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猫咪动态表情包作为短视频素材在各大平台迅速走红。
大家通过可爱的猫咪形象,将自己的故事与生活经历融入其中,利用夸张的动作和动感的音乐,生动地展现个人故事和生活经历。
随着这类“猫meme”视频的风靡,可爱猫猫也走进了精神科,看起了患者。
B站UP主@春天的熊green 用“猫咪动态表情包”来记录和分享精神科的日常与思考,网友也亲切地称呼他为“熊医生”。
他把自己上传的视频命名为《急诊精神科的日常(总集篇)》。许多观众在看到这个视频标题时,第一反应是:精神科还有急诊吗?
精神科急诊室不仅存在,而且非常有必要。
北京安定医院急诊科的及主任在采访中指出:“和综合医院急诊的工作模式一样,接诊的也都是急危重症,只不过综合医院更多是躯体上的,我们是精神上的。”
一般来说,精神科急诊病人的情况通常较为紧急,且大多数患者自知力不足,常常拒绝治疗。
在急诊中,患者不配合的情况非常常见。有些患者可能难以进行言语交流,表现出意识障碍、木僵或极度兴奋躁动,而某些人格障碍或精神分裂症患者则对医务人员持有强烈的敌对情绪。
此外,急性发作期时,患者可能出现极度抑郁、躁狂、情绪不稳定及急性认知改变,大脑皮层的抑制作用减弱,这些情况可能导致冲动行为,并存在自伤或伤人的风险。在急诊中,这种职业风险被放大至极致。
因此,防范患者的攻击成为每位精神科医护人员的必修课。他们需要迅速判断并处理危急情况,采取有效的紧急措施,以缓解患者的痛苦、防止病情恶化并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急性期的患者有时候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我们从专业的角度能够理解”,急诊科的朱主任坦言。
尽管谩骂和攻击行为时常出现,急诊医生却认为,患者的“折腾”至少证明他们是鲜活的个体。这种情绪的外露,虽然常让人感到挑战,却同时反映了患者内心的活力与挣扎。
相比之下,那些被担架抬进来的奄奄一息的患者往往更令人担忧。这些人经历了极端的心理痛苦,可能已失去自我保护的能力,甚者对生命的渴望几乎消失。
他们的面容通常苍白无力,眼神中透着无尽的绝望,这不仅是生理危机,更是心理绝望的表现。这种迫切的求助与生命的脆弱,给医护人员带来了巨大的责任与压力。
在这样的紧张环境中,医护人员的每一个操作都至关重要。每一次身体检查、每一个关怀的句子,都可能成为患者重拾人生希望的关键。
在各大视频平台搜索“猫meme”,你会发现类似视频大多是相当出色的“喜剧”。
猫猫的存在不仅为悲伤的故事增添了幽默和自嘲,使得哀而不伤,同时也让现实的荒诞性显得更加有趣,从而更容易感染观众。
这种表达方式在用在精神科诊室中时,也很好地保护了患者的隐私。在故事叙述中大家都一样是猫,姓名、年龄和其他可识别信息往往被模糊。这种处理方式使得观众能够专注于情节本身,而不是个体的身份。
同时,当病人化身为可爱搞怪的猫咪时,旁观者或许会更愿意了解他们看似怪异却柔软的心灵底色。
例如,在熊大夫的视频中,一位认为自己惹了仇家、脑中不断听到仇家下咒的病患,化身为尖叫的奶猫,开始发癫;另一位留着修仙小说男主发型的患者,摆着高深莫测的猫脸表情,拉着医生开始算命;还有一位脾气暴躁、正在发病的病患则变为愤怒的猫猫,将赶来的保安按在地上摩擦。
这些夸张的表现不仅令人捧腹,也让观众更深入地理解不同心理状态下的情感和反应,也拉近了我们和精神病患之间的距离,更能让人与之共情。
另一个视频中,一家三猫来看诊。长期受到妈妈的监听和控制的女儿,带着棒球帽,皱着眉,叛逆地说:“不要男医生,也不要女医生看病。”对女儿的事情大包大揽、说一不二的妈妈则是一头波浪卷发、满脸高贵的优雅白猫,在被医生指出“过度介入女儿生活”后,愤怒地骂他是“庸医”。
而她的爸爸则成了穿着红衣、扭胯跳舞的快乐猫猫,突然插嘴:“你们聊得也太久了,我定了小龙虾的号,再不去就要过号了。”
这其实是一个有些窒息的家庭,角色们承载着不同的心理状态:控制欲旺盛的妈妈、日常隐身和“和稀泥”的爸爸,以及一个痛苦反抗的女儿。
在用猫猫的故事重新代入后,几个人形象上的强烈反差让这个故事增添了喜剧的色彩。在不消解其悲剧底色的前提下,我们心疼女儿却不致过分同情,嘲讽她的父母却不致过度愤怒。
此外,猫meme的视频形式某种程度上也在鼓励观众更愿意探讨心理健康问题,以一种无压力的方式引导观众关注那些复杂而敏感的话题,使得精神健康的讨论变得更加开放与包容。
无形中一个支持性的社区被创造出来。
网友们会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故事或情感,促进共情和讨论,许多网友在弹幕中称患者“好可爱”,并表示与以往的想法截然不同。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看到了患者的痛苦和挣扎,也能感受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和人性,从而降低了公众对精神科患者的刻板印象。
在轻松的氛围中,更多人能够走近精神健康的领域,理解与支持那些在苦难中挣扎的人,帮助一些苦于心绪良久的人迈出寻求帮助的第一步。
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公众对精神健康问题的认识,减少对患者的歧视与偏见。相信这也是熊医生做猫猫视频的初衷。
猫meme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为表达精神痛苦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正如朱迪思·赫尔曼在《创伤与复原》中所说,揭露真相是重建自我的第一步。通过可爱的奥秘形象来表达复杂情感,有助于克服心理障碍,也让我们以更智慧的方式面对痛苦。
除了通过叙述经历获得治愈,还需要更多努力和探索。
精神疾病从来不是个人的医疗问题,它背后涉及家庭和整个社会。虽然精神病患者的治疗费用已纳入医保报销,但家庭和个人面临的经济负担依然沉重。
熊医生在精神科工作期间发现,许多精神病患被家属视为累赘。
熊医生曾在急诊室接诊一对夫妻,妻子表现出明显的精神异常,丈夫陈述她患有精神疾病,那晚刚刚发作。情急之下,丈夫将家中能找到的所有精神类药物都让妻子服用,试图让她平静。
这一非理性的行为导致严重后果,妻子因药物过量陷入恶性综合征。她进门时意识模糊,整个人像麻袋一样被丈夫拖进来。熊医生迅速安排急救,但丈夫却表示,如果治疗费用超过某个额度就不治了。
这种情况并非个例,精神疾病的负担在全球范围内上升,凸显其复杂性和社会影响,要求我们更广泛地关注这一群体的困境。
因此,除了呼吁规范的循证治疗、更多的医疗保障外,我们希望社会公益机构和国家力量的介入,不仅要关注个体的疾病症状,更要看到每一个患者作为独立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故事、需求和希望。
心理健康不仅仅应该停留在治疗,更是帮助个体重新融入社会、恢复生活的能力。许多心理问题源于社会环境、经济压力和人际关系等因素,单纯的医疗干预往往无法解决根本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种综合性的支持体系,涵盖预防、治疗和康复各个环节,以实现真正的社会支持。
我们应当倡导一种共融的社会环境,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关怀与接纳。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努力,我们才能共同构建一个更为健康和谐的未来。
References: