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起化了全妆,换上三个月前网购的OOTD,和姐妹们一起到达预约的网红餐厅,一个上午时间终于凑够了九图素材,挑出一张最满意的合照在姐们手里轮流精修,配上俏皮的文案点击发送,总算是服完了一轮“美役”。
意料之中的,99+的提醒出现个没停“美爆了”“好适合你””女明星“评论应接不暇,过了会儿还有好多陌生网友赞了,抱着手机开心了一下午,一有小红点就点开看。
快乐的高峰之后,迎来的是低估。虽然很希望自己就长照片里那样,但洗澡前的卸妆。
擦了眼线、拿掉假睫毛之后,眼睛没那么大了,斑驳的粉底下面是有痘印的暗沉皮肤……美照里的自己好像一个梦幻的泡泡,漂浮不了多久就会破灭。
再看那条精心编辑的图文,照片里的自己凹造型好用力,突然觉得照片也没那么好看了。网上到处都是素颜大美女,为什么我不能是她们中的一个?
高考后学生扎堆去医院割双眼皮、隆鼻、打瘦脸针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人们对整容这一行为从“没病做什么手术”的抵触态度转变成认为 “花点钱变美”无可厚非,越来越多的人能接受通过整容来改变外貌。
以前明星都力证自己是“纯天然”,就算痕迹明显也要对整容传言一口否定,但现在公开承认整容的不在少数,他们甚至大方地与网友分享过程和经验。
整形业发展如火如荼,2022年中国医疗美容行业研究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医疗美容市场规模达到2179亿元,增长率达到12.4%,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108亿元。
行业红火了,整形项目也多出了许多新花样,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对策,想要高颅顶的可以往头上填充骨水泥,觉得小腿粗可以做小腿神经阻断手术,嫌弃贴面耳显脸大的可以改造成“精灵耳”……
长相各异的人进了整形医院,一模一样的人走出来:双眼皮大眼睛、小V脸、高鼻梁,微笑唇,术后照片摆出来可以玩“消消乐”。
尽管这些脸可能让人犯“脸盲”,但发在社交媒体上,大部分人还是会认可、赞美甚至十分羡慕他们,一点不自然是可以忽视的,评论会说“脸也太小了吧”、“山根高真好看”。
我们在浏览社交媒体时也会受到类似信息的影响,图片视频中的外貌特征与人们的反馈相结合,就传递了“这样的脸是美的”这一暗示。
从前高眉深目的欧美立体颜,现在五官小巧圆钝的韩系幼态颜,流行审美一直在变,社交媒体是塑造它的重要推手,网络制造了流行,流行相关又会被大量发布、附和,不断加强它的影响力。
我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来得知审美风向,但同时,这也意味着同一阶段审美的同质化。
在“白幼瘦”审美统治的当下,只要稍不符合这一标准就是错:不能穿显黑的衣服,不能看起来比实际年龄成熟,也不能超过所谓的标准尺码……
要问谁定义了这就是美,社交媒体上的每一张图片、每一行文字都“功不可没”。
《1818黄金眼》是一档地方民生新闻节目,曾有租客被自爆的浴室玻璃划伤后上节目求助,要求物业赔偿。
然而,大家的注意力完全被租客的帅气外表吸引,评论区清一色的“小张这么帅肯定是物业的错”、“没看完,但小张是对的”。
网友还选出了包括小张在内的多位“美男”当事人组成“1818男团”,有他们出现的报道播放量断层高于大部分视频,眼看着一档民生维权节目瞬间变成了选美节目。
这是社交媒体的一方缩影,无论什么事上传到网络,人们都会关注当事人外貌如何,有时外在的美丑甚至影响着价值判断。
颜值已经成为互联网上的“社交货币”,拥有美丽外表无疑能轻易获得好感,发布自己的美照几乎是吸引流量的最好方式,它的好处是看得见的,点点发送按钮就摇身一变小博主名利双收了。
而在博主们精心编辑的图文中,美丽的外表与富足的物质条件、快乐的个人体验以及美满的情感关系反复共同出现,传递了一种绑定关系:外表越接近美的标准,生活就越幸福。
我们被自己对幸福的本能追求诱惑着,走入了“颜值等于一切”的陷阱,无暇求证社交媒体上的“幸福”到底几分真几分假。
即使比较满意目前的生活状态,每天使用的社交软件对我们的影响也难以摆脱,这些观念在浏览和互动中一遍遍加深印象,我们还是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现实生活中碰见几个容貌出众的人并不会带来严重焦虑,但社交媒体是“高颜值”群体的聚集地,一方面他们更乐意分享照片,另一方面软件筛选机制让好看的脸容易被人看到。
铺天盖地的美照带来一种遍地都是美女帅哥的错觉,我们很难不产生“原来不好看的人才是少数”这类偏离实际的想法,进而引发自身焦虑。
只要有一个念头出现,焦虑的循环就可能开启。你放大一张张照片仔细比较,被自卑、嫉妒等情绪驱动,因为达不到严苛的美丽标准对自己感到羞耻。
据美国心理协会报告,通过网络图片和视频接触理想形象是导致负面自我身体认知的重要因素。
研究发现,对于总是关注模特明星的动态的群体,他们出现消极体象、饮食失调等症状的概率和花在社交媒体上的时间成正比。
越看那些“完美面孔”就越觉得自己缺点多,需要改变,甚至为了更快达到目的采取极端方式。面部的凹陷可以注射玻尿酸来填充,可是变美的欲望却是一个无底深渊。
来自外部的眼睛和自我的眼睛一起,给个体建构起高耸的围墙,为了追求“完美”不停奔波,最终筋疲力尽。
在“真美行动(Real Beauty Campaign)”的一次实验中,专业画像师Gil Zamora通过提问被试本人和另一位旁观者的方式分别画像。
几乎所有被试者都给出了“不满意”的描述:我下巴很宽、脸上肉多,眼角有皱纹,而在旁观者视角,他们对画像师描述的人是脸很瘦、眼睛漂亮、笑起来好看。
当两幅画像并列呈现给被试,别人眼中的他们要比自己描述出的样子漂亮得多,而在视频中也能明显看出,他们实际的样子都更接近漂亮的那一幅画像。
我们的容貌焦虑往往不是因为长相真的有缺陷,而是受社交媒体带来的心理落差影响,都希望自己随手一拍就像博主们那样美美的,难以面对自己原相机前置镜头里奇形怪状的脸。
但镜头下畸变的脸并不是我们真正的样子,其实抬头看看现实世界,大部分人都普普通通,不美也不丑。
社交媒体上确实有幸运的“妈生”美女帅哥,但多数博主都只是比一般人更会化妆、拍照修图和制造氛围感而已。
而鲜活动态的人一定也比某张对镜头挤出笑容的定格照更美,尤其对于镜头感没那么强的普通人来说,当你发自内心微笑时,身边的人只会被快乐情绪感染,而不会在意是否挤出了法令纹。
我们的眼睛不是高清摄像机,对小缺点从来不会那么严苛,可能你想方设法遮盖的一点细纹和红血丝,在社交距离是完全看不到的。
如果总忍不住猜测别人眼中的自己到底什么样,那么和那些喜欢给出正向反馈的、真正关心你的朋友多呆在一起,而不是习惯挑剔的人,他们的夸赞会让你更相信自己比想象中更美。
当你的主页挤满了同一种外貌类型的博主,比如“白幼瘦”的纤弱女生,那么这很可能让你想把自己向相同风格“修正”,对现状不满。
不妨让关注列表更多元,发现不同类型的美,可以搜索户外运动、阅读、音乐等兴趣领域的优质产出,发现喜欢的博主。
也许她的五官称不上精致,但气质谈吐令人舒适,也许她的皮肤不白还有晒痕,但她运动时的快乐很有感染力,也许她不符合任何“美女”标准,但总有最奇妙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人捧腹。
你也有某些长处,它和你的性格、经历、处世方式一起构成独属于你的个人魅力。
也许我们不必再对着社交媒体上的美丽准则从头到脚挑缺点,而是可以大声赞美自己的优点,毕竟,身体属于我们自己。
Refer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