴多也提醒我们,善与恶之间的界限并非固若金汤,而是可移动的。
善良的人在某些情境下可能滑向恶行,而恶人也可以通过外界的支持与适当的引导,找到通向善的途径,重塑自己的人生。
在他晚年的演讲中,津巴多特别推崇“英雄想象项目”,鼓励普通人挖掘自身的善意,成为日常生活中的英雄。他相信,通过适当的引导和环境的改善,每个人都能展现出自己内心的美好品质。
在人类行为与思想的关系上,传统观念认为我们首先拥有某种想法,然后根据这些想法采取行动。
然而,津巴多的研究打破了这种简单的线性思维。
他提出,人们的行为并不总是由思想引导的,相反,行为往往会塑造思想。也就是说,行为可以反过来影响个体的思想和态度。
行为的持续性能够影响思想与态度
以斯坦福监狱实验为例,那些扮演“狱警”的志愿者展现出超出预期的暴力倾向,而“囚犯”则变得顺从和被动。
这些学生原本并没有极端的行为模式,但一旦进入特定的角色,他们的行为逐渐塑造了新的心理状态与认知。这一现象显示了角色扮演在塑造人们思想方面的力量。
在人类社会中,社会角色和身份伴随着各自的行为规范与期待。当一个人进入某个角色时,首先会根据该角色的要求调整行为,而行为的持续性则进一步影响了其思想和态度。
正如津巴多所揭示的,使人发生变化的,往往是行为的逐步演变,而非最初的想法。
当一个人反复采取某种行为时,大脑倾向于为其行为寻找合理化的理由,以保持行为与认知的一致性。这个过程实际上在重塑个体的思想,使其相信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合理的、正确的。
认知失调理论的关联
津巴多的理论与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密切相关。认知失调指的是,当一个人的行为与其内在信念或态度不一致时,个体会感受到心理上的不适或冲突。为了减轻这种不适感,人们倾向于调整自己的思想或行为,以恢复心理平衡。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人最初不认同某种行为,但由于外在环境或角色要求不断从事该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大脑会逐步调整思想,找到支持这种行为的理由。这种调整能够缓解认知失调,恢复心理上的一致性。
津巴多指出,思想与行为之间并非单向的线性关系,而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行为不仅塑造思想,思想也进一步影响行为,二者形成了一个自我强化的循环机制。
当一个人通过行为改变了自己的思想后,他未来的行为也更有可能与新形成的思想保持一致。这个过程反复循环,直到思想与行为达到某种平衡。
改变思想的策略
那么,当我们试图改变一个人的想法时,最有效的策略是什么?并非通过简单的言语劝导,而是通过塑造环境,赋予其特定的角色,并设定相应的行为要求。当他们开始从事这些行为时,思想自然会随之转变。
老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有益的学习行为,逐渐改变他们的学习态度;企业管理中,领导者可以通过设定特定的行为模式,塑造员工的工作态度和企业文化;在心理治疗中,这种理论应用于行为治疗,鼓励患者通过积极行动逐步改善情绪和心理状态。
通过改变行为来影响思想,能够为社会角色转变与思想塑造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行为不仅是思想的结果,更是思想的塑造者”的观点和其他开创性的研究彻底颠覆了我们对思想与行为关系的传统认知。
菲利普·津巴多的思想和理念继续影响着心理学界,他相信通过正确的引导和环境改善,人们可以展现出更好的品质。他说,"我希望人们回忆起我时,会说,菲利普·津巴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对于津巴多而言,他对心理学的贡献注定没有遗憾。他的一生,一直在不断践行着这句话。
尽管菲利普·津巴多已经离开了我们,他的名字将永远与思想解放和心理学的进步紧密相连。他的研究和理念将继续激励新一代心理学家探索未知,推动心理学与社会科学的发展。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无数的思想家和学者通过努力积累了丰富的智慧。津巴多曾点燃了无数心理学者的求知之火,这团火焰也将继续照亮未来的心理学之路。
人类文明群星闪耀,那些孜孜不倦研究与讲述的大师们,精神财富终将传递给懂得他们的人。
Refer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