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个常见的育儿误区,初为父母的你还在坚信吗?

健康   健康   2023-12-22 13:43   上海  


父母都想给孩子最好的,尤其是新手父母,他们对育儿这件事充满期待,又常常手足无措,总在急切地搜寻经验。

这个过程中,有些观点会被反复提及,甚至成了某种共识。它们可能来自所谓的专家或者“过来人”,听起来语气轻松又很有说服力,仿佛育儿只需要顺其自然。

但如果育儿真那么简单,为什么青少年问题还会如此普遍,让家长们头疼不已呢?


显然,这些观点背后藏着陷阱。也许,你曾经对它们深信不疑,但真实案例和科学研究已经“打假”了其中许多。


下面列出了11条常见的育儿误区,一起来看看你相信过几条。



|误区1:一两岁的小孩总哭闹不用管,长大就好了


有孩子的头两年总是充满惊喜:他们会喊出第一声“爸爸”和“妈妈”,学着站起来,迈出人生第一步。


这个时期的孩子探索欲很强,对周边一切都充满好奇,但如果“探索之旅”被打断,“小天使”就会变身“小恶魔”。


他们大哭大闹,父母可能毫无办法,于是选择了哄哄就晾在一边不管,觉得过短时间就好了。


婴儿并不具备控制情绪和隐藏情感的能力,高兴了就笑、难过了就哭、不满足就发脾气,因为情绪失调导致的哭闹很频繁。


如果不加以引导,孩子的自我调节能力就等不到发展,甚至会形成对立违抗性障碍(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具体表现为持久的违抗、挑衅和破坏行为。


这种障碍不会因为年龄增长就自动消失,因此父母需要重视起来,避免情况恶化。



|误区2:小孩子适应能力都很强


适应能力强意味着在面对陌生环境和困难挫折时表现出色。父母可能看到孩子常常 “初生牛犊不怕虎”,表现得比较大胆,就认为他们的适应能力很强。


然而,适应能力不是天生的,它主要由两个因素决定。


一是风险性因素,如父母不和、教育缺失、创伤经历等,二是保护性因素,如温暖的家庭、稳定的环境、积极经历等。


保护性因素占优势时,孩子的适应能力就比较强。而保护性因素大多是外部因素,因此,适应能力需要后天培养。



|误区3:一哭就抱,孩子会被宠坏


很多人会说:孩子不要一哭就抱,这样会宠坏他们的。所以,当孩子哭着伸出双臂要抱时,相信这个观点的父母可能就狠狠心,选择了无视。


实际上,温柔的抚摸和拥抱是调节婴儿情绪的最佳方法之一,满足合理要求并不是一种溺爱,只有纵容孩子的不良行为和不恰当的要求才会宠坏他们


对孩子事事有回应,是父母表达关爱的最好方式,对他们性格的养成也有积极的影响。


|误区4:父母不能和孩子做朋友


深信这一观点的父母实际上对“朋友”的理解有误,他们会以为“朋友”意味着尽出些鬼点子、一起恶作剧的玩伴,和孩子做朋友就等于无底线地纵容他们。


实际上,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朋友提供陪伴和支持,他们在交友过程中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建立人际关系。


如果父母和孩子能成为朋友,对亲子关系和孩子的成长都助益良多。


做一个什么样的朋友是自己能决定的,父母完全可以选择做对孩子有积极影响的“好朋友”。


以平等的态度与孩子交流相处,给出好的建议和引导,让他们知道:“我是你的朋友,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可以告诉我”。



|误区5:惩罚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惩罚能阻止孩子短时间内做某些事,但无法激发他们改变的动力,时间一长,犯过的错还会再犯。


打骂不能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只能宣泄父母的急躁情绪,总是“棍棒教育”会让孩子更加叛逆,不愿配合。


爱是最好的动力,当父母和孩子心的距离更近时,孩子就更有可能接受父母的价值观,按父母的期待成长。


|误区6:有些孩子就是需要严厉对待


长期研究已经证明:能察觉孩子细微情绪、责任心强的父母能建立更安全的依恋模式,他们的孩子也成长得更好。


相比之下,吝啬表达、严厉苛刻的父母给孩子造成了负面影响,这些孩子普遍出现心理问题、学习较差、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低。


没有哪类孩子就是需要被严厉对待的,但所有孩子都需要爱和陪伴。



|误区7:犯错不立刻纠正,以后一定会酿成大祸


孩子一犯错,有些父母就立刻联想到他们长大之后的状态,往往把后果想象得过于严重,因而陷入了非此即彼的教育模式。


“如果不严格管教,以后肯定蹬鼻子上脸”、“现在不打一顿长长记性,将来就会进监狱”……这样想不仅自己焦虑,对孩子的态度也变差了。


其实,孩子犯错可能是无心之失,也可能是内心情绪外化的表现。


如果是前者,只需稍加提醒,让孩子知道错在哪里,对于后者,则要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而不是一味地责怪。


|误区8:父母怎么养我,我就怎么养自己的孩子


很多父母会习惯性重复自己父母的育儿方式,然而常常得不到理想的效果。


一方面,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竞争加强,很多事情不再和从前一样容易;另一方面,任何教育方式都不能完全套用在不同的人身上。


父母和孩子虽然血浓于水,但性格、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也可能很大。


不要把“我小时候就是这样,现在也没事”挂在嘴边,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教育方式。


|误区9:育儿不需要特意学,做了父母自然就会了

动物只要有食物和栖身之所,但作为现代人类,还需要自尊自爱、独立自主、情绪调节、应对压力等复杂的能力和技巧才能生活,这些都是父母要教给孩子的。


因此,育儿绝不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父母不仅需要学习,还需要时常更新观念。



|误区10:基因决定一切,父母教育的影响不大


有一种论调是,孩子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一出生就决定了,后天因素影响不大,所以父母不必去学怎么育儿。


科学家对过去五十年所有的双胞胎研究进行追溯,在基因相似度很高的情况下,后天经历让孩子的差异很大。


一对双胞胎从小分隔两地,被不同的家庭抚养,数年后,他们的外表、性格、喜好都大不相同。


父母的教育是后天经历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虽然它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但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深远。


|误区11:科学研究是给专业人士看的,实际用处不大


市面上的育儿书五花八门,都有着“诱人”的标题,吸引家长购买阅读,而非专业人士很少去搜寻关于育儿的科研论文。


尽管其中汇集了前沿权威的心理学研究,整理了科学可靠的结论,但对大多数父母而言,它们是有门槛,或者有些“不近人情”的。


虽然科学研究看起来枯燥乏味,但它们的可信度有保证,能帮助父母更理性地分析和看待育儿过程中的问题。



家长们会踏入这些育儿误区,也许是因为它们大部分都顺应本能,也许是关心则乱,太想教好孩子,反而走了弯路。


但育儿常常是一门反直觉的“艺术”,遵从本能的行为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伤害。

指出这些误区并不是为了指责相信它们的家长,只是提供一些可参考的信息和建议,规避已知错误,帮助他们在育儿方面做出更合适的选择。


育儿没有速成法宝,孩子在成长,家长同样也需要不断地学习进步,提升认知。


也别因为误区的存在就担心处处“踩雷”,关键是用心陪伴、增加理解,家长和孩子手牵手,去找到方法与现实的平衡。





References:

文系编译,原作者 Pamela Li,原文为:https://www.parentingforbrain.com/parenting-myths/


Medical Review
Mindfront Psychotherapist Sophie Deng






曼朗mindfront
曼朗医疗(mindfront)是绿叶医疗集团旗下专注精神心理健康的服务品牌,依托绿叶医疗在澳拥有的18家精神心理专科机构的临床服务产品和运营体系,目前在国内核心城市开设了7家心理医疗机构,打造适合中国人群的个性化精神心理整合循证治疗体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