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笠又被抵制了。
10月14日,京东官宣脱口秀女演员杨笠参与“双十一”品牌售卖活动。该消息一出,引发无数男性网友的不满,不少人开始大规模退货和解绑京东会员,甚至从京东金融平台撤资。
比如颜怡颜悦曾分享自己的真实经历,却被一名男记者质疑:“总从女性视角出发,有没有考虑从男性视角写段子?”
这样的提问不仅反映了父权社会下“第一性”的傲慢,也暴露了社会对女性创作自由的限制和对女性表达的双重标准,很少有人会质疑一个男性演员总是在讨论自己的亲密关系。
值得庆幸的是,一切正在慢慢转变。
随着公众对尊重女性的意识不断增强,女性在各个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升,许多之前被忽视的女性权益也开始被人们看到。
体现在女脱口秀演员们作品中,那就是女性视角也变得更加丰富,出现了更多跟自身境遇有关的话题文本。她们大胆开麦讨论月经羞耻、性别歧视、生育焦虑、职场歧视等话题。
这些话题的探讨不仅拓宽了脱口秀的内容,也促进了社会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和理解。
她们的表演不再仅是娱乐,而是成为了推动社会进步力量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倾听她们的声音。
更值得一提的是,杨笠成为了《喜剧之王单口季》的总编剧她的成功不仅实现了“女人上桌”的愿望,也鼓舞了其他女演员:原来女的也可以在这个游戏里,成为制定规则和掌握话语权的人。
她不仅为自己赢得了尊重,也为其他女性开辟了新的道路,让她们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希望。正如漆漆在节目里说:“我的前辈争取到了上桌自由,我要争取上桌吃饱。”
除了提供榜样的力量,杨笠也用实际行动开始托举起其他女演员,成为她们的底气。
当女演员纠结某个段子该不该讲、询问杨笠的意见,她的回应也很直接:“当你回避你的生活经验时,你是没有办法创作的。我们以后就讲这个了。”
于是能看到女性演员们逐渐抛开了观念的束缚,展露自己的攻击性,她们大谈特谈月经羞耻,调侃rapper塌房,喊出“强势女人不要命”。
当台上越来越多的女性敢于说出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不满时,台下的女性观众们也开始觉醒。她们意识到自己并非孤身一人,自己的困境和挣扎并不是特例,而是许多人共同经历的现实。这种共鸣让她们感到被理解,境遇被看见,曾经隐秘的心声终于有了出口。
在这样的环境中,女性们的呼喊不再是无声的呐喊,而是一个个有力的回响,在群体之间滋生着力量。就像杨笠在节目里讲得那样:“你不懂在这个场子里,有多少伤口在悄悄愈合,你仔细听,这是血肉正在疯长的声音。”
女性演员逐步高歌前行,男性似乎还在对四年前的“普信男”耿耿于怀。
其实,京东事件并非首例。早在几年前,作为“男性公敌”的杨笠,就有英特尔、广汽传祺、奔驰、舍得酒、海澜之家、小鹏汽车等多个品牌与其合作翻车事件发生。
这到底是为什么?
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深植于社会对男性的期望之中。
长久以来,社会对男性的期望通常表现为“阳刚之气”。“男儿有泪不轻弹”“男人要强大”“男人不能敏感”。
在这样的规训下,男性常常将情感压抑,认为成熟的表现就是在遭遇困难时忘掉情绪、集中精力解决问题。
然而,长期的情感压抑使许多男性对自身情绪变得迟钝,他们不知道如何去理解和表达那些复杂的情感,往往倾向于以一种“笼统的愤怒”来回应外界的挑战与压力。这种愤怒,实际上是内心深处脆弱的反映。
面对“普信男”调侃的时刻,部分男性感受到的触动,正是被社会规训压抑的情感在此刻的爆发。因为他们缺乏有效的情感表达方式,只能以愤怒来掩饰内心的不安和无助,结果便是“恼羞成怒”。这些愤怒背后,隐藏的是在传统性别角色框架下挣扎的心灵。
本质上,这种现象背后是一种“有毒的男性气质”。
在美国心理学会出版的《男孩和男性心理实践指南》中,这种气质被描述为坚忍、竞争、支配和侵略的表现。
它之所以被称为“有毒”,是因为这种性别角色不仅对男性自身造成伤害,还会对身边的人和整个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长期浸淫在“有毒的男性气质”中,许多男性将力量视为一切,认为情感的袒露是不可接受的,甚至会觉得这是示弱,是剥夺男子汉地位的象征。男性在这一框架内越陷越深,无法挣脱。
在青少年中,更加推崇和践行男子汉气概的男孩们与其他同龄人相比,他们的同伴关系会更糟糕,抑郁症状更明显,同时他们的学校参与度也更低,成绩也更低。
被称作“男性的叛徒”的白丝带组织前负责人Todd Minerson在强调性别规范对男性的危害时表示:“你可以是一个好人,但身处一个糟糕的系统。”
在“有毒的男性气质”影响下,男性往往即是加害者,也是受害者。
当下,性别议题的讨论越来越频繁,但随之而来的性别对立也愈演愈烈。杨笠事件作为其中的代表,正是这种对立的一个缩影。然而,争吵和谩骂并不能真正解决对立的现状,反而让人们错过彼此达成一致的机会。
性别对立常常根植于对彼此经历和困境的误解与偏见。
为了打破这一僵局,共情或许可以作为我们彼此理解、走向平等的桥梁。共情不同于同情,它不是居高临下地施舍,而是真正站在对方的视角上,理解他人的处境和情感。
在共情的框架下,男性可以更多地理解女性在职场、家庭、社会中所受的歧视和不公正的待遇,以及自己所享有的性别红利。
《脱口秀大会》张骏曾讲述自己盯着女生看被对方问是不是有颈纹,而作为一个男性,其实压根不知道这种东西。
他意识到,对方一部分的容貌焦虑源于男性凝视的社会环境。女性在这样的环境中更容易内耗,承受自我施加的压力。这个认识不仅让他对女性的困境有了更深的理解,也促使他反思自身的角色。
贾耗也分享了自己的化妆经历,发现一化妆就很容易迟到;自己最开始有些羞耻,但随后又感到享受,最后发现化妆这件事本身是无性别化的,男女都有追求美的权利。
这样的共情体验,让男性能更好地理解女性所面临的压力和期待,从而减少偏见,增进理解。
同时,通过共情,女性也能看到有毒的男性气质如何对男性自尊造成压力与伤害。在这种压力下,我们所有人都被迫卷入不平等和不健康的枷锁中:男性无法诚实地袒露脆弱,女性则常常被视为强化男性气概的附属品。
当女性意识到这一点时,也能减少对男性的强烈敌意,明白维护自身的权利并不意味着要彻底打倒对方。
我们该做的是把对方当作同盟,告诉他们——没有必要一直强大,袒露脆弱不是弱者的标签,它只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并不可耻。
我们真正要做的要创建的是一个双方能够友好对谈,在理解彼此处境的基础上,给予对方更多包容和关怀的社会氛围。
只有看到了对方的痛苦,进步和改变才有可能发生,否则,只是无休止的对骂和打压。
正如马拉拉·优素福扎伊所说:“我们需要重塑我们对性别角色的看法。我们不必选择一方。”
想象一下,当有一天,男人能够坦然承认自己的脆弱,而女性能够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不被异样的眼光看待;当我们都不再是空洞的性别符号时,那道男女之间撕裂的创口将会逐渐愈合。
Refer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